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年(1728 年)秋,湖南永兴县的某处私塾房间内,私塾先生曾静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翻阅着,
只见他时而愤怒,时而激动,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所感染。
他自言自语道:“先生大才,曾某崇拜至极,吾将接过先生的反清复明旗帜,驱除鞑虏。”
曾静为平复思绪翻滚的心情,轻轻合上了书。
你知道曾静看的什么书吗?他手中捧着的是吕留良所着的《四书讲义》,
他决心做一个像吕留良一样的反清复明斗士。
吕留良,一位仇恨清朝的文人,籍贯浙江嘉兴府崇德县,降生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 年)。
清廷入关,明朝覆灭后,山河破碎,而吕留良心中的复国之火却从未熄灭。
面对清廷的多次征召,他一心坚守反清复明的信念,丝毫不为所动。
“呸!我是汉人,岂能做清狗,江山是汉人的江山,鼠辈不过是窃取名器罢了,早晚我们要夺回来!”吕留良对着远去征召他的官员骂道。
多尔衮为了粉饰太平,制造一种满汉和谐的盛景,不断派特使做吕留良的思想工作,老吕不胜其烦。
为避清廷征召,他毅然削发为僧,以“晚村”为号,隐居于乡里,实则是暗中招募有识之士,以着书讲课,培养反清复明的志士。
他以犀利的文笔,写成了《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等着作,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
他坚称清朝统治者乃是“夷狄”,其统治违背了华夏正统,如同乱臣贼子,玷污了华夏大地的神圣。
这些饱含着他热血与执念的作品,在民间悄然流传。
一些对现实心怀不满的文人成了他的小迷弟,被他的反清思想所激励,寻找一切机会与清廷对着干!
而曾静,正是被吕留良书中精神所感染其中一人。
……
曾静,不过是一介贫寒的儒生,多年来在科举的路上苦苦跋涉,却始终未能取得任何功名。
现实中的官场,腐败之风盛行,考场有失公平,官员们贪污腐败,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却置百姓困苦于不顾。
这一切,让曾静心中充满了失望与愤怒。
偶然机会,他联系到了吕留良的儿子:“大侄子,我很崇拜老先生的为人处事和反清复明的思想,
我想沿着先生指引的路走下去,想获得更多先生的书籍,不知大侄子…?”
曾静渴望了解更多先生的内心世界,大胆表白想收藏吕留良的书籍。
“曾叔,不瞒你说,我父亲的书籍,被官府多次上门要求上缴,如今我手中隐藏下来的是孤本,
这些书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曾叔需要,做侄子的理应献出。”
说完,吕留良的儿子回到屋内,从夹墙中把隐藏的书籍,悉数给了曾静。
曾静得到吕留良的着作如获至宝,他毅然决然地要继续吕先生未竟的反清大业。
如何才能进行实质性的活动呢?光嘴皮子上反清没吊用。
曾静开始在学生中寻找胆大妄为之人,让他们去执行自己的想法。
此时,学生张熙进入了他的视线。
张熙是官宦之家的子弟,不愁吃穿,小伙子就是看不惯现实的不公平,总想为百姓做点事,
一来实现自己为民请命的愿望,二来可以千古留名,如此一来,他和老师曾静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别看曾静是一个私塾先生,却时刻观察着时局。
他听闻川陕总督岳钟琪手握重兵,在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似乎对朝廷心怀不满。
在他的设想中,岳钟琪便是那可以扭转乾坤的关键力量。
于是,他精心谋划,让学生张熙怀揣写好的一封书信,前往陕西拜见岳钟琪,说服他起兵反清,共举大业。
那封信中,曾静历数清朝统治的“累累罪状”,大谈特谈“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
最后还说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岳飞的夙愿,何不趁此机会光宗耀祖!
曾静想借激昂和煽情的文字,试图点燃岳钟琪心中反清的火焰。
岳钟琪观察着眼前的张熙,张熙瘦高,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将军,这是我家先生给您的一封信。”张熙说着从怀里摸出一封信,恭恭敬敬交在岳钟琪手上。
岳钟琪展开书信,看到那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文字时,顿时大惊失色。
“卧靠!这不是反动传单吗?这要是被朝廷知道,十条命都玩完了。”
岳钟琪不动声色,他要稳住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急忙答应同意造反,
此时岳钟琪打算套出曾静团伙到底有多少人马,
和张熙一交谈,反动集团就有曾静和他的学生们,岳钟琪大失所望,原以为这回要捉到一条大鱼。结果不是那回事。
岳钟琪很纳闷,一个教书先生不好好教书,想方百计鼓动别人造反为哪般?
就这些文弱书生与清政府对抗,这不是螳臂当车吗?
摸清情况后,岳钟琪立即下令将张熙逮捕,并马不停蹄地将此事上报给了雍正帝。
雍正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奶奶个熊!教书先生也想造反,还有没有法制,莫非孔子教你们造反吗?”
雍正大声骂道,转而一想笑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就会背后教唆人造反。
于是雍正下令彻查,务必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查得水落石出。
很快,曾静等人便被捉拿归案,押解至审讯大堂。
在审讯过程中,曾静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并将吕留良的着作全盘托出。
雍正帝这才意识到,这绝非一起简单的谋反案。在其背后,隐藏着一股暗流涌动的反清思想潮流,
“嘛德!吕留良已去世多年,其思想却如同幽灵一般,仍在民间四处游荡,朕这回一定要肃清。”雍正暗下决心。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汉正统”的流毒,重塑朝廷在百姓心中的正统地位,
雍正帝做出了一个的决定——亲自撰写一部书籍来批驳曾静等人的观点,以雄辩的言辞阐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很快,在审讯曾静案的过程中,一部影响深远的《大义觉迷录》开始了它的编撰历程。
雍正帝将案件的审讯记录、曾静的口供,以及自己的上谕等内容,一一精心收录其中,
雍正试图通过详细入微的解释,让天下臣民都能明白清朝得天下之正,以及“华夷一家”的深刻道理,
“觉迷”的意思,就是引领天下臣民走出思想的迷途。
雍正处理 曾静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珠子,毋庸置疑,曾静、张熙本属大逆不道之罪,
但雍正帝却免其死罪,将他们留在宫中效力。
对于吕留良一家的处置却极为严厉,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挫骨扬灰,其子孙或被斩首,或被发配宁古塔为奴。
传说吕留良的直系亲属中,只有12岁的孙女吕四娘,因为外出得以活了下来,
以后长大的吕四娘前往南方少林寺学武,最终学成为家族手刃雍正帝。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没有历史证据支撑,看个热闹就行了。
雍正帝对曾静案的独特处理,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反清思想,巩固清朝统治。
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在政治手段上的宽容,通过公开辩论和宣传等方式,试图从思想上征服反对者。
……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是与曾静案同一年发生的事。
雍正三年(1725 年),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委派萨瓦·弗拉索夫为特命全权公使,率领庞大的使团前来中国。
使团阵容强大,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外交官,还有专业的测绘人员和商人等。
沙俄使团来北京干什么呢?是协商中俄边境划分问题。
雍正皇帝也高度重视与沙俄的谈判事宜,精心筹备应对。
雍正五年(1727 年),双方该协商的也协商了,该测量也测量了。接下来开始正式谈判。
谈判地点选在布尔河畔,气氛起初颇为紧张。俄方代表萨瓦态度强硬,提出诸多要求,试图扩大沙俄在蒙古地区的利益。
清朝代表查弼纳、特古忒等据理力争,坚决扞卫清朝领土主权。
双方就边界划分、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多次陷入僵局。
随着谈判的深入,双方都意识到一味僵持并非良策。
为达成协议,双方开始做出一些妥协。
在边界划分上,经过反复磋商,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走向,从恰克图到阿尔泰山脉,明确了两国的领土范围。
对于贸易,双方商定在恰克图、尼布楚等地开设互市,允许两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
1728 年 6 月 25 日,中俄双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
签约现场,双方代表神情严肃,清朝代表深知这份条约对于稳定边境局势、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俄方代表则为在谈判中获取的利益暗自欣喜。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俄对中国北部边疆的侵略野心,
同时也为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清朝和沙俄的边境暂时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