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个灾民满心无奈,只得返回吉安府。
刚一踏入府界,便被早早等候的官府爪牙擒住。
知府得知消息,冷笑一声:“竟敢去布政使司告状,真是不知死活。”
遂下令将灾民押至偏僻处。
衙役们如狼似虎,对灾民拳打脚踢,棍棒相加。
灾民们惨叫连连,却无力反抗,不多时便气息奄奄。
知府又指使亲信将几具尸体草草掩埋于荒郊野外,毁去一切痕迹。
为遮掩此事,知府一面放出风声,称这些灾民是因不堪灾难受饿,自行离乡,生死不知;一面威逼利诱知情者,谁敢吐露半个字,便让其全家遭殃。
如此一来,这场残害灾民的恶行便被吉安府官府强行遮掩过去,好似从未发生一般。
吉安府中,有一官员,生性刚正,目睹诸般恶行,痛心疾首,实难坐视。
思索再三,决心冒死奏明圣上。
是夜,其于书房,燃烛提笔,神色凝重。
书案之上,宣纸铺开,蘸墨挥毫,密奏中详述吉安府灾情之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知府阳奉阴违,私吞赈灾钱粮,陆仲亨助纣为虐,镇压百姓。
又言布政使司敷衍塞责,致使民冤难伸,地方乱象丛生。
写罢,仔细封缄,怀揣密奏,趁夜悄然遣一心腹家仆,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应天。
朱元璋于宫中得此密奏,展阅之后,龙颜震怒,拍案而起。
即刻命人传太子朱标前来。
不多时,朱标匆匆入宫,见父皇神色严峻,心中已然猜到几分。
朱元璋将密奏递与朱标,沉声道:“标儿,你且看看,吉安府竟糜烂至此!”
朱标接过,细细阅读,亦面露惊怒之色:“父皇,此等恶行,实在令人发指。吉安官员胆大妄为,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实乃罪大恶极。”
朱元璋来回踱步,皱眉道:“咱派去的官员,竟如此行事,咱实在痛心。标儿,你且说说,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朱标略作思忖,拱手道:“父皇,当速派钦差,前往吉安彻查,将涉案官员依法严惩,以正国法,安抚民心。”
朱元璋点头:“不错,此事不可姑息。咱要让天下知晓,咱绝不轻饶此等贪官污吏。”
朱元璋闻朱标所言,深以为然,凝视朱标片刻,缓缓道:“标儿,此事便交予你全权负责。挑选得力之人,速去吉安彻查,不可有丝毫懈怠。”
朱标领命,躬身退下。
回宫之后,朱标便将自己关于书房,反复思忖朝中诸臣。
思量许久,心中浮现一人——方孝孺。方孝孺为人刚正,学识渊博,且心怀天下,不惧权贵。
第二日,朱标入宫面圣,奏道:“父皇,儿臣以为方孝孺可担此重任。此人清正刚直,有胆有识,必能将吉安之事查得水落石出。”
朱元璋听闻,微微颔首:“既如此,便依你所言,命方孝孺即刻启程。”
朱标领旨而出,旋即差人传方孝孺至府中,将吉安之事与调查重任详述一番。
方孝孺慨然领命:“殿下放心,孝孺定不辱使命,还吉安百姓一个公道。”
当下便着手准备行装,即刻奔赴吉安府。
方孝孺领命,遂轻车简从,身着粗布麻衣,微服至吉安府。
甫入其境,但见洪水虽退,残迹满目,田舍倾颓,灾民流离。
他每日穿梭于街巷村落,或与灾民席地而谈,倾听其疾苦;或于市井间佯装路人,细探坊间议论。
见那饿殍横陈,心中悲戚,忙问身旁老者:“老伯,此般惨状,官府赈灾之举何在?”
老者含泪哭诉:“大人有所不知,赈灾钱粮皆被贪墨,百姓苦等无果,唯有等死。”
行至城郊,见大片农田荒芜,又向农夫打听,农夫愤懑道:“洪水退后,士绅豪族便要强占田地,我等不从,便遭殴打。官府却充耳不闻,形同虚设。”
方孝孺闻言,怒形于色,默记于心。
数日间,他四处走访,将灾情之重、官员恶行、豪族劣迹,皆一一记录在案。
方孝孺一路查访,行至一村落。
忽闻阵阵悲啼,循声望去,但见一户人家门前,几个孩童哭作一团,一位老妪与年轻妇人相拥而泣,泪湿衣衫。
方孝孺心下恻然,疾步上前询问。
那年轻妇人哽咽着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我家汉子在洪灾中为救他人,不幸被洪水卷走。家中没了顶梁柱,如今又遭豪绅逼债,要夺我这仅存的破屋,往后可如何活啊……”
言罢,哭声更甚。
方孝孺寻得那告发吉安府官员与吉安侯陆仲亨合谋镇压灾民之官吏,遂向其探问详情。
那官员暗自引方孝孺至众灾民被告发后归返吉安府之埋尸处,方孝孺见之,瞳仁骤张。
方孝孺持太子朱标所予信物,此官员亦知其乃钦差。
然其心忧,遂劝方孝孺暂勿妄动,以免危及自身安危。
今时方孝孺久与东宫及辽东诸先生相处,为人渐趋灵活,亦嘱那官员善保自身。
方孝孺于吉安府,将当地灾情,以及官府所作所为,详细书于信笺之上。
而后,他精心挑选可靠之人,郑重托付,令其快马加鞭,务必将此信安全送归东宫。
朱标得方孝孺书信,未敢耽搁,即刻携信至朱元璋御前呈阅。
次日早朝,群臣正待议事,他便径直开口,询问吉安府赈灾情形。
奉天殿。朱元璋目光遍扫殿下群臣,徐徐而言:“吉安府受灾,其地赈灾情形如何?”
言毕,胡惟庸自群臣中步出,恭谨行礼,面上笑意自信,从容道:“陛下,朝廷早前拨下之赈灾粮,发放已有时日。
微臣亲督诸事,保所发赈灾粮只增未减,足可赈济吉安府受灾百姓。
料想此刻,赈灾当已顺遂完结,想必不久,便有捷报奏于陛下跟前。”
朱元璋闻胡惟庸此语,笑道:“倒是胡相辛劳了。依胡相所言,那吉安灾情理应顺遂无忧了。”
胡惟庸觉朱元璋此语意味怪异,然仍应道:“陛下圣明,实乃万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