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侯天禄急了,想要劝阻。
朱明夷抬手制止了他,目光落在李来亨身上:“李来亨,本王可以放你父亲走。但他必须离开榆林,从此不得再踏入陕西一步。而你……”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这个少年,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你不是来为奴为婢的。本王秦王府,不收奴仆。你既然愿意留下,便在本王帐下听用吧。至于如何用你,本王自有安排。”
李来亨闻言,身体猛地一震,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他没想到,秦王殿下竟然真的答应了,而且没有让他为奴,而是让他留下听用!
“殿下大恩!来亨……来亨无以为报!唯有肝脑涂地,誓死效忠秦王殿下!”他再次跪下,重重地磕了几个头,额头都磕红了。这一次,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真诚。
尤世威、王卫钦等人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秦王心意已决,也不再多言。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秦王殿下,行事总是出人意表,但往往能收到奇效。
很快,常葳带着几名亲卫,押解着一个身穿囚衣、披头散发的男子走了进来。正是李过。
李过显然没想到自己会被放出来,更没想到会在总兵府大堂见到儿子李来亨。他看到李来亨跪在地上,顿时明白了几分,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父亲!”李来亨哭喊着扑了过去,被亲卫拦住。
朱明夷看着这对父子,心中没有丝毫波澜。在系统的无限粮食面前,李过这样的人,已经构不成威胁。放虎归山?那也要看这只“虎”有没有牙齿,有没有山头了。
“李过,”朱明夷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儿子李来亨,以自身前来相换,求本王开恩,放你一条生路。”
李过抬头看向朱明夷,眼中带着审视和一丝不解。他想不通,这位年轻的秦王为何会答应如此荒谬的条件。
“既然你儿子孝心感天,本王便做一回善事。”朱明夷继续道,“你可以走了。带着你儿子对你的这份情义,离开榆林,离开陕西。从此以后,你我井水不犯河水。若再犯我榆林,犯我陕西百姓,本王定然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他的声音虽然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让经历过无数血腥场面的李过也不由得心中一凛。
“谢……谢秦王殿下大恩!”李过反应过来,连忙躬身谢恩。他拉起李来亨,眼神复杂地看着他。
“来亨,你当真要留下?”李过低声问儿子。
“父亲,儿子已向殿下立誓。”李来亨坚定地说道,“父亲平安离去,儿子便安心了。”
李过看着儿子的脸,沉默了片刻,最终长叹一声,拍了拍他的肩膀。
“常葳,”朱明夷吩咐道,“派人护送李过出城,直到他彻底离开榆林卫范围。记住,只是护送,不得为难,但也要确保他不会再回来。”
“遵命!”常葳应道。
李过再次向朱明夷躬身,然后带着复杂的心情,跟着常葳一行人向外走去。李来亨站在原地,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直到再也看不见,才转过身,重新面向朱明夷,眼神中充满了新的忠诚和期盼。
(内心oS:好了,一个定时炸弹解除了,还白捡了一个未来的防御大师。李自成,你尽管去北京玩你的泥巴,这西北,老子要开始好好经营了。等老子翅膀硬了,再来跟你算总账!)
送走了心思复杂的李过,大堂内一时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那个依旧跪在地上的少年——李来亨身上。他脊背挺得笔直,没有丝毫因为父亲离去而表露出的软弱,反而像一株在风雨中扎根的劲草,眼神里只剩下一种纯粹的、等待安排的坚定。
朱明夷看着他,心里对这个少年的评价又高了几分。孝而不愚,勇而知止,是个可造之材。
“李来亨。”朱明夷开口,打破了沉默。
“末将在!”李来亨立刻应道,声音清亮。他已经自觉代入了属下的身份。
“本王言出必行,既留你听用,便不会食言。”朱明夷手指点了点旁边的尤世威,“你初来乍到,对军中事务尚不熟悉。从今日起,你便入尤总兵帐下,做一名亲兵吧。”
“啊?”李来亨微微一愣,似乎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安排。做亲兵?
尤世威也有些意外,看了看朱明夷,又看了看李来亨,最后只是瓮声瓮气地“嗯”了一声,算是应下了。他明白秦王的意思,这是要磨砺这小子,也是要放在眼皮子底下考察。
“怎么?不愿意?”朱明夷挑了挑眉。
“不!末将愿意!”李来亨立刻反应过来,猛地磕头,“谢殿下栽培!末将定不负殿下厚望,谨遵尤将军将令!”
他明白了,秦王这是要他从最低层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这比直接给他一个虚职,更能让他安心。能跟在尤世威这样百战老将身边学习,更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朱明夷满意地点点头:“尤老将军,这孩子就交给你了。好生打磨,莫要让他走了歪路。”
“殿下放心,老尤晓得。”尤世威咧嘴一笑,“是块好铁,就得用重锤敲打!”
李来亨的事情告一段落,朱明夷转向一直候在一旁的谢云舟和张云鹗。这两人自从榆林光复后,几乎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一个负责监察和统筹规划,一个负责粮秣和户籍重建,眼下的乌青比锅底还黑。
“云舟,云鹗,本王交给你们的‘黄册再造’,如今进展如何了?”朱明夷问道。这是他眼下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人口,是未来一切的基础。
听到问话,原本还带着几分疲色的谢云舟和张云鹗,脸上顿时焕发出异样的光彩,连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张云鹗抢先一步,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的册子,激动地呈上:“殿下!幸不辱命!榆林卫上下,经此番‘黄册再造’,已录得军民人丁,共计二十九万七千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