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春天,带着融融暖意却也裹挟着重重难题降临在赵悦家。计划经济的大框架下,家家户户都被规矩束缚着,赵悦家孩子众多,挣工分的人却少,妈妈作为知青干不了重活,工分微薄,即便爸爸去公安局上班,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
为了改善家境,赵悦把目光投向了养殖业,让奶奶养起鸡崽、鸭崽和小猪崽。虽然养猪要上交外贸,价格低还得抵任务,但赵悦自有盘算,合理安排养殖数量,一头用来过年改善全家生活,多余的便抵任务,既完成指标,又能补贴家用。她还贴心地教奶奶在饲料里拌药,预防禽畜生病。
那时的山林生机勃勃,麻雀、布谷鸟穿梭林间,野兔也时常出没。在小叔当兵之前,赵悦便鼓动小叔、大哥、二哥和表哥拿起弹弓,开启“打鸟行动”。彼时麻雀并非保护动物,反而因啄食庄稼,成为生产队“悬赏”的对象。放学后,几个半大小子背着弹弓结伴而行,穿梭在丘陵间,一瞄准、一拉弦,“嗖”地一声,小鸟应声落地。身后跟着的小孩子们欢呼着跑去捡拾,运气好的时候,一次能打下十几只。
小姑更是巧思频出,将麻雀头脚剁去、剥皮分块,或焖或红烧。一盘盘色泽诱人的麻雀肉端上桌,成了一家人难得的荤腥美味。这小小的麻雀,也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为一家人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滋味。
然而,生活的考验一个接着一个。开春河冰融化,村里因有小孩模仿赵悦之前的捞鱼方法而不慎落水,大队紧急下令禁止孩子们下河捞鱼,这条增收之路被切断。更糟的是,此前家中伐木烧炭的事遭人嫉妒举报。面对危机,赵悦主动向队长承诺,伐多少树就补多少树苗。可烧炭这门营生最终还是被盯上,生产队和大队都觊觎烧炭技术,几番争夺下,烧炭活计收归大队。好在大队看重赵悦小叔和哥哥们的技术,愿意以大人的工分标准给他们计酬,这才让一家人稍感安慰。
一次次困境袭来,赵悦却从未低头。她站在丘陵间的空地上,望着不远处起伏的山丘,眼神坚定。新的生存法子,正在她的脑海中慢慢成形......
年前,赵悦和小姑去生产队,挑了两只刚出栏、十几斤重的小猪崽回家。这小猪崽圆滚滚的,耳朵一扇一扇,煞是可爱,可把小姑稀罕坏了,但也犯起愁来,这该咋养呢?
赵悦看出小姑的心思,拍拍胸脯,自信地说:“小姑,养猪我有办法。” 彼时正值夏季,院子里种的南瓜、红薯长得正旺。赵悦告诉小姑:“咱做饭的时候,南瓜、红薯多做点,南瓜把瓜子掏出来晒着,剩下的切块煮熟,大人小孩吃不完的,就拿来喂猪。红薯皮大人不吃,也别扔,都攒着给猪吃。”
小姑听着直点头:“那这小猪崽,就直接喂这些吗?”
赵悦连忙解释:“小猪刚回来,肠胃还弱,得先喂点容易消化的。可以把玉米、豆粕磨碎,加点温水调成糊糊,喂个几天,等它们适应了,再慢慢加南瓜、红薯这些。而且,咱喂猪也得讲究次数,一天喂个三四次,别让它们饿着,也别撑着。”
说完,赵悦又指了指墙角的大锅:“像玉米笋子、玉米叉子这些,洗干净了,和南瓜一起煮,煮得烂烂的,猪爱吃,也好消化。有时候大人吃剩下的南瓜粥,加点水再熬一熬,喂猪正合适。”
小姑看着赵悦,满脸都是信任:“行,就按你说的办,小姑我就跟着你学。” 从那之后,小姑便按照赵悦教的法子,精心喂养着这两只小猪崽,满心期待着它们快快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