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师徒三人在开封城畅谈高考与科举后,兴致未减。于是,寻得一处古雅茶馆,围坐桌旁,继续探讨如何提高孩子成绩这一话题。
我轻啜香茗,率先开口:“师父、宋悦,如今家长为孩子成绩费尽心思,辅导班、学习资料纷至沓来,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你们觉得究竟怎样才能切实提升孩子成绩呢?”
宋悦放下茶杯,思索片刻后说道:“我认为兴趣乃是关键。孩子若对学习萌生兴趣,便如为自己安上发动机,无需他人督促,自会主动求知。
就像有些孩子钟情历史,便会主动翻阅各类历史典籍,对历史事件与人物如数家珍,成绩自然优异。
我们需助力孩子寻觅学习的兴趣点,比如带他们参观博物馆,或是观看有趣的科普纪录片,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我点头赞同:“确实如此。而且学习方法也极为重要。不少孩子学习刻苦,日夜刷题,成绩却不见起色,恐怕就是方法有误。
以语文学习为例,许多孩子仅知死记硬背古诗词与生字词,却忽视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
其实可采用‘读写结合’之法,每读一篇佳作,剖析其结构、写作手法,随后模仿创作短文,如此能迅速提升写作能力。
背诵古诗词时,了解诗词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平经历,能助力孩子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宋悦接着说:“没错,像学习英语,也要注重方法。
要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早晨和睡前听英语广播或歌曲培养语感,日常多阅读英语文章,遇到生词先尝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大有益处。”
此时,师父缓缓开口:“你们所言极是。从《易经》视角看,兴趣恰似《离》卦。离为火,象征光明与热情。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内心便如燃起火焰,照亮求知之路,赋予他们探索知识的不竭动力。
兴趣并非凭空而来,家长与老师要善于引导,挖掘孩子闪光点,激发其对不同学科的兴趣。”
我好奇问道:“师父,那学习方法在《易经》中有何体现呢?”
师父微笑着说:“学习方法可类比《巽》卦。巽为风,风之特性为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学习亦应如此,依据不同学科特点,选取不同方法。
按知识点与题型分类错题,分析错因,总结思路方法。吃透几道典型题,举一反三,远胜盲目刷题。这便如同风依地势而行,灵活应变。”
宋悦又问:“师父,学习习惯方面,《易经》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师父神色庄重,说道:“良好学习习惯与《乾》卦相符。乾代表刚健、积极进取。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是自律自强的彰显,如同天体运行,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便能保持学习动力与节奏,持续进步。整理错题体现自我反思与修正,恰似乾卦中君子每日三省吾身,不断完善自我。”
我接着问:“师父,心理状态对孩子考试影响重大,《易经》对此有何见解?”
师父点头说道:“心理状态可用《坤》卦阐释。坤为地,有承载万物、包容宽厚之性。
孩子学习与考试时,需有大地般平和沉稳的心态,承受学习压力与考试挫折。
家长和老师要协助孩子树立正确得失观,让他们知晓考试只是检验方式,一次失利不足为惧。
可教孩子放松之法,如考前紧张时做深呼吸,或心中自我鼓励。平时让孩子参与体育活动,释放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宋悦说道:“对呀,家长的陪伴和鼓励也特别重要,能给孩子信心。”
师父笑着说:“这便如同《兑》卦,兑为泽,象征愉悦、沟通。
良好亲子沟通与家庭氛围,让孩子心情愉悦,更愿与家长交流学习问题。家长鼓励如润泽恩泽,滋养孩子心灵,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在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番热烈探讨后,天色渐晚。师父神情认真,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和宋悦:“日后若有人高考前卜卦,尽量多说吉利话。从心理学角度看,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潜意识。
当孩子内心充满自信与希望,他们在考场上便会更加从容镇定,思维也会更加敏捷活跃。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些诸如‘卦象显示,此次考试你必将如有神助,发挥出最佳水平’之类的话语。
这种积极的话语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相信自己具备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
孩子充满信心、心态良好,考场上更易超常发挥。我们要用言语赋予他们力量,成为他们高考征途的助力。”
师父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之前云游四方时,曾遇到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他的孩子平日成绩优异,但临近高考,却因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堪。
这位家长找到我卜卦,我观其焦虑,便对他说了许多吉利与鼓励之语,告知卦象显示孩子高考定会顺遂。
随后,我又与孩子交流,引导他放松心态,运用如深呼吸等方法缓解紧张。
后来,孩子在高考中发挥出色,考入理想大学。这并非卦象神奇,而是积极心理暗示与正确引导发挥了作用。所以,我们的言语与引导,或许就能改变孩子的高考命运。”
我和宋悦纷纷点头,对师父的教导表示深深认可。我感慨道:“师父,您说得太对了,高考是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孩子的心态在这个关键时刻真的太关键了。我们的每一句话,说不定真能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宋悦也附和道:“是啊,没想到简单的言语鼓励和心理暗示,能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一定牢记师父的教导,给孩子们传递积极的信念。”
此时,夜幕已然降临,茶馆内的客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三人起身,结了茶钱,缓缓离开了茶馆。月色如水,洒在我们归途的道路上。
回到旅馆,在茶馆中的探讨仍在脑海中回荡,带着对教育更深的领悟,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将这些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