从南亚共和国凯旋,“新生科技”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林枫被誉为“兼具商业头脑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然而,一封匿名邮件打破了平静。邮件附件是一份模糊的实验室记录截图,暗示“新生科技”引以为傲的“基石”系列核心助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未被披露的副产物,长期接触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发件人声称掌握更多证据,要求巨额“封口费”。
“无稽之谈!”张浩拍案而起,“‘基石’系列经过最严格的检测,绝对安全!”
林枫盯着那模糊的截图,瞳孔微缩。那记录格式,与他前世记忆中数年后才被曝光的一起重大材料安全丑闻的初始证据,惊人地相似。难道,他规避了一个风险,却触发了另一个?
林枫尚未理清头绪,匿名邮件的部分内容竟被一家境外小众环保网站曝光,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明确。消息在国内小众论坛发酵,很快被别有用心者放大。
“新生科技隐瞒产品风险?”“环保先锋人设崩塌?”质疑声四起。之前在南亚市场竞争中落败的塔纳集团残余势力,也趁机在海外煽风点火。
最让林枫心寒的是,之前合作的部分国内中小企业,开始私下询问情况,语气中充满了不信任。仿佛一夜之间,多年建立的信任壁垒出现了裂痕。
匿名邮件对内部研发细节知之甚详,必有内鬼。林枫不动声色,授权张浩启动内部秘密调查,同时严令禁止团队对外做任何情绪化回应,以免落入对方激怒自己、搅浑水的圈套。
他亲自复核了“基石”系列所有研发、中试和量产数据,并未发现邮件所指的副产物记录。但对方既然敢以此发难,必定有所倚仗。问题出在哪里?
就在内部调查陷入僵局时,林枫接到了苏晚晴的电话。她的工作室在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部分使用了“基石”材料。有居民反映,施工后家中出现异味,并有儿童出现轻微过敏症状,经自媒体渲染,已引发局部群体性投诉。
林枫立刻派人前往现场。技术团队检测后确认,空气指标合格,异味源于同期使用的其他廉价装修材料,过敏源也与之无关。但对方聘请的“独立检测人”却出示了一份显示微量“未知挥发性物质”的报告,虽未超标,但巧妙地与匿名邮件中的“潜在副产物”联系起来。
陷阱环环相扣,从内部爆料到外部事件,再到“权威”背书,目的就是要坐实“新生科技”产品“存在未知风险”的公众认知。
内部调查终于取得突破。一名因绩效考核被降职的研发部前员工,与境外一家背景复杂的“咨询公司”有过秘密资金往来。进一步追查,这家咨询公司的客户名单中,赫然出现了“克罗诺斯”和“寰宇资本”沈南飞关联企业的名字。
这是一次来自老对手的、蓄谋已久的复合型攻击。技术战、市场战无法取胜,便转向更阴险的舆论战和信任战。
证据确凿,林枫不再沉默。他召开了全球新闻发布会,采取了令人瞠目的三步走:
第一,公开那名前员工收受境外资金、窃取内部资料的证据,并宣布已报警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邀请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国内外顶尖毒理学专家、知名媒体记者组成的观察团,随机抽样“基石”系列从原料到成品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直播的“透明检测”,并公开所有已知和潜在副产物的毒理学评估报告。
第三,宣布悬赏一亿元,征集能证明“基石”系列产品在合规使用下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确凿证据。
雷霆手段,瞬间扭转舆论。直播检测的结果毫无悬念,“基石”系列安全性得到最权威的背书。巨额悬赏更是彰显了林枫对产品安全性的绝对自信,无人敢应。
那位被收买的前员工在证据面前认罪,供出了幕后指使者。一度甚嚣尘上的质疑声浪,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迅速消退。
经此一役,“新生科技”产品的安全性经历了最严酷的公众检验,信誉不降反升。公众意识到,他们差点被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所误导。
危机过后,林枫在公司内部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制度升级。他建立了更严格的研发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员工行为审计机制,以及针对性的舆情危机模拟演练制度。
“我们不能指望对手遵守规则。”林枫对核心团队说,“这次事件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未来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我们信誉和公众信任的争夺。我们必须具备更强的‘免疫’能力。”
站在办公室的巨幅世界地图前,林枫的目光扫过那些被标记为“潜在风险区域”的地方。他知道,“克罗诺斯”和“寰宇资本”绝不会就此罢休。
“他们这次用了舆论和信任作为武器,下一次呢?”林枫像是在问张浩,又像是在问自己,“也许是供应链金融,也许是地缘政治……攻击的方式会不断进化。”
他转过身,眼神依旧锐利,但深处多了一丝历经风雨后的沉稳与深邃。
“通知战略风险委员会,下周召开紧急会议,议题是:研判下一阶段可能面临的新型非传统商业风险及应对策略。”
逆袭之路,从不止于商业战场。当暗箭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射来,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铠甲与洞察力,才能在这永不停息的征途中,行稳致远。林枫知道,他必须走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