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沿海都市的夜风,带着与省城截然不同的温润和咸腥,吹拂着“林枫”略显单薄的衬衫。他站在人行天桥上,俯瞰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灯长河,恍如隔世。
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璀璨的霓虹,奢侈品店的橱窗光洁如新,一切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这里是经济前沿,是资本沃土,也是藏匿秘密、重塑身份的绝佳之地。
“林枫”。他默念着这个新名字,感受着其中陌生的重量。身份证、护照、银行卡……甚至一段被精心编织的、在海外求学的成长经历,都真实得无懈可击。李干部背后的力量,远超他的想象。
五十万启动资金,对于一个“归国寻找机会的美籍华人”来说,不算多,但足以支撑他初步站稳脚跟。他不能再去碰房地产那些容易暴露的领域,至少明面上不能。
他的新身份设定是“对国内互联网和新经济模式感兴趣的投资者”。这正好契合他的知识和未来的趋势。
他在提前租好的高档公寓里安顿下来。公寓位于市中心,安保严密,环境优雅,符合他“海归精英”的人设。接下来的几天,他像真正初来乍到的投资者一样,频繁出入各种创业咖啡厅、行业沙龙、投资论坛。
他不再低调,反而刻意让自己显得有些高调——一个带着点Abc腔调、对国内市场充满好奇又略显“人傻钱多”的年轻海归。他主动与人交换名片,热情地讨论项目,但涉及真金白银时又表现得异常谨慎。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混个脸熟,建立初步人脉,但绝不轻易下场。他在观察,在寻找,等待最适合他、也最不容易引起怀疑的机会。
同时,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疯狂恶补这个世界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发展史。虽然大方向与他前世一致,但细节和具体公司却有许多差异。他需要重新熟悉这个“新世界”。
机会很快出现。在一场关于“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小型沙龙上,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徐明的年轻人。徐明是本地一家小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正在开发一款基于手机短信的群发和客户管理软件。
这个项目在如今看来简陋不堪,但在2001年,智能手机尚未出现,短信是除了通话之外最重要的移动通信方式。徐明的创意切中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痛点——如何高效、低成本地联系和维护客户。
然而,徐明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所有初创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缺钱。他们的演示粗糙,商业模式模糊,几乎拉不到任何投资。
林磊(林枫)却看到了其中的潜力。他记得前世就有类似的公司在短信时代活得相当滋润,甚至为后来的移动营销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技术门槛不高,不会触及大厂的蛋糕,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合他目前“小试牛刀”且需要快速产生现金流的状况。
沙龙结束后,他主动找到了垂头丧气的徐明。
“徐先生,我对你的项目很感兴趣。有时间聊聊吗?”林枫用他那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徐明愣了一下,看着眼前这个穿着得体、气质不凡的“海归”,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当然!当然有时间!林先生您在哪里高就?”
“我刚从美国回来,正在看一些早期的互联网项目。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有潜力,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市场。”林枫将他引到旁边的咖啡座,侃侃而谈,从市场需求谈到技术实现,甚至指出了徐明演示中几个可以优化的关键点。
徐明听得目瞪口呆,随即激动起来:“林先生!您真是行家!您说的太对了!我们就是卡在……”
“资金和技术细节上。”林枫接过话头,微微一笑,“如果我来投第一笔天使投资,五十万,占股30%,并且提供一些运营和技术上的建议,你觉得怎么样?”
五十万!对于濒临破产的徐明团队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虽然30%的股份要价不低,但比起公司死掉,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没问题!林先生!哦不,林总!合作愉快!”徐明激动地握住林枫的手。
合同很快签订。林枫没有动用李干部给的五十万,而是用了自己“林枫”身份新开的银行账户里的钱(他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将部分资金转移了过来)。投资流程完全合法合规。
资金注入后,林枫并没有过多干涉徐明的具体开发,只是定期听取汇报,在关键决策点上给出建议。他利用自己对未来趋势的理解,引导团队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数据反馈,并开始尝试与一些Sp(服务提供商)接触,拓展商业渠道。
效果立竿见影。有了资金和明确方向,徐明团队士气大振,产品迭代速度加快。短短两个月后,他们的软件就获得了第一批付费企业用户,虽然收入还不高,但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且口碑开始慢慢积累。
林枫的第一次投资,走上了正轨。这笔小成功,不仅带来了潜在的财务回报,更重要的是,为他的新身份“林枫”赢得了一定的信誉和知名度。他开始在当地的创投圈子里,被当作一个“有眼光、运气不错的年轻海归投资人”。
然而,他并没有沉醉于这点小小的成功。他深知,这只是掩护,他的真正目标,始终是积蓄力量,等待回归省城、清算旧账的那一天。
他利用“投资人”的身份作为掩护,继续悄无声息地关注着省城的动向。通过加密的网络渠道和极其隐晦的方式,他偶尔能接收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
裘五的案子还在深挖,牵扯出不少人,但似乎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进展缓慢。
鑫泰实业已经名存实亡,资产被冻结清算。
省城的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震荡后,继续高歌猛进,他之前布下的那些暗棋(那些通过离岸基金持有的房产)价值正在飞速飙升。
母亲和张浩似乎安全,没有受到牵连的消息传来。(他通过一个极其曲折的渠道,给张浩工作的网吧寄了一张没有署名的明信片,图案是省城的标志性建筑,暗示平安。)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林枫心中的警惕从未放松。他知道,真正的对手还隐藏在更深的水下,裘五不过是个被推出来的替罪羊。
他需要更多的钱,更大的势,才能在未来可能到来的最终对决中拥有筹码。
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即将到来的电子商务浪潮。
2001年,淘宝尚未诞生,京东还在中关村卖光碟,但美国的电商泡沫破灭余波未平,国内对电商前景普遍看衰。但这正是布局的绝佳时机!
他记得几个后来成长为巨头的平台模式,但他不能直接复制。一来没有足够资本,二来太容易暴露。他需要找到一个更巧妙、更低调的切入点。
经过仔细研究,他注意到了海外代购的雏形。此时已有少数留学生和外贸人员利用信息差,帮国内消费者从国外购买一些稀缺商品。但极其零散,不成规模。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型——他要做一个正规化、平台化的海外正品代购网站。主打高端、稀缺、正品保障,瞄准国内正在崛起的新富阶层。这与他“海归”的身份完美契合,启动资金需求相对可控,且能充分利用他对未来消费趋势的把握。
他再次行动起来。他不再满足于投资他人,而是开始秘密筹划组建自己的团队。他利用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物色技术、运营、外贸方面的人才,尤其关注那些有海外背景、同样看好国内消费升级但苦无机会的年轻人。
接触是谨慎的,试探是细微的。他像蜘蛛织网一样,慢慢构建着自己的核心班底。
与此同时,徐明那边的短信群发软件业务发展顺利,甚至开始有小的竞争对手出现。林枫指示徐明,不必急于扩张,稳扎稳打,巩固现有客户,产生稳定现金流即可。这棵幼苗,暂时只需要健康生长,不需要成为参天大树。
日子在忙碌和布局中飞快流逝。“林枫”这个身份在当地的创投圈渐渐有了些分量,甚至开始有小的项目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投资。
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那么自然。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是那个之前合作过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李明打来的,语气有些紧张和神秘。
“林……林枫先生?抱歉打扰您。有件事……我觉得必须提醒您一下。”李明的声音压得很低,“最近……有另一家机构,在通过非常规渠道,查询您名下……呃,是您之前那个身份名下的一些离岸资产情况……来头似乎不小,而且手法很……专业。”
林枫握着电话的手,瞬间绷紧。
离岸资产!那是他最大的秘密和底牌!对方竟然查到了这个层面?!
“知道是哪家机构吗?”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查不到具体名字,对方隐藏得很深。但感觉……不像是国内的风格。更像是……国际性的私人调查公司或者……”李明的声音充满了担忧,“林先生,您是不是得罪什么……什么厉害人物了?”
国际性的私人调查公司?
林枫的心沉入了无底深渊。
裘五背后的势力,竟然能请动这个级别的力量?还是……有新的、更可怕的敌人盯上了他?
逼我假死,换身份,远走他乡,竟然还是无法彻底摆脱?
一种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感觉再次包裹了他。
他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繁华的都市,玻璃上映出他此刻冰冷而锐利的眼神。
新舞台的幕布刚刚拉开,阴影中的观众,却似乎早已就位。
这场戏,越来越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