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电话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刚刚从“国创投”会面归来的短暂兴奋。林渊放下电话,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匿名举报,利用学校行政程序施压,手段卑劣却有效。这绝不是学生之间的恶作剧,而是精准打击。
他立刻在脑中盘算:对方的目的不是真的要坐实什么罪名——使用学校机房电脑、讨论技术问题,这些边界很模糊,很难界定为“未经授权的商业活动”。对方真正的意图,是制造麻烦,拖延时间,在“星火无限”和“国创投”接触的关键节点泼上脏水,甚至可能引发学校对项目的审查和限制,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必须迅速、果断地扑灭这簇火苗,不能让它蔓延。
林渊没有慌乱,他首先找到了赵青、张华和刘峰,将情况坦诚相告。
“什么?匿名举报?说我们用学校资源干私活?”刘峰一听就火了,“我们用的电脑、服务器都是自己花钱租的!在机房讨论问题犯法吗?”
赵青脸色发白,更担心的是对项目的影响:“这个时候出这种事,‘国创投’那边会不会……”
“慌什么。”林渊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对方就是希望我们自乱阵脚。这是阴招,但也是昏招。正好让我们看看,谁在背后搞鬼。”
他迅速布置应对策略:
1. 态度端正,积极配合: 林渊让赵青(作为名义上的团队负责人)立刻去辅导员和可能涉及的学生处、设备处说明情况。态度要诚恳,如实陈述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在授权区域(如图书馆公共电脑区、创业孵化器办公室)进行项目讨论和开发,所有硬件设备和主要云服务器资源均为自费购买或租用,并保留所有发票和合同作为证据。强调项目本身是受到学校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和鼓励的。
2. 寻求官方支持: 同时,林渊让赵青主动联系负责指导他们创业项目的院系老师,汇报情况,争取院系的支持。将“星火无限”项目与学校的荣誉绑定。
3. 内部统一口径: 团队所有成员对外口径一致,咬定是利用业余时间、自有资源进行合法的创业实践,不存在滥用学校资源的行为。
4. 林渊的暗中调查: 林渊自己,则动用了另一条线。他通过“星火资本”的财务顾问,联系了一家专业的商业信息咨询公司,要求调查近期是否有针对“星火无限”团队或其成员的异常信息搜集活动,特别是与“辰光科技”相关的。
赵青按照林渊的吩咐去了。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辅导员本身对优秀学生创业持支持态度,听了赵青条理清晰的解释和看到的证据(租赁合同、发票等),初步判断举报内容不实。负责创业项目的老师更是明确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学校双创工作的肯定,并主动表示会向学生处说明情况。
学校的调查雷声大、雨点小,很快就趋于平息。毕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学校也不愿意打击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然而,林渊通过信息咨询公司得到的反馈,却印证了他的猜测。调查显示,近期确实有背景不明的第三方,在试图搜集“星火无限”团队核心成员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信息,手法专业。虽然无法直接指向辰光科技,但时机和目标的针对性太过明显。
“果然是他们。”林渊放下加密电话,眼神冰冷。对方的策略已经从商业试探升级为人身和背景调查,试图寻找弱点。这更加说明,辰光科技对“星火同步”的技术,或者说对“星火”这个团队,已经忌惮到了何种程度。
风波暂时平息,但团队内部的气氛难免有些压抑。这种来自暗处的冷箭,比正面的商业竞争更让人感到无力和愤怒。
晚上,林渊把团队三人叫到孵化器的天台。初冬的夜风带着寒意,但星空格外清晰。
“害怕了?”林渊看着远处城市的灯火,淡淡地问。
“有点。”张华老实承认,“没想到搞个技术还会惹上这种麻烦。”
“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戳到某些人的痛处了。”林渊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人,“创业就是这样,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意志、智慧甚至运气的较量。这点冷箭算什么?以后可能还有明枪,有挖角,有更恶劣的手段。”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而坚定:“但只要我们自己的技术足够硬,立场足够正,步伐足够稳,这些魑魅魍魉,就只能是跳梁小丑。我们要做的,不是被他们干扰,而是加快速度,跑到他们够不着的地方去!”
他的话语像磐石一样,稳住了三人有些动摇的心。是啊,他们有领先的技术理念,有学校的支持,现在甚至可能有了“国创投”的关注,凭什么要怕那些躲在暗处使绊子的人?
“对!加快速度!”赵青握紧了拳头,“把端到端加密做出来,亮瞎他们的眼!”
“没错,用产品说话!”刘峰和张华也重燃斗志。
冷箭未能射穿磐石,反而让这块磐石更加凝聚、更加坚定。林渊知道,经过这次风波,团队才算真正经历了一次淬炼,有了面对未来更大风浪的底气。
而他也更加明确,与辰光科技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这是一场涉及技术路线、发展空间,甚至可能更深层次利益的博弈。
他必须尽快为“星火”,找到更强大的盟友,或者,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无惧任何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