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十六,微光尚未完全驱散夜幕的阴霾,紫禁城的宫墙下已然热闹了起来。
仪仗队开道的锣声“哐哐”作响,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响亮。
“闲杂人等回避!”差役扯着嗓子大声呼喊着。
“怎么回事?难道皇上又要南巡了?”人群中有人疑惑地问道。
“姐们,可不是嘛!离上次南巡才刚过去四年,皇上对南方那感情,真是没得说。咱北方汉人可没这待遇。”一位妇女撇着嘴,略带抱怨地说道。
“得了吧,说是治理水患,指不定就是想出去旅游呢。你瞧瞧,连太子都带上了。”另一个女人凑了过来,也加入了这低声的“嘀咕”之中。
“可别总说这些大实话,小心让皇上听到,把你脑袋给咔嚓了……”
街边早起的京城老妇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低声议论着。
这些站街爱嚼舌头的女人们,向来如此,东家长西家短,说个不停,皇上对此也着实无奈。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浩浩荡荡的皇家队伍径直而来。“咱们散了吧,别找不自在。”这伙妇人作鸟兽散。
打头的侍卫们高举着明黄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后面紧跟着八抬大轿、马车,以及骑马的皇子们。
胡须和辫子皆白的康熙帝,对于南巡也是够上心的,64 岁了的他也不消停,说服大臣再下江南。
康熙皇帝端坐在最为华贵的轿辇之中,皇太子允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允祥骑着高头大马,紧紧相随在侧。
此时,北方的运河依旧冰封未化,众人只能骑马坐轿,沿着大运河缓缓往南行进。
谁也未曾料到,这一趟历时两个月的南巡之旅,竟会发生如此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
当当当!康熙第四次南巡开始了。
话说一行人来到山东德州,初春的寒意依旧凛冽,丝毫没有退去的迹象。
康熙轻轻掀开辇帘,目光望向两岸,只见一片萧条景象,不禁眉头微微皱起。
“朕听闻山东去年水患频发,百姓饱受疾苦,此番定要仔细视察一番。”康熙的声音中透露出关切与忧虑。
胤禛赶忙驱马上前,恭敬地说道:“皇阿玛心系百姓,此乃万民之福。”
“老四,去问问路上百姓有什么疾苦?”康熙看着路边面黄肌瘦的百姓,心中满是不忍。
皇四子一番打听后得知,新泰、蒙阴等地遭受了严重的灾害。
换做一般皇帝,或许只会下一道圣旨,让地方官去处理此事。
但康熙却不这么做,他当场果断拍板:“即刻开粮仓放粮!免除这些地方的赋税!再拿出十万两银子用于救灾!”
前来迎驾的地方官刚松了一口气,他又紧接着补充道:
“仅仅提供食物还不够,安排灾民去修筑堤坝、挖掘河道,只要干活就给工钱,绝不能养着懒人!”
哈哈,咱们现在这一招“修路建高铁,让民工有钱挣”这招,康熙爷百年之前“以工代赈”的办法,不仅救助了受灾百姓,还使得水利工程得以修缮。
“高,实在是高。”老百姓纷纷夸赞皇帝考虑周全,心系民生。
说完正事,扯个闲篇,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话说康熙南巡路过德州时,感到口渴难耐。当地百姓得知后,赶忙为他寻来一口井。
康熙饮用井水后,顿觉水质甘甜清冽,不禁对其称赞有加。
后来,这口井便被称为“康熙御井”,百姓们深信这口井因皇帝的饮用而有了灵气,井水也变得愈发神奇。
哈哈,山东古人真会给家乡做广告,估计搁在现在要圈起这水井卖水了。
抵达济南后,康熙来了兴致,带着几位皇子前往珍珠泉游览。
此次是皇太子胤礽第一次来到济南,康熙自然要带他见识一下济南的名泉。
这里稍作介绍,珍珠泉坐落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珍珠泉礼堂内北面,泉池长 42 米、宽 29 米。
其泉水清澈得如同碧绿的宝石,泉眼星罗棋布,串串银色水泡从水底源源不断地翻涌而上,在日光的映照下,宛如倾泻而下的万斛珠玑,故而得名珍珠泉。
言归正传,康熙帝的到来,惊动了山东知府。
知府匆忙赶来,惶恐地磕头说道:“不知皇上驾到,微臣有失远迎,还望皇上恕罪。”
皇太子胤礽性情较为暴躁,见状不禁斥责山东知府:“你整日都在忙些什么?圣上前来,你竟敢如此怠慢?”
“太子赎罪,微臣正在筹备为圣上立碑之事。圣上四次亲临济南名泉,此乃山东之福,理应流芳百世。”知府赶忙解释道。
康熙看着那“咕嘟咕嘟”往上冒的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撒了一把璀璨的珍珠。
他蹲下身子,轻轻撩了撩水,转头便询问知府:“这泉水能否引来浇灌田地?若是如此,可比为朕立碑有用得多!”
“微臣马上去设计施工,”山东知府慌忙叩头回道。
紧接着,康熙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趵突泉。只见三股泉水如沸腾般“咕嘟咕嘟”地往上喷涌,气势磅礴。
康熙爷忍不住念叨起古人的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诗句描绘得可真是丝毫不差啊!”
康熙皇帝一时兴起,接连写下好几块匾额,“激湍”“润物”。写完后,他还特意拿银碗接住泉水品尝,边喝边赞叹:“这水比宫里的水还要好喝呢!”
山东知府双手捧着御笔题词,忙不迭的点头称是。
离开济南,一行人来到泰山脚下。太子唤来轿夫,康熙摆手道:“咱们父子徒步慢慢往上走,一路走,一路欣赏美景,岂不美哉?”
攀登泰山时,更是趣事一桩。
来到接近南天门,陪王伴驾的山东知府提议道:“皇上,不妨去舍身崖看看吧,听闻有好多人在那儿跳崖以尽孝道呢。”
康熙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荒唐至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跳崖之举乃是最大的不孝!”
说罢,康熙看了一眼侍卫,“拿笔砚来,”侍卫心领神会,从随手携带的百宝箱中取出笔砚墨,
康熙帝大笔一挥,写下“坤元叶德”“普照乾坤”“坤元叶德”“普照乾坤”几个大字。
尽管众人都以为康熙会举行封禅大典,但他却坚决拒绝,还说道:“朕此番前来,并非效仿古人摆排场,而是要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忠孝之道!”
二月初二,南巡船队抵达宿迁黄河渡口。康熙撩开轿帘,眼前的景象让他脸色“唰”地一下变得阴沉。
去年刚刚修筑的堤坝竟裂着大口子,露出的木桩黑乎乎的,明显是用烂木头敷衍了事。
他怒不可遏,立刻把河道总督喊到跟前,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图纸造假!用人不当!这木桩发黑,分明是有人中饱私囊!”
河道总督唯唯诺诺道:“臣有罪,一定追究此事,对于弄虚作假以次代好的官员,定会撤职查办。”
康熙怒气这才稍稍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