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领导听了这话,脸上带着笑,也没点破,只是静静地看着苏烨。
而苏烨这时也沉默了一会儿。
他对后世的工业发展很了解。
现在是工业体系刚刚起步,以后会慢慢发展,进入现代化和自动化。
但最终的工业,还是要靠互联网,进入半导体行业。
发展芯片技术,才是真正的王牌。
不过,想搞芯片技术,现在根本不可能。
因为国内的通讯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连电话都没普及。
至于互联网,几乎没人知道。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的数字电子计算器,直到1958年8月1日,这台机器才开始运行短程序。
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时刻,这台机器被命名为8A型电子数字计算器。后来在738计算机厂开始小批量生产,并改名为103型计算器(即dGS-1型)。
当时一共生产了38台这种计算机。
这些机器都被用到了各个关键行业中。
民间根本不可能普及。
就连轧钢厂这样的企业也接触不到。
只有航空航天和军事研究单位才能使用。
而且,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还要排队申请。
就算排到了,也得去指定的地方使用。
非常麻烦,也非常费事。
最主要的是,这种计算机体积非常大。
主机部分就占用了好几个大型机柜,占地约40平方米。
当时的主机内部结构非常精密,里面有将近4000个半导体和二极管,还有800多个电子管。
因此运算速度也只有每秒三十次。
即便如此,对我国计算机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正开始使用互联网,是在1986年,钱天白先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而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则是在1994年。
所以,现在苏烨如果跟他们讲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事情,
那就像是在说天书一样,没人能懂。
即使是一些高级领导可能知道一些,但也不多。
甚至只是知道名字,具体怎么用,他们完全不清楚。
所以,根据目前的情况,
要回答领导的问题,
只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回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人才去研发和创造。”
“所以,人才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们啯家现在的状况,想必领导您比我更清楚,人才的短缺导致我们无法自主研发很多关键技术,即使是高精尖的人才,也只能投入到军事领域,其他领域却无能为力,只能依靠鹅,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因此,我认为,想要改变这种亏本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才。”
“要实现大规模培养,就必须重视教育和职业化发展这两个方面,至少能在三五年内培养出一批可用的人才。”
“虽然短期内仍需依赖外部支持,但总比一直这样亏损下去要好得多。”
“领导,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您多包涵。”
苏烨不敢多说什么。
马上就要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他现在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留在轧钢厂,继续当个普通工人。
因为根据后来的统计来看,到了那个时间点,虽然各地工厂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但高级工人和保卫科这边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
就算是普通工人,影响也并不大。
毕竟不管外面怎么闹,生产任务是不能耽误的,所以这里就算有点动荡,也不会太严重。
所以现在他不敢多说话,万一被这位领导调走,去了上面,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后来这位领导也受到了牵连。
到时候要是出事了,他也没办法保得住自己。
与其这样,不如老老实实待在轧钢厂,守着保卫科,有枪有人,谁也动不了他。
就算李仁义当上了G委会主任,到时候也得靠着他,不敢对他怎么样。
所以现在他只需要稍微铺垫一下,只要能在领导心里留下一个印象就行。
以后如果需要提供各种建议,或者从系统签到中获得一些先进的技术,至少有个渠道能把这些东西传出去。
这已经够了。
至于其他的事情,比如进体制内工作,苏烨并不感兴趣。
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他不想成为一个有钱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带领啯家发展高端芯片科技,尽早布局,改变以后被限制、被封锁的局面。
像光刻机这样的技术,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将来能由我们自己来制造。
阿斯麦也不是不可以被我们收购,然后主导研发。
让光刻机成为我们的专利技术,反过来对其他啯家进行封锁和限制。
当然,现在想这些都是空谈。
因为即使苏烨现在把阿斯麦弄回来放在国内,也没有太大用处。
不是阿斯麦的技术不重要,而是国内的配套产业跟不上。
阿斯麦生产光刻机所需的各类零件,国内根本造不出来。
这就很尴尬了。
即便你拥有核心技术专利,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零部件,哪怕少一个螺丝钉,也是不行的。
所以现在只能先等着。
等国内的基础打牢了,有能力往上冲的时候,再做打算。
不过,苏烨这些计划,大领导自然是不知道的。
他只听苏烨说了一句话,
心里就已经震惊又高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说得太对了!”
“没想到,今天真是让我太意外,竟然能遇到这么一个人才!”
“爱国同志,你们轧钢厂真是藏龙卧虎!”
大领导对着杨爱国感叹道,
毫不吝啬地夸赞。
说完之后,又转向苏烨说:
“苏烨同志,你这个理论确实不错,你说得对,人才是基础,这点我们早就意识到了!”
“但问题是,该从哪儿培养人才,我们到现在还没找到明确的方向。”
“依靠大学教育,虽然能培养出一批人才,但短期内效果不大!”
“真正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是需要长期积累经验才能慢慢培养出来的!”
“不是读几本书,上几年课就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真像这样,咱们啯家人口这么多,人才的问题早就解决了!”
“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培养人才,确实是个难题。
大学生确实是人才,也一直被啯家重视。
考上大学,不用交学费。
只需要自己承担一点伙食费就行。
啯家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但是,正如大领导说的那样,
光是读了几本书,在教室里上了几年课,毕业之后也不能立刻变成难得的人才。
还得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才能慢慢成长为真正的高手。
“人才培养,当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但也不是没有方法,我们可以办一些专门的职业学校,针对特定工种进行重点培训。”
“比如我们轧钢厂的五个主要工种——钳工、焊工、铆工、车工和电工,可以建一两所专门的学校,从各个工厂里挑选有潜力的人,集中起来,再请一些八级工,或者鹅那边的工程师来当老师,用三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真正优秀的人才。”
“这样的话,三年后他们出来,不仅技术过硬,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以后即使在工作中走上研发的道路,也不是没可能。”
“还有一点,就是让现在的高级工去模仿学习!”
“鹅对我们的帮助,我们确实很感激,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就是他们提供的设备和生产线,都是他们国内已经淘汰的。如果我们一直用这些设备和生产线,想要超越他们,就算再给我们五百年,也赶不上。既然这样,那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所以,先把现在这些设备和生产线的基本原理搞明白,我们自己试着生产,然后在这些基础上,开始进行研发和突破。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
“我就不信,咱们国人的聪明才智会比 ** 子差!”
苏烨说完,脸上露出年轻人特有的那股劲头。
甚至把“鹅”也改成了 ** 子。
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了一下。
接着都笑了起来。
对!
以前不就叫鹅 ** 子嘛!
他们的帮助是真的帮,但占便宜也是真的占。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想吃饭,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大领导虽然没笑,但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不过,苏烨这番话,让他陷入了沉思。
不是他不想办苏烨说的那种学校,只是代价太大。
学校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建起来的。
需要调动各种资源,牵涉的事情很多,而且这只是苏烨一个人的想法。
谁知道最后能不能真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
如果失败了,三年的投入太高。
对现在啯家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苏烨同志,你的提议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过,具体的细节,你这样,回去之后给我写一份报告,给你半个月……不,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一份可行的方案,交给我!”
“如果经过讨论认为可行,以后出了成绩,你就是首功!”
大领导最后看着苏烨说道。
他希望苏烨能拿出一份可行的报告。
不过,苏烨只是随口一提。
是根据后世的发展提出来的建议。
真要让他列出一份可行的操作计划,还真有点难。
但看大领导这么认真,要是现在拒绝,肯定会让他难堪。
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反正回去先列个大纲就行。
至于具体细节,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处理吧。
他只需要提出一个方向。
他相信,上面的那些领导,肯定能找到更专业的人,来把细节补全!
“好的,领导,我尽快写出来!”
“嗯,不错,真不错!!”
笑着夸了夸苏烨。
接着就开始吃饭了。
下午的时候,大领导在大家的陪同下,参观了轧钢厂的各个部门。
然后坐上吉普车,离开了这里。
视察结束了。
大领导走后。
大家也都各自散去,回到自己的部门。
不过。
临走前,杨爱国却把苏烨单独留下了。
大家看到这一幕,也没有觉得奇怪。
他们都知道,只要这次苏烨的报告表现得好。
以后他就会被上级领导记住,以后不管有什么机会,都不会少了他。
现在厂长把他留下,肯定是想说些私下的话,表示重视。
回去之后,大家都各怀心思,有的是想以后跟苏烨搞好关系。
有的则是羡慕嫉妒。
还有的人,想着以后对苏烨的工作要多加支持,不能再像现在这样不放在心上。
但也有一个人,心里开始感到不安。
不是别人,正是李国庆。
今天苏烨出尽风头,在领导面前表现得这么抢眼。
他的科长位置,就变得危险了。
如果上面真的看重苏烨,肯定会提拔他。
虽然年纪和经验摆在那里,不可能一下子升到很高的位置,但当一个科室的负责人还是可以的。
到时候,自己这个好不容易熬出来的科长位置,就得让给苏烨。
随便给他个闲职,让他养老。
把保卫科科长的位置让出来。
他是一万个不愿意的。
“真是没想到!”
“这小子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还有这样的眼光!”
“真是他妈的运气好,乱说一通,竟然被领导看上,也是瞎了眼!”
“这小子肯定是早有预谋,根本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这么快就给我整出事来,真是该死!”
回到办公室后,李国庆脸色难看地心里骂着。
骂完之后,又叫来了龚学民,打听最近苏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