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碉楼的番兵见状,顿时惊惶失措,纷纷举着火把开门查看地面。
却只见清军工兵如神兵天降,火箭齐发,瞬间点燃了碉楼的木门。
阿桂抓住时机,果断擂响战鼓,正面的清军抬着云梯,如潮水般向东碉楼猛攻。
而从地道杀出的奇兵,则从碉楼内侧破墙而入。
在两面夹击之下,金川联军最后的壁垒在火光与爆炸声中摇摇欲坠。
索诺木望着地面突然裂开的黑洞,手中的牛角号“当啷”一声落地——
他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清军除了刀枪炮火,竟还能从地底钻出这样一支“神兵”。
他犹如笼中困兽,急忙撤到还没有失守的东碉楼,重新组织人马拼死抵抗,
“弟兄们,如今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杀出去才能走过路,杀出去融入大山,随我冲!”
番兵“嗷嗷”叫着杀向了清军,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番兵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一时间居然不落下风。
半日下来,双方死伤惨重,各自罢兵整装待战。
当夜,索诺木孤注一掷,率领番兵如黑色的蚁群般,悄悄摸向清军营地,索诺木试图突袭清军大营。火把与刀光在夜色中疯狂闪烁。
阿桂早已料到他会垂死反扑,此前陈孝升就已献策,在营外埋设绊马索,并安排暗哨以梆子声作为信号。
当金川兵踏入伏击圈,梆子声骤然响起,清军伏兵如猛虎般从壁垒后涌出,弓箭、抬枪齐发。
索诺木亲自率领亲卫杀到前沿,却被阿桂的藤牌兵死死挡住。刀光剑影之间,金川兵死伤惨重,尸横遍野,残部只能狼狈地逃回碉楼。
此时,正是阿桂发挥围困的时候,番兵成了瓮中之鳖。
索诺木一计不成,又心生毒计。他命令老弱妇孺佯装百姓突围,企图诱使清军分兵,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扑向清军粮道。
陈孝升一眼便识破了他的诡计,急忙向阿桂进言:“大帅,贼酋这是以百姓为诱饵,必定在粮道山坳设下伏兵。”
阿桂将计就计,佯装派遣小股部队前去“救援”,却在粮道两侧埋下重兵。
待金川兵从山坳中杀出时,清军伏兵尽出,索诺木再次遭遇惨败。当他逃回勒乌围碉楼内,身边仅剩下数百名残兵败将。
勒乌围内,断粮多日的索诺木面如死灰,神色绝望。他看向被囚禁的小金川土司僧格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当夜,僧格桑的头颅便被盛放在木盘之中,由索诺木的使者送往清营。
使者跪地哀求道:“我主愿献上僧格桑之首,率部归降,恳请大帅开恩啊!”
阿桂看着盘中的头颅,冷笑一声,使者尚未说完,便怒斥道:“金川土司反复无常,屡次背叛朝廷王师,岂容姑息!”
陈孝升在一旁低声说道:“大帅,索诺木如今势穷而降,并非真心归降。
若留下此患,他日必定再生第三次祸乱。”阿桂微微点头,将手中的酒杯狠狠掷于地上,高声喝道:
“传我将令,明日卯时,全线攻城!凡有不降者,杀无赦!”
次日黎明,清军的冲天炮再次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索诺木率领残兵在断壁残垣中负隅顽抗,却如同螳臂当车,不堪一击。
阿桂亲自擂响战鼓,为清军助威。清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入勒乌围,刀光剑影烈马嘶鸣响彻云霄,
金川联军最后的抵抗如风中残烛,灰飞烟灭。索诺木最终被生擒,随后被押解去北京,
三日后索诺木的头颅悬挂在了午门菜市场木杆之上,至此,困扰多年的金川之乱终于宣告平定。
“……”
乾隆四十一年初,经过五年战争劫难的大小金川,迎来了新年。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百姓脸上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孩子们欢蹦跳跃,仿佛战争从来就没发生过。
“哥哥姐姐们,从这以后,再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朝廷要在这里设置新的机构——”
然而百姓不知道,这安定下来的代价相当昂贵,乾隆为此耗费了巨资。
据《清史稿》记载,第二次金川之役历时五年,清朝投入的军费高达七千万两白银,
这几乎相当于乾隆朝中期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 ,对国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人员伤亡方面,清军死伤逾万人 ,众多年轻的生命消逝在川西的崇山峻岭之中,无数家庭因此破碎。
这场战争不仅让普通士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朝廷大员也折损不少。
在战争过程中,温福战死,他身为统帅,其阵亡,对清军士气的打击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阵亡将领还有副都统巴朗等二人,提督董天弼等三人,
其他总兵、御前侍卫、副将、参领、知府,知县,参将等文武官员732名,士兵2.5万余人阵亡,朝廷先后出动兵力达20万之众。
以上所有的将领,所有的财务,只是为了一处弹丸之地,你说值得吗?
此战,从侧面反映出,清军不适合山战游击战。
尽管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战后,乾隆帝还是进行了论功行赏。
阿桂作为此次战役的关键将领,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一等忠勇公,并入职军机处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成为了乾隆朝后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副将军明亮 ,协助阿桂战事有功,封一等襄勇伯
参赞大臣海兰察 ,谋略有方,封一等超勇侯。
福隆安, 年仅21岁,崭露头角,封三等嘉勇男
岳钟琪 ,提出战略建议,被采纳,封为三等忠勇公 。乾隆一共封了五十名川西之战的功臣。
为了加强对川西地区的控制,防止类似的叛乱再次发生,乾隆在当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设置机构。
在军事方面,于懋功、章谷、抚边、绥靖、崇化等五屯驻军屯垦。
这些军事据点的设立,既能起到防御作用,保障进入西藏通道的安全,又能对当地进行有效的军事威慑,使得地方势力不敢轻易兴风作浪。
在行政管理上,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当地原有的土司制度,
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流官进行管理,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地与内地在政治制度上的统一。
在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校,鼓励当地百姓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思想层面,巩固了清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此后乾隆一朝,川西再无发生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