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会议结束后,“炎龙独立军”与各方合作紧密展开,根据地呈现出一片团结奋进的新气象。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察觉到了“炎龙独立军”势力的不断壮大以及统一战线带来的威胁,决定采取更为疯狂的行动。
蒋介石亲自下令,调集了十万大军,由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指挥,对“炎龙独立军”根据地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态势。胡宗南深知“炎龙独立军”装备先进,正面强攻难以取胜,于是采用了围困战术,切断根据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企图将独立军困死在根据地内。
面对严峻的形势,林宇紧急召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合作武装的负责人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众人围坐在地图前,分析着当前局势。
八路军李团长率先发言:“林司令员,敌人这次下了狠手,十万大军围困,我们的物资补给很快就会出现问题。而且长期被困,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新四军张政委接着说:“没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但突围谈何容易,敌人的包围圈布置得十分严密。”
林宇沉思片刻后说道:“各位,我认为我们必须进行战略转移。一方面,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保存实力;另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林宇的提议。随后,众人开始制定详细的转移计划。“炎龙独立军”利用系统的情报分析功能,精准掌握了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制定了迷惑敌人的策略。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转移行动正式开始。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分部队佯装主力,在根据地的正面发起佯攻,制造出大规模突围的假象。国民党军队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调往正面防线。
而此时,“炎龙独立军”主力在林宇的带领下,与其他合作武装一起,悄悄从敌人包围圈的西侧薄弱处突围。独立军的先进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武装直升机在空中提供掩护,坦克开道,部队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炎龙独立军”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向着预定的新根据地——太行山脉深处进发。太行山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十分适合作为新的发展基地。
在转移途中,部队遭遇了多次小规模的敌人阻击,但都被“炎龙独立军”及其合作武装轻松击退。一路上,不断有当地的百姓加入队伍,他们被独立军的正义之举所感动,愿意追随独立军共同对抗国民党反动派。
到达太行山脉后,“炎龙独立军”迅速展开行动。他们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很快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战士们帮助百姓修缮房屋、开垦农田,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同时,“炎龙独立军”开始着手建设新的根据地。利用系统提供的技术和资源,他们在山区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建立了兵工厂、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兵工厂能够生产枪支弹药,满足部队的基本需求;医院为战士和百姓提供医疗保障;学校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人才。
在新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炎龙独立军”不忘与各方保持紧密联系。他们与八路军、新四军的其他部队相互呼应,共同开展抗日反蒋斗争。在军事行动上,互相配合,对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进行打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炎龙独立军”在太行山脉的新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也在不断汇聚,越来越多的抗日武装、进步青年加入其中。“炎龙独立军”的旗帜在太行山上高高飘扬,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腹大患,也为全国的革命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