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夜,星光璀璨。我在海岛工作室继续撰写我的《冰阳之歌》。想起白天和妻子一起置办年货的情景,喜乐景象,暖意人间。
笔下心声,想起了我的二姑。
二姑的一生——苦、累、无奈……
本来,爹想把二姑介绍到他的部队,在部队成家……
只可惜奶奶给她说了婆家,一个贫穷的婆家……
每年中秋节和春节,我都去看望我的二姑。
二姑离我们家30公里的黄河滩区大堰村,就在黄河水边……
二姑一辈子生育四个孩子,二男二女……
一边种地,一边做弹棉花生意,为了生活,二姑清苦了一辈子……
到头来,无奈服毒自杀非正常死亡,享年76岁,遗憾终生……
——题记
冰阳之歌第132章:二姑的苦乐年华
一、寒夜思绪
2025年1月26日的夜,繁星点点,静谧地洒落在海岛工作室的窗外。我坐在桌前,白天与妻子置办年货的温馨画面仍在脑海中盘旋,可笔下却不由自主地追溯起二姑那满是沧桑的一生。
二姑的人生,充斥着无尽的苦累与无奈。爹原本打算把二姑带进他所在的部队,让她在那里安稳成家立业。然而,奶奶却为二姑定下了黄河滩区大堰村的一门亲事,男方家境贫寒,从此二姑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启了艰辛的人生旅程。
二、姑的青春剪影
二姑年轻时,那可是村子里出了名的俊俏且灵动的姑娘。两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往腰间一甩,精气神十足。她的眼睛明亮而聪慧,笑起来的两个酒窝,仿佛藏着无尽的温柔与热情。她绣得一手好花,针法细腻,配色巧妙,村里的姑娘媳妇们都爱围着她,讨教绣花的技巧。二姑总是耐心又风趣地分享,从丝线的挑选到花样的构思,毫无保留。有一回,年轻的翠儿学绣花时针法混乱,二姑笑着打趣:“翠儿啊,你这针法,咋像那调皮的娃娃在布上乱跑哟!”惹得众人一阵欢笑,翠儿也红着脸跟着笑,在二姑的指导下,翠儿的手艺进步飞速。
那时的二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听爹讲述部队里的生活,那整齐的军装、严明的纪律,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二姑的心蠢蠢欲动。她渴望走出小村庄,去见识广阔天地,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二姑的想法大胆又独特。她不仅跟着村里老裁缝学裁剪,很快就能做出漂亮合身的衣服,还跟着教书先生识字读书,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领略着不同的风土人情。
二姑的歌声更是悠扬动听,劳作之余,她坐在田埂上一展歌喉,那山歌在田野间飘荡,仿佛能驱散所有疲惫。村里的小伙子们常找借口来听她唱歌,其中,姑父被二姑的美丽、聪慧和开朗深深吸引,目光总是追随着二姑。
然而,命运的轨迹因奶奶的决定而改变。奶奶出于对二姑未来安稳生活的考量,为她定下这门亲事。尽管二姑满心不舍与不甘,但在孝道为先的年代,她还是顺从了安排,嫁给姑父,在黄河滩区的大堰村扎根。
三、姑与村民的互助及冲突
婚后,二姑迅速融入村子生活,成为大家口中热心善良的代表。农忙时节,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收抢种。有一年,隔壁李大爷家突发变故,家中壮劳力生病,庄稼面临错过收割期的困境。二姑得知后,立刻带着姑父和稍大些的淡定,放下自家农活,前去帮忙。
二姑干活又快又利落,一边挥舞镰刀,一边安慰李大爷:“李大爷,您别着急,咱们加把劲,肯定能赶上。”李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二姑,你们一家可真是好人呐!”
可这时,同村的赵三嫂却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哼,二姑,你这么积极,是不是盼着李大爷家以后多帮衬你家呀?”二姑一愣,停下手中动作,抬起头,眼中满是真诚与不解:“赵三嫂,您这话从何说起?咱都是一个村儿的,谁家没个难处,互相帮衬不是应该的吗?您家要是有事儿,我也一样会帮忙呀。”赵三嫂却不依不饶:“说得好听,我看你就是爱出风头,就显你能耐。”
二姑微微皱眉,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认真地说:“赵三嫂,我二姑做事,向来凭的是良心,大家生活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您要是觉得我做得不对,您可以不帮忙,但别在这里说风凉话,耽误大家干活。”周围的村民们听了,也纷纷指责赵三嫂:“赵三嫂,二姑一片好心,你别瞎挑刺儿。”“就是,大家都在忙,你这样可不好。”赵三嫂被众人说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嘟囔着转身走了。
农闲时,村里妇女聚在一起做手工活,二姑弹棉花的手艺堪称一绝。她弹的棉花松软均匀,做出的棉被保暖又舒适。妇女们都来向她学习,二姑总是热情地传授经验。
有个叫巧莲的媳妇,怎么都掌握不好弹弓的力度,二姑手把手地教她:“巧莲,你别急,这弹棉花呀,讲究个轻重缓急,就像唱歌一样,得有节奏。”在二姑耐心指导下,巧莲渐渐有了进步。
可赵三嫂又来捣乱,她酸溜溜地说:“二姑,你这么卖力教,是不是想拉着大家一起抢生意啊?”二姑这次没有立刻回应,她深深地看了赵三嫂一眼,缓缓放下手中的弹弓,站起身来,语气平和却又坚定地说:“赵三嫂,我二姑做事,问心无愧。我教大家手艺,是希望咱们村里的姐妹都能多一份营生,日子过得更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您要是一直这么想,那我也没办法,但请您别再破坏大家的和气。”其他妇女也纷纷附和:“赵三嫂,你要是不想学就别在这儿搅和,二姑好心教我们,你别把人想得这么坏。”赵三嫂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走了。
经过这两次冲突,二姑心里也有些难过,但她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热心助人的本性。而村民们大多都理解二姑,更加认可她的为人,村子里的互助氛围愈发浓厚,大家在二姑的带动下,关系更加紧密。
四、姑的艰辛岁月
二姑育有四个子女,分别是淡定、斐然、玲玉和宛若。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二姑一边耕种家中的责任田,一边操持弹棉花的营生。黄河滩区的土地虽肥沃,却也潜藏着诸多隐患,每年汛期,二姑都忧心忡忡,生怕洪水冲毁农田,那可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农忙时,她在田间挥洒汗水,播种、除草、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农闲时,她便在自家小院里弹棉花,“嗡嗡”的弹弓声,仿佛是她生活的悲歌。
五、子女外出闯荡,二姑内心波澜
当二姑得知孩子们决定外出闯荡时,心中五味杂陈。起初,是深深的担忧。上海、北京、重庆、天津,那些遥远的城市,对于生活在黄河滩区小村庄的二姑来说,是那么陌生而又充满未知。她担心淡定和斐然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会不会因为繁重的体力活累垮身体,会不会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上当受骗;她忧虑玲玉在纺织厂,长时间面对机器,眼睛和身体能否吃得消,棉絮飞舞的环境会不会损害她的健康;她害怕宛若是个女孩子,在服装厂做缝纫工,会不会被人欺负,一个人在异乡能否照顾好自己。
可担忧之余,二姑心中也涌起一丝欣慰。她明白孩子们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才毅然决定外出打拼。她知道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担当,不再是那个需要她时刻庇护在羽翼下的雏鸟。她想起孩子们小时候,在这破旧的屋子里嬉笑玩耍,如今却要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二姑既不舍又感到骄傲。
同时,二姑的心中还有一丝无奈。她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谋生。她觉得自己作为母亲,没有尽到足够的责任,不能让孩子们在身边安稳地生活。但她也明白,孩子们只有走出去,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在孩子们离开的日子里,二姑常常坐在自家门口,望着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心中默默祈祷着孩子们平安。她会在夜深人静时,拿出孩子们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端详,回忆着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她期盼着孩子们能早日衣锦还乡,可又害怕他们在外面受到委屈。这种复杂的心理,如同乱麻一般,缠绕在二姑的心头,伴随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
六、家庭的羁绊与无奈
尽管四个孩子都在努力打拼,但因为工作不同,各忙各的事情,我们之间来往很少。他们虽然都是农民出身,种着自家的责任田,但外出打工的经历让他们的生活轨迹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每年春节,孩子们会回到黄河滩区与二姑团聚。短暂的相聚时光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在外的经历。二姑看着孩子们,眼中满是欣慰与心疼。她知道孩子们在外的不易,却又为他们的懂事和努力感到骄傲。
然而,生活的压力依旧如影随形。孩子们在外打工多年,虽有一些积蓄,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家庭的各种开销,依旧显得捉襟见肘。二姑的身体在多年的操劳下每况愈下,孩子们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奔波借钱。但最终,二姑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在76岁那年,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二姑的离去,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出殡那天,村民们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大家都不舍得这位善良、热心的好邻居。她的坚韧和勤劳,如同种子,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在村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故事,成为了村子里代代相传的佳话,激励着每一个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邻里间的情谊,在困境中相互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