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文\/冰阳
今日是2025年6月6日
明天就是高考第一天
我在江苏高邮祝愿参加高考的学子们
梦想成真圆梦巨人
走向自己辉煌的高考第一天
人生之路情悠长
说到高考
我想起了文学家鲁迅先生
把鲁迅先生的文章移出中学课本
这是教育界的悲哀
科举制度中的鲁迅也是因科考
而圆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说到高考
作为自学成才的我
为名落孙山而泪痛
从自学文学函大到自由撰稿人
我以鲁迅先生为榜样
坚守自己最初的诺言
为灯塔文学方向高举新时代旗帜
激励参加高考的学子们
走好脚下人生
2025年6月6日为高考而作
——题记
2025年6月6日,蝉鸣初起的夏日,炽热的阳光烘烤着江苏高邮的青石板路。街边的梧桐叶被晒得蔫头耷脑,唯有树梢间偶尔掠过的微风,才让它们泛起一丝生机。冰阳站在自家老式居民楼的阳台上,手中的青瓷茶杯氤氲着袅袅热气,目光却穿透层层热浪,望向远方。楼下街道上,三三两两的家长正陪着孩子购置考试用具,文具店门口挂着的“高考加油”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与期待。
“明天就是高考第一天了啊。”冰阳轻声呢喃着,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感慨。他将茶杯放在斑驳的铁艺栏杆上,转身回到屋内,从古朴的檀木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鲁迅全集》。书页翻动间,熟悉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狂人日记》《孔乙己》的篇名,那些犀利的文字仿佛又在脑海中鲜活起来。“把鲁迅先生的文章移出中学课本,这实在是教育界的悲哀啊!”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满是痛惜。在他看来,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更是一位通过科举之路叩开知识大门,最终以笔为刃、以文醒世的先驱。
冰阳缓缓踱步到书桌前,窗外的蝉鸣愈发聒噪,却丝毫未打乱他的思绪。他想起百年前,那个出身没落封建家庭的周树人,在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刻苦求学,又远渡重洋赴日学医。当他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毅然弃医从文,用文字剖开旧社会的脓疮,唤醒沉睡的民众。“科举制度中的鲁迅也是因科考,而圆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冰阳提笔在稿纸上写下这句话,笔尖重重顿了顿。他深知,鲁迅的文字中蕴含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那些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剖析,正是当下青年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若将这些经典从课本中剥离,无异于斩断了文化传承的一根重要脉络。
思绪流转间,冰阳的目光落在书桌右上角的相框上。照片里,年轻的他戴着黑框眼镜,捧着自学考试的教材,笑容青涩却充满坚定。作为自学成才的作家,高考于他而言,是一段充满遗憾与不甘的过往。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同龄人在高考考场奋笔疾书时,他却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常规的升学之路。第一次参加成人高考失利时,他独自坐在城郊的小河边,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血色,泪水混着河水无声地流淌。“名落孙山”四个字,曾像巨石般压在他心头,让他无数次质疑自己的选择。
但冰阳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想起鲁迅在《热风》中写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擦干眼泪,转身投入到更刻苦的自学中。白天,他在印刷厂当学徒,手指被油墨染得漆黑;夜晚,他蜷缩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借着昏黄的灯光啃读文学理论着作。从《中国现代文学史》到《西方文论》,从唐宋诗词到世界名着,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参加文学函授大学时,他省吃俭用攒下路费,辗转数百里去听名师授课;为了一篇文章能发表,他反复修改十几次,将稿件寄往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第一篇散文《故乡的老井》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时,冰阳抚摸着铅字,激动得彻夜未眠。此后,他的笔耕从未停歇,从地方小报的豆腐块文章,到成为多家知名媒体的自由撰稿人,再到出版个人散文集,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坚守自己最初的诺言,为灯塔文学方向高举新时代旗帜!”冰阳握紧拳头,目光坚定如炬。在他看来,文学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照亮社会、启迪人心的灯塔。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高邮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冰阳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晕中,他铺开新的稿纸,决定为即将高考的学子们写点什么。他想起白天在街头看到的那些年轻面孔——有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有的却写满焦虑与不安。“孩子们,高考或许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绝不是终点。”他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就像鲁迅先生,他的人生轨迹因弃医从文而彻底改变;我的人生,也在自学的道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冰阳回忆起这些年与年轻文学爱好者交流的场景。曾有个高考失利的女孩,在信中哭诉自己的绝望。他回信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附上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后来,女孩重拾信心,通过自考考上大学,如今也成为了一名文学创作者。“每一条道路都有独特的风景,重要的是永不言弃的信念。”他在文章中写道,鼓励学子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夜深了,整座城市陷入沉睡,唯有冰阳的书房依旧亮着灯。他反复修改着文章,将对鲁迅精神的理解、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作温暖而有力的文字。他写到高考的意义不仅在于分数,更在于这场奋斗让年轻人学会坚持、懂得担当;他呼吁学子们传承鲁迅的批判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一个清醒的思考者、勇敢的行动派。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冰阳终于完成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他望向窗外,第一缕阳光正穿透云层,洒在高邮古老的城墙之上。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的一天开始了。他将文章仔细收好,心中默默祈祷:愿今日踏入考场的学子们,都能以笔为剑,披荆斩棘;愿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对理想的执着,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而他,也将继续以笔为旗,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人点亮精神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