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族丰碑故事里,有一种精神,耿直憨厚认死理,心就是大槐树之歌,这就是黄河古道热肠。黄河文化的探索,血脉融情寄语,在海洋岛屿大学中文系课堂上,我提出了这个话题,聊聊我的家族丰碑人脉情长……”
——题记
一、课堂上的话题开启
在海洋岛屿大学那洋溢着浓厚学术氛围的中文系课堂上,柔和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宛如金色的纱幔,均匀地洒落在一排排整齐的课桌上。我怀着既紧张又激动的心情,缓缓走上讲台,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耿直憨厚认死理的血脉——黄河文化与家族精神”。同学们原本分散的目光,瞬间如聚焦的光束般投射过来,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场神秘的文化之旅。
“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家族的故事,以及深藏其中的黄河文化精神。”我稍稍停顿,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在我的家族记忆中,有一种精神特质,犹如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深刻而鲜明,那就是耿直憨厚认死理。这种精神,恰似一首悠扬的大槐树之歌,饱含着黄河古道的热肠。”
望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回忆的漩涡。“我成长于黄河之畔的一个小镇,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黄河文化的气息。我的家族,便是这浩瀚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却也折射出独特的光芒。”
二、家族长辈的故事
在家族的众多长辈中,爷爷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身材高大,脊背微微有些弯曲,那是岁月与劳作留下的痕迹。古铜色的脸庞犹如被黄河风沙精心雕琢过一般,刻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他的眉毛浓密而粗重,犹如两片黑色的羽翼,下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坚毅与质朴的光芒,仿佛藏着黄河的深邃与包容。
(一)坚毅与执着:黄河般的不屈不挠
黄河以其奔腾不息的气势,一路穿越崇山峻岭,冲破重重阻碍,坚定不移地奔向大海。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深刻地体现在爷爷对待农事的态度上。爷爷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一生与土地紧密相连。在他心中,土地是万物之源,只要辛勤耕耘,就必定能收获希望。
有一年,村里推广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多数人对此持观望态度,内心充满疑虑。爷爷却凭借自己对农业的敏锐直觉,认定这是能让土地焕发生机、提高产量的好方法,毫不犹豫地带头尝试。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河那波澜壮阔的河面上,金色的光芒在粼粼波光中跳跃闪烁,仿佛给黄河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纱。爷爷已扛起农具,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走向那片承载着希望的试验田。他头戴一顶破旧的草帽,帽檐下的眼神专注而坚定,那眼神如同黄河水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动摇。
在田间,爷爷每日从日出劳作到日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试验田中,严格按照新技术的要求精心照料庄稼。他弯着腰,粗糙而厚实的双手熟练地在泥土中穿梭,拔除杂草,为庄稼施肥。那双手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满是泥土,却依然灵活有力。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人的意志。那年,罕见的旱灾肆虐大地,无情地席卷了整个村庄。黄河的水位急剧下降,原本宽阔的河面变得狭窄,露出了大片干涸的河床,干裂的土地仿佛一张张饥饿的嘴,在无声地诉说着痛苦。新种植的庄稼由于根系相对较浅,在旱灾的严峻考验下,遭受了沉重打击,收成远不及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户。
一时间,村里流言四起,一些人开始冷嘲热讽,指责爷爷的鲁莽与固执。但爷爷并未因此而动摇,他站在田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眼神坚定,仿佛从黄河的奔腾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他挺直了微微弯曲的脊背,坚定地拍着胸脯说:“我坚信这技术本身没错,只是今年天灾太过严重,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技术。明年,我还要继续用,我就不信,它不能带来好收成!”此时,风扬起他那夹杂着银丝的头发,却吹不动他眼中的坚毅。
爷爷的这份坚持,如同黄河水面对山川阻拦却依然奋勇向前,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第二年,爷爷依旧坚守自己的选择,再次采用新种植技术。为了应对旱灾,他不辞辛劳地往返于数里外的河边,一桶一桶地挑水来灌溉庄稼,肩膀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此时的黄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河水依旧奔腾不息,那磅礴的气势仿佛在为爷爷加油鼓劲。爷爷还四处打听,学习并运用了更为科学的灌溉技巧,向农业专家请教了许多应对旱灾的方法。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庄稼逐渐恢复生机,最终获得了大丰收,产量远远超出了传统种植的农户。爷爷的坚持与执着,不仅让自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为村里的其他人树立了榜样,让大家看到了新技术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始效仿。
(二)质朴与憨厚:黄河孕育的纯粹品质
黄河流域的人们,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靠天吃饭,养成了质朴憨厚的性格。爷爷便是如此,他为人朴实无华,不善于言辞,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善意。
夏日的傍晚,劳作了一天的爷爷总会来到黄河边,坐在那松软的河滩上,静静地看着黄河水悠悠流淌。此时的黄河,宛如一条温柔的丝带,在晚霞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爽,也撩动着爷爷那被汗水浸湿的衣衫。他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满足而平和的神情,仿佛在与黄河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有一次,村里组织修建灌溉水渠,需要每家每户出人出力。爷爷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了最累最脏的活儿,帮忙挖掘水渠的地基。炎炎烈日下,他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闪烁着汗珠,犹如一颗颗晶莹的宝石。他挥舞着锄头,每一下都充满力量,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起伏。
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坐在树荫下休息,爷爷看到还有一些工具没有整理好,便默默地起身去收拾,等他忙完,饭菜都已经凉了。有人劝他别那么实在,差不多就行了,爷爷却憨厚地笑着,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说:“这活儿总得有人干,大家都不容易,我多干点没啥。”
还有一回,邻居家孩子不小心弄坏了爷爷辛苦培育的几株菜苗,邻居带着孩子上门道歉,还准备赔偿。爷爷脸上立刻露出和蔼的笑容,他蹲下身子,用那粗糙的大手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道:“小孩子调皮,难免的,几株菜苗不算啥,别吓着孩子。”这种憨厚善良,如同黄河水默默滋润大地,不求回报,是黄河文化赋予爷爷的宝贵品质。
(三)正直与耿介:黄河文化的道德坚守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深厚的道德观念和正义精神。爷爷在为人处世中,始终坚守着正直和耿介的原则,绝不允许任何违背道德和正义的行为。
在一个狂风呼啸的日子里,黄河一改往日的平静,变得波涛汹涌。浑浊的浪涛如千军万马般奔腾咆哮,仿佛在向世间展示着它的威严与力量。
村里有个无赖,平日里横行霸道,经常欺负邻里乡亲。有一次,无赖故意弄坏了邻居家的农具,却矢口否认自己的恶行。邻居找上门理论,无赖不仅不承认,还恶语相向。爷爷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径直找到无赖。
爷爷站在无赖面前,身形高大,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正气,那眼神仿佛能看穿无赖内心的怯懦。他眉头紧皱,大声斥责道:“你做错了事,就得勇敢承认,别想耍赖。在这个村里,就得遵守规矩,不能肆意妄为!大家都看着呢,你今天必须给人家道歉赔偿!”
无赖恼羞成怒,威胁爷爷说:“老头,少管闲事,不然有你好看!”爷爷却毫不退缩,向前一步,胸膛一挺,大声回应:“我今天就管定了!你这种行为,我绝不姑息!”此时,黄河的浪涛愈发汹涌,发出震天动地的声响,仿佛在为爷爷的正义之举助威。
在爷爷的坚持下,无赖最终不得不低头认错,赔礼道歉并赔偿了邻居的损失。爷爷的这种正直耿介,如同黄河水的浩荡气势,不容邪恶和不公的存在。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种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是黄河文化中道德准则在他身上的深刻体现。
(四)家族情怀与根的意识:大槐树象征下的传承
在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大槐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传说中,许多人的祖先都是从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它承载着家族的根源记忆,凝聚着浓浓的乡愁和深厚的血脉亲情。爷爷对家族的重视,以及对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大槐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
在黄河的北岸,那棵古老的大槐树静静地矗立着,它的枝叶繁茂,仿佛一把巨大的绿伞,庇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当家族中遇到重大事件,大家都会围聚在老槐树下,共同商议,寻求解决之道。
每年春节,无论家族里的人分散多远,爷爷都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打扫屋子,准备年货,只为了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团聚。年夜饭前,爷爷会带领全家人来到大槐树下,讲述家族的故事和先辈们的艰辛历程,教导晚辈们要铭记家族的传承,团结互助。
他站在大槐树下,身姿虽不再挺拔,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庄重与自豪。他用那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说道:“咱这一家子,就像大槐树的枝叶,虽然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但根始终紧紧相连,都得坚守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份耿直和憨厚。”
有一年,家族里有个晚辈因为一时贪念,做了一件违背诚信的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好的影响。爷爷得知后,把家族里的年轻人都召集到了大槐树下,他的表情严肃而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失望与痛心。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家族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品德,咱不能丢了根,忘了本。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族的名声。”在爷爷的教导下,那个晚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村里的人道歉,并努力改正。爷爷用实际行动,将家族情怀和根的意识传递给每一代人,让家族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而黄河,依旧在不远处静静流淌,见证着这一切,仿佛也在默默守护着这份传承。
三、父亲的铁路建设岁月
父亲深受爷爷耿直憨厚性格的影响,毅然投身军旅。在部队中,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领导的认可。后来,父亲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到西北铁路局,从此踏上了为祖国铁路事业奋斗的征程。
他们承担的任务是筑建西藏拉萨——青海格尔木——山西侯马一线的铁路,这条路线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建设难度极大。从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父亲和他的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在西藏拉萨段的建设中,高原反应成了最大的“拦路虎”。稀薄的空气让每个人都感到呼吸困难,头痛欲裂,但父亲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这片高原时,父亲就和工友们已经穿戴好厚重的工作服,背着工具,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向工地。他们的身影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定。
在施工现场,父亲总是冲在最前面。他指挥着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设备的操作,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由于高原反应,他的嘴唇干裂,脸色发紫,但他依旧拿着喇叭大声地喊着指挥口号,声音在空旷的高原上回荡。遇到难题时,他会蹲在地上,用手在沙地上画出设计草图,和工友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手指被寒风吹得通红,他却浑然不觉。
在青海格尔木段,茫茫戈壁滩的风沙成了他们的“常客”。狂风裹挟着沙石,像炮弹一样袭来,打在脸上生疼。但父亲和工友们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吓倒。有一次,在铺设铁轨的关键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而来。沙尘弥漫,能见度极低,施工被迫中断。父亲看着漫天的沙尘,心急如焚。当沙尘稍微减弱,他立即带领工友们冲回工地。他一边清理铁轨上的沙尘,一边鼓励大家:“咱们不能被这点困难打倒,这条铁路对祖国的发展太重要了,咱们咬咬牙,坚持下去!”大家在父亲的带动下,齐心协力,很快恢复了施工进度。
而到了山西侯马段,地势复杂,需要开凿多个隧道。在隧道施工中,空间狭窄,空气闷热,还存在着塌方等安全隐患。父亲每天都要在隧道里穿梭,检查施工质量和安全设施。有一回,隧道顶部出现了轻微的裂缝,部分工人产生了恐慌情绪。父亲迅速赶到现场,他仔细查看裂缝情况后,镇定地对大家说:“大家别慌,按照安全规范操作,我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制定加固方案,和工人们一起搬运支撑材料,在隧道里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终于成功排除了隐患,确保了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这漫长而艰苦的铁路修筑过程中,父亲心中始终牵挂着远方黄河岸边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弟妹们。尽管相隔千里,他的心却从未远离。每次短暂的休息时间,他都会拿出家人的照片,默默端详,眼中满是思念。他会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老家的农事,想着爷爷的身体是否硬朗,奶奶的腰还疼不疼,弟妹们有没有好好吃饭、好好学习。
当时,母亲跟随父亲战斗在铁路线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母亲也和父亲一样,为铁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我出生后,由于铁路建设工地条件艰苦,无法给我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便被送到了姥姥家。
我从小和姥姥生活在一起,远离爹娘,那种思念如同丝线,时刻牵扯着我的心。在每个寂静的夜晚,我总会望着天上的星星,想象着父母在远方的样子,泪水常常打湿枕头。我好想念他们温暖的怀抱,想念父亲用胡茬扎我脸时的亲昵,想念母亲温柔的笑容和轻声的哄劝。
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都是姥姥在身边照应。姥姥是个善良勤劳的人,她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清晨,她会早早起床,为我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放学后,她会耐心地陪我做作业,遇到难题时,虽然她不能像父母那样给予专业的指导,但她那鼓励的眼神和温暖的话语,让我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尽管姥姥的照顾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但我对父母的思念却从未减少。每次收到父母寄来的信件,我都会反复阅读,那些文字仿佛带着他们的温度,让我在思念中得到些许慰藉。而父亲在信中,总会叮嘱我要听姥姥的话,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会分享一些铁路建设中的趣事,让我感受到他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四、我的学海与职业生涯
在我的学海生涯中,并非一帆风顺。高考的失利,让我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与失落。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踏入大学校园,我心中满是不甘。但我骨子里流淌着家族耿直憨厚认死理的血脉,我告诉自己,一次的失败不算什么,我不能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文学艺术函大文学系的学习。在函大的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没有老师面对面的指导,全靠自己对着教材和资料刻苦钻研。白天,我在工作之余,争分夺秒地学习,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文学经典,做笔记;夜晚,当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伴着昏黄的灯光,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常常学习到深夜。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我也绝不敷衍,反复查阅资料,向函大的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完全理解。
凭借着这份坚持和执着,我顺利从文学函大中文系毕业。毕业后,我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对文字的热爱,成功应聘到电台做记者。在电台工作期间,我秉持着家族的精神,对待每一个新闻选题都认真负责,深入一线采访,力求挖掘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新闻。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我都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只为给听众带来最新、最准确的消息。
后来,我又凭借在电台积累的经验和对故事创作的热情,转型成为电视台编剧。在编剧的岗位上,我依然保持着认死理的态度。每一个剧本,我都会反复打磨,从人物塑造到情节编排,从台词撰写到细节把控,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创作一个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剧本,我会深入生活,与不同的人交流,收集真实的故事和素材。有时候,为了一个情节的合理性,我会和导演、演员反复讨论,不达到最佳效果绝不罢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作品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业内人士的赞赏,我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剧作家。我的剧本不仅在收视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在一些奖项评选中获得了荣誉。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最终,凭借多年在文学领域的积累和实践经验,我被聘为海洋岛屿大学中文系教授。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知识和文化的重任。我将家族的耿直憨厚认死理的精神融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不怕困难。
五、黄河文化的滋养
爷爷和父亲身上的这种耿直憨厚认死理的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深深扎根于黄河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也赋予了沿岸人民独特而坚韧的性格特质。
在黄河边,人们世世代代靠天吃饭,与大自然的长期博弈培养了他们坚毅不拔的品质。黄河的水势变幻莫测,时而汹涌澎湃,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时而平缓温柔,似母亲的手轻轻抚摸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同黄河的水,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坚守自己的家园,以憨厚朴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坚信,只要脚踏实地,秉持着内心的正义和原则,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黄河的奔腾不息,也让人们领悟到了坚持的力量。黄河之水一路向东,穿越崇山峻岭,冲破重重阻碍,坚定不移地奔向大海。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家族,使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质疑时,能够像爷爷、父亲和我一样,认死理,不轻易放弃。
而大槐树,在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传说中,许多人的祖先都是从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它承载着家族的根源记忆,凝聚着浓浓的乡愁和深厚的血脉亲情。每当家族中遇到重大事件,大家都会围聚在老槐树下,共同商议,寻求解决之道。老槐树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也传承着家族的精神。爷爷常说:“咱这一家子,就像大槐树的枝叶,虽然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但根始终紧紧相连,都得坚守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份耿直和憨厚。”
六、家族精神的传承
爷爷和父亲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并深深地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代人。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对这种耿直憨厚认死理的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学生们讲述家族的故事,希望他们能从我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我告诉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要有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勇气。这种家族精神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他们在追求知识和人生目标道路上的指引。正如古人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家族精神便是我们心中那永不屈服的志向,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守自我。
而学生们也会在课后与我分享他们对这种精神的感悟,他们表示从我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明白了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变化的时代,坚持和原则的重要性。看到家族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引起共鸣,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传承这份精神的决心。
七、在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耿直憨厚认死理的精神似乎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选择,一些人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放弃了坚守的原则,变得圆滑世故。然而,我认为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商业领域,诚信和坚持原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那些秉持着耿直憨厚理念的企业,往往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例如,一些老字号企业,多年来始终坚守传统工艺,选用真材实料,尽管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上可能面临压力,但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成为行业的楷模。这正如“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所表达的,诚信与坚持原则是立业之本。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和正直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石。当我们以耿直憨厚的态度对待他人时,更容易收获真挚的感情。而认死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在面对社会不公和不合理现象时,如果每个人都能勇敢地站出来,坚持真理,社会将会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这种精神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担当上的生动写照。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耿直憨厚认死理并不等同于固执和迂腐。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我们需要学会灵活变通,与时俱进。比如爷爷在坚持新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抗旱方法,调整种植策略;父亲在坚守铁路建设原则的同时,也积极学习和应用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我在文学创作和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让传统的家族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八、与同学们的交流探讨
“同学们,这就是我家族的故事,以及我对这种耿直憨厚认死理精神的理解。”我结束了自己的讲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他们对这种精神的看法。一位同学激动地说:“我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过于注重利益,失去了真诚和坚持。我们确实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
另一位同学则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过于认死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应该如何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处事之间找到平衡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原则,绝不能妥协;而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可以适当灵活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还有同学觉得,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全面权衡利弊,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解决方式,既要坚守底线,又要适应现实的变化。
在讨论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们对黄河文化和家族精神的认同与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家族故事的分享,更是一次思想的激烈碰撞和文化的深度传承。
九、课堂的感悟与总结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这次充满意义的课堂讨论也缓缓落下帷幕。我站在讲台上,望着同学们那充满思考和感悟的眼神,心中感慨万千。
通过这次分享,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它不仅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更是黄河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在现代社会,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种耿直憨厚认死理精神的重任,让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同时,我也意识到,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我们要将家族的故事和精神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愿我们都能秉持家族精神,凝聚力量,传承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这堂在海洋岛屿大学中文系课堂上的交流,也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激励着我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