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
两千多士子的验身检查全部完成,六处分考场外聚集的士子多少不一,其中参加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考试的士子较多,参加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考试的士子相对较少。
“咚咚咚……”
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四门学内传出,厚重而绵长,宣告着考试即将开始,差役们迅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的引导士子们进入考场。
考场就设在四门学学子平时读书的学堂内,由屏风隔成了一间间的考舍,每间考舍里设有考桌和编号,桌面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士子们纷纷对号入座,整个考场逐渐的安静了下来。
随后,张毅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步入秀才科的考场,他目光平和的扫视着全场,大声说道:“诸位士子,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关乎社稷兴衰,亦是诸位的进身之阶,考规森严,不容丝毫懈怠,如有舞弊者,必严惩不贷!”
“陛下有旨,此次雍州发解试施行科举新规,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特意准备了三套备用考题。”
“接下来,我将在这三套备用考题中,随机抽取一套考题,来作为此次发解试的考题。”
张毅说完,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三位监考官,“三位大人,让差役们把考题抬上来吧!”
孙伏伽、卢承庆、罗念齐齐点头,随后孙伏伽转身看向身后的差役,“让他们把考题抬上来。”
“是,大人!”
差役双手抱拳一礼,转身快步离去……
不一会儿,六名差役抬着三个贴有封条的大木箱子稳步走来,随后在考场前方依次放下。
三个大木箱子一字排开,箱盖紧闭,封条上的朱砂印鲜艳夺目,彰显着此次发解试的庄重与严肃。
张毅双手负在身后,缓缓上前绕着三个大木箱子走了一圈,最后停在左边的箱子前。
“嘶啦!”
张毅伸手捏住箱盖上的封条,缓缓将之撕开,考场内的气氛愈发凝重,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紧紧跟随着张毅的动作。
箱盖缓缓打开,露出了里面满满的一箱子考题。
“来人!把考题给士子们发下去。”
“是,大人!”
候在旁边的一众差役立即上前,从木箱里拿起考题,然后一人一张发给了考场内的每一个士子。
“诸位士子,秀才科的考试现在开始,下午酉时结束。”
张毅说完,直接离开了秀才科的考场,朝不远外的进士科考场走去,副主考叶选文和三位监考官见状立即跟上。
接下来,张毅领着一众官员先后来到了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的考场,严格按照科举新规的要求,把考题发到了每一个士子手里。
至此,雍州发解试正式开始。
唐朝科举六大常科,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的考试时间是三天,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的考试时间是一天。
秀才科,第一天考方略策,第二天考经义,第三天考文学辞章。
进士科,第一天考帖经,第二天考杂文,第三天考时务策。
明经科考儒家经典,第一天考帖经,第二天考经义,第三天考策问。
明法科考律令和试判,明字科考书法和文学,明算科考数学理论和实际运算。
以进士科为例,第一天的帖经考试,类似于现代考试中的填空题,主要考考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记忆。
第二天的杂文考试,主要考查诗、赋、文等写作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第三天的时务策考试,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是对考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
考试正式开始之后,张毅、叶选文、卢承庆、孙伏伽、罗念开始在六大考场来回巡视。
刚开始的时候,张毅还很享受这种感觉,可时间一长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当即在博士阁喝起了茶水。
闲来无事,让人拿了一份进士科的帖经考题看了起来,虽然题目有点多,但都是一些填空题,只要你的记忆力足够好,估计用不了一个时辰就能写完,这考一天实在是有些浪费时间了。
没办法,这就是乌龟的臀部规定,为了科举能更加公平公正,张毅弄出了科举新规,可这种细枝末节的东西,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张毅也懒得去管。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叶选文、卢承庆、孙伏伽、罗念先后来到了四门学的博士阁,五人围桌而坐喝茶休息。
“张大人,我听说陛下要成立食盐监管衙门,掌管全国的食盐产业,张大人负责惠民制盐坊的精盐生产,想来在即将成立的新衙门里,必然占据着重要的职位,接下来的精盐销售与合作生产之事,不知张大人可否透露一二?”卢承庆一脸好奇的问道。
张毅看了看眼前的卢承庆,忽然想到了什么,缓缓开口说道:“卢大人家里有食盐产业?”
“哈哈哈……”
孙伏伽大笑一声,继续开口说道:“张大人有所不知,卢大人可是范阳卢氏在长安城的代表,他家的食盐产业,那可大了去咯。”
孙伏伽的一番话,张毅一下就想到了卢谨,当即开口说道:“不知卢大人与卢谨是……”
卢承庆笑了笑,“卢谨正是犬子。”
张毅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卢大人,这段时间我都在忙马蹄铁的事情,关于精盐销售与合作生产的事情,我知道的都已经告诉卢兄了,我只负责精盐的生产,具体的合作细节,归四位国公负责。”
卢承庆听闻此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恰到好处的笑容,眼中却是闪过一丝审视。
“张大人一心为陛下分忧,这份赤诚实在令人感佩,范阳卢氏愿诚心与朝廷合作拓展精盐大业,还望张大人能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极力促成此事,卢某感激不尽。”
叶选文微微点头,“是啊,精盐生产若能推广开来,不仅百姓能受益,朝廷的税赋想必也能有所增加,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范阳卢氏在盐业内根基深厚,若能与张大人携手,再得陛下首肯,必定能让精盐迅速流通于大唐各地。”
张毅听闻,心中暗自思量,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叶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合作生产与销售,其中环节众多,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诸多问题,陛下向来对民生之事极为重视,盐业之事一切都得看陛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