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赶回宫中参加早朝,楚稷顾不上休息,将昨夜之事向林如海简述。
林如海皱眉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高丽与异族无异,历史不乏反叛先例。
如尘虽在大乾长大,血统终归不同,王爷需多加防备。”
楚稷淡然一笑:“先生无需担忧,如尘是否真心归顺并不重要,高丽的结果早已注定。
我只需他暂时协助,即便有变,也在掌控之中。”
他又补充道:“而且,我不会给他妄动的心思,大乾发展迅猛,待高丽真正有所图谋时,它已不复存在。
毕竟人人都有情感,而情感便是制胜的关键。”
“我给了他一次做人的机会,若是他自己不珍惜,那也是无话可说。
他选了怎样的路,就该自己承担后果。
此次灭佛行动势在必行,户部也必将有所收获。”
林如海感慨道:“王爷果然非同一般,用人的眼光已有大家风范。
既然王爷胸有成竹,那下官便不多言了。
不过,王爷先前提及的商税事宜,是否可以开始推进?”
实现大乾真正的繁荣,商税的重新制定不可避免。
林如海对此提议十分赞同,甚至提出了一些比楚稷更为激进的建议。
楚稷却摇头道:“目前还不是时候,再等等吧!待后金与蒙元 ** ,父皇以凯旋之姿归来时,满朝文武又有谁敢反对?若此时提出,恐怕还未实施,就已经引发巨大争议了!”
满朝文武,特别是文官们表面上虽斥责商税,但实际上各家都有自己的产业。
而他们背后家族的生意更是庞大。
这也是为何商税难以征收,即便是太上皇和雍和帝也需谨慎行事。
二人继续谈了一会儿,这时朝会时间已到。
实际上,朝会上真正需要商议的事并不多,除非有突发状况,否则都是先私下沟通确定大致方向,再于朝堂上“讨论”
。
今日也是如此,处理完几件小事后,林如海上前躬身道:“陛下,昨日神京城内药王庙发生一件怪事。
原本普通的寺庙竟藏匿数百壮年男子及女子,更令人震惊的是,主持马道婆竟是高丽派遣的暗探!锦衣卫搜查出赃银数百万两!”
刑部尚书庞瑜也严肃地站出来补充:“经审问,这些年药王庙向高丽输送了大量金银,数量远超千万两,人员包括数千青壮与年轻女子。
马道婆的任务便是刺探我朝机密,并贿赂官员。”
“我手中有名单,上面详细记录了一些官员因收受药王庙贿赂或泄露情报的罪证。
恳请陛下下令,允许刑部抓捕这些 ** 官员!”
雍和帝忍住笑意,理解庞瑜夸大数字的目的在于引发关注。
关于官员受贿或售卖情报之事虽属实,但并未夸大其词,数额也有限。
如今不过是敲山震虎,促使与满金合作的内奸加速行动,从而推动灭国计划!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昨日大家已知晓此事,但此时仍需假装震惊。
演戏岂能只靠一人?!
雍和帝“震怒”
道:
“什么!朕眼皮子底下竟有这样的事发生!上千万两白银,如此多的青壮劳力和女子,你们现在才察觉?难道朕是昏君,是 ** 之君吗?”
群臣慌忙跪地,齐声请罪。
雍和帝冷声道:
“庞爱卿,速回刑部签署诏书,抓捕涉案官员,严加审问!是朕哪里亏待了他们,还是大乾亏待了他们!一群忘恩负义的东西!”
“遵旨!”
庞瑜领命后便倒退着退出殿外,他知道今日并非他的主场,何时进退,这些老臣早已心中有数!
雍和帝脸色阴沉,刚欲开口,大皇子楚秀抢先说道:
“父皇,高丽野心勃勃,竟派暗探窃取机密!儿臣请求领兵攻打高丽,彰显大乾国威!儿臣愿亲率大军,替父皇和大乾讨伐逆贼!”
雍和帝嘴角微抽,心想这老大果然被教坏了。
还未等他看向楚稷,楚稷便站出来说道:
“大皇兄体恤父皇,关心国家命运,臣弟深感理解。
只是如今大乾正逢灾年,国库空虚,建议先发国书谴责,不宜贸然开战。”
楚秀厉声斥责:
“荒谬!现在国库何来空虚?!你分明是胆小怕事,不敢担责!父皇,儿臣虽无太大本事,却愿为国效力,为父尽孝!恳请父皇允许,让儿臣出征!”
满朝文武皆惊愕,心道这大皇子今日怎这般强硬?
楚稷却清楚,老大这是急了!
眼下他在市舶提举司难有作为,因皇家银行 ** 于六部之外!
楚稷深得宠爱,楚秀心中难免忧虑。
他虽有罪过却未受罚,这更让他不安。
林如海站出言道:\"国库已捉襟见肘,明年的春耕、赈灾、军备及道路修复都需要钱粮,如何还能应对与高丽的战事?\"
霍州也附和道:\"林大人所言极是,国库难以支撑大战。\"
众官员皆表赞同,大皇子脸色阴沉,刚欲开口,却被喝止。
养心殿内,雍和帝怒斥:\"如此无礼,难道是你门客教你这般对朝廷重臣?\"
楚秀惊醒,忙跪地道:\"父皇恕罪,是儿臣一时冲动。\"
随后向大臣们致歉,众人推辞不受,君臣之分不可乱。
雍和帝冷淡吩咐:\"速拟国书,送至高丽,若不认错,即刻发兵。\"
江源领命:\"臣遵旨。\"
雍和帝问:\"诸位还有何奏?\"
此时欧科出列禀告:\"今晨如尘大师托我奏报陛下,因其事涉敏感,怕遭报复。\"
雍和帝故作惊讶:\"如尘?有何要事?\"
欧科摇头道:
“臣也不确定,但觉得应是林大人提及的药王庙一案。
只是看那人神情,似乎并非为药王庙求情而来。”
欧科身为言官,一身正气令人信赖。
灭佛之事绝不能牵连楚稷,因此需另寻他法。
而欧科无疑是最佳人选!
他本就是饱学之士,向来不信鬼神。
年轻时家乡遭逢天灾,有人供奉龙神之类,他竟持刀毁去神像。
后带领乡民开渠筑坝,渡过难关。
可以说他少年得志,行事从不涉及怪力乱神。
雍和帝点头称许:
“既然爱卿如此说,那定无差错。
传如尘前来!”
欧科抚须微笑,他对明主甚是满意。
如尘早已候在门外,闻言入殿跪拜:
“罪民如尘叩见陛下!”
雍和帝平静道:
“起来吧,如尘。
你经由欧爱卿引荐见朕,所为何事?何以自称罪民?”
如尘不起身,只叹息一声道:
“陛下,罪民深感惭愧。
早知有些寺庙假信仰之名聚敛财富,不但侵占百姓田产,还帮豪族隐匿赋税。
多数寺庙拥有大量田产、商铺、地契及珍宝!”
“此等行为已远超僧人本分,可罪民念及同为佛门中人,不便直言,仅能劝阻。
却不料近年灾年非但未改,反而变本加厉!”
“陛下,罪民有罪,请赐罪民机会将功补过,牵头彻查天下寺庙资产!凡巧取豪夺、隐瞒赋税、欺压百姓者,严惩不贷!”
群臣议论纷纷,心中疑惑。
这位佛门名士不思提升佛门声望,如今竟欲对佛门下手?
未料如尘言辞更激烈,继续说道:
“罪民以为当今佛教已现蛀虫之态,危害大乾国运。
罪民身为僧人,虽信奉佛法,但更愿以大乾子民的身份进言。
罪民建议裁减天下寺庙,每县仅留一座,僧尼总数不得超过五十人。”
此言一出,群臣议论四起。
有人对如尘投去鄙夷的目光,认为他表面依附佛门,实则暗藏私心,甚至诋毁佛教。
但也有人认同他的提议,认为佛教确实需要整顿,如尘此举无疑是为国家着想。
一些老练的官员心中雪亮,明白这或许是事先策划好的策略。
然而,此刻仍无人敢贸然表态。
雍和帝拍案赞许:“好!说得好!你虽为僧人,却始终不忘身为大乾子民的责任。
单凭这句话,朕便赦你过往所有过错。
从今以后,你便是朕的子民。
诸位爱卿,对此有何见解?”
许多寺庙与达官显贵关系密切,自然有人反对。
与此同时,也有正直的官员支持如尘的提议,但多数人保持沉默。
楚稷背着手做了个细微手势,开国一脉的牛继宗随即高声说道:“陛下,佛教确需整治。
据我所知,仅潭柘寺便拥有千顷良田,且无需缴纳赋税。
如今国库空虚,天灾频发,而他们每年仅施舍少许粥食。”
众 ** 出言,楚稷再次示意噤声,于是皆默默退回原位。
户部尚书霍州故作惊讶:“竟有此事?本官从未留意。
原来寺庙一向免税,真是令人始料未及。”
牛继宗冷哼:“不仅免税,还豢养上千武僧,名为护院,实则兵丁。
正规僧人三千多,其中壮年者过半。”
雍和帝语气冰冷:“好得很!朕的禁军也不过如此规模,难道潭柘寺想自立为朝廷不成?为他们辩解之人莫非要做太上皇?”
此话锋芒毕露,立刻震慑了不少反对者。
还未等雍和帝再开口,长久沉默的如尘终于发声。
“陛下,潭柘寺不过是冰山一隅,天下寺庙皆是如此!因此今日我才冒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