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风采回放,家族丰碑凝聚。
——题记
黄河水在晨雾中泛着粼粼波光,远处传来货船的汽笛声,惊醒了冰阳村栖息在芦苇丛中的白鹭。冰儿站在窗前,将银色的记者证别在藏青色西装外套上,金属扣与珍珠纽扣碰撞出清脆声响。这是她成为《冰阳纪实》栏目首席记者的第三年,每次重大采访前,她仍会不自觉地摩挲证件背面的凹凸纹理——那是父亲亲手为她镌刻的\"以笔为剑,以心为盾\"八字箴言。
车载电台里正播放着晨间新闻,关于冰阳港自贸区建设的讨论声中,冰儿握着方向盘的手微微收紧。后视镜里,摄像机包、三脚架和录音设备整齐码放在后座,像等待出征的战友。今天要采访的周氏集团,在当地几乎是传奇般的存在:从1978年推着板车卖馒头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帝国,这个跨越四代人的家族企业,藏着改革开放以来最鲜活的民营经济发展史。
穿过镌刻着\"厚德载物\"的汉白玉牌坊,占地百亩的周氏工业园跃入眼帘。主办公楼采用新中式设计,飞檐斗拱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当保安查验完采访证件时,冰儿注意到岗亭边立着的青铜鼎,鼎身铸满《朱子家训》的铭文,斑驳铜绿诉说着岁月痕迹。
\"让您久等了。\"温润的男声从旋转门处传来。身着深灰西装的周明远快步走来,腕间的沉香木手串随步伐轻响。这位周氏集团第四代掌舵人不过三十五岁,却已有超越年龄的沉稳,眼角细纹里沉淀着创业的艰辛与荣光。他身后跟着的秘书,手中捧着的皮质文件夹边角磨出包浆,显然是常年使用的旧物。
在总裁办公室,整面落地窗将黄河全景纳入视野。周明远亲自为冰儿斟茶,青瓷杯中碧螺春舒展如雀舌。\"其实我更想聊聊我的祖父。\"他摩挲着办公桌上泛黄的记账本,纸页间夹着的粮票早已褪色,\"这是1983年的账本,那年他用卖馒头攒的钱,买了第一台和面机。\"
车间参观从传统面点生产线开始。身着白色工装的工人正在操作智能蒸箱,蒸汽升腾间,老技师李建国指着墙上的照片讲述:\"这是1995年的场景,那时候我们还是用砖砌的土灶,周老爷子每天凌晨两点就来揉面,面粉袋破了,他浑身雪白还在笑。\"冰儿举起摄像机,镜头扫过陈列柜里的老式擀面杖,与旁边的3d食品打印机形成奇妙对比。
最震撼的是冷链物流中心。智能机械臂在零下18度的冷库中穿梭,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球订单数据。\"这些设备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总监王工程师戴着防冻手套比划,\"十年前,我们连温控货车都租不起,周董事长抵押了自己的婚房才凑够资金。\"
午休时间,员工食堂飘来阵阵麦香。冰儿混在员工队伍中打饭,发现餐盘里不仅有精致的工作餐,还特意设置了\"忆苦思甜\"窗口,供应玉米窝头和腌咸菜。\"这是董事长的要求。\"打菜阿姨笑着说,\"每周三都是传统日,让年轻人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
下午的采访安排在集团历史展馆。泛黄的报纸、生锈的模具、褪色的奖状,在全息投影技术下重现生机。当屏幕中出现1998年抗洪救灾的影像时,周明远突然驻足——画面里,年轻的父亲正带领员工搬运救灾物资,肩头的血痕透过湿透的衬衫格外醒目。\"那年我们捐出了半年利润。\"他声音低沉,\"祖父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员工访谈环节,冰儿遇到了特别的受访者。食堂保洁员张桂芳抹着眼泪说:\"我儿子的学费、女儿的手术费,都是集团的助学基金和医疗互助金帮忙解决的。\"研发部的95后程序员小林展示着办公桌上的全家福:\"公司给异地员工提供夫妻宿舍,连孩子的幼儿园都安排好了。\"
夕阳西下时,冰儿来到集团新建的乡村振兴展厅。大屏幕上,周氏集团帮扶的二十三个贫困村正在进行云签约,直播画面里,老农们捧着电商培训证书笑得合不拢嘴。\"我们计划在三年内,帮助十万农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周明远指着沙盘模型,\"这是祖父临终前的遗愿。\"
回程路上,冰儿反复听着采访录音。周明远最后的话仍在耳畔回响:\"有人问我家族企业的传承密码,我说就是十六个字——敬畏传统,拥抱创新,心怀感恩,肩负担当。\"车窗外,黄河大桥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散落人间的星河。
深夜的剪辑室里,监视器蓝光映照着冰儿专注的面庞。她精心挑选着素材:老账本上的蝇头小楷,智能车间的机械臂,员工们真挚的笑脸,乡村振兴的蓝图...当晨曦再次染红窗棂时,一部时长28分钟的专题片《荣耀之路》终于完成。片尾字幕升起时,冰儿轻轻按下保存键,她知道,这个关于奋斗、传承与责任的故事,将通过电波,激励无数正在追梦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