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深秋,太行山的晨雾中飘散着柴火的气息。李云龙蹲在炊事班新砌的灶台旁,指尖捻着灶灰里几颗没烧透的煤块,眉头渐渐皱起——这煤块断面闪着不自然的金属光泽,重量也比普通煤块沉得多。
\"团长,这煤烧起来有股怪味。\"炊事班长老马头用铁钳夹起块煤,\"昨儿个蒸的馒头都泛黄。\"
李云龙把煤块揣进兜里,立即骑马赶往煤矿。赵家沟的小煤窑已经停工三天了,矿工们三三两两蹲在窑口晒太阳,见团长来了纷纷围上来诉苦。
\"李团长,这煤挖不得啊!\"老矿工赵大锤摊开乌黑的手掌,掌心布满溃烂的疮口,\"下井的兄弟十有八九浑身起疹子,王老蔫都咳血了!\"
井下检查的结果令人心惊——煤层中夹杂着大片的蓝黑色矿脉,敲击时发出诡异的金属音。林助教用试纸一测,ph值低得吓人:\"含放射性物质...这根本不是普通煤矿!\"
更蹊跷的是,在废弃的通风井里发现了崭新的日文标识牌,上面写着\"第7采集区\"。牌子上半点灰尘都没有,明显是最近才挂上去的。
\"查查这煤都运往哪里。\"李云龙的声音比井下的寒风还冷。
侦察员伪装成运煤工,跟着车队走了三天,最终停在晋绥军358团的物资仓库。但蹊跷的是,这些\"煤\"入库后就不见了,账本上登记的是\"普通燃料\"。
\"楚云飞在搞什么鬼?\"张大彪一拳砸在桌上。
李云龙没说话,只是派人给楚云飞送去一筐\"特供煤块\"。第二天拂晓,楚云飞亲自带着警卫连赶到八路军驻地,脸色铁青:\"云龙兄,此事楚某确实不知情!\"
联合调查揭开了一个惊天阴谋:日军投降前秘密改造了七处煤矿,专门开采含铀煤层。这些\"煤\"通过晋绥军的运输队,源源不断运往某个秘密提炼厂。
\"好一招瞒天过海。\"李云龙翻着缴获的运输单,\"用咱们的人,运他们的杀人原料!\"
突袭行动在深夜展开。顺着运输线反向追踪,在废弃的铝厂地下找到了提炼车间——身穿白大褂的日本技术人员正在操作离心机,墙上贴着进度表:再有两个月就能攒够制造一枚原子弹的原料。
激战中,大部分技术人员引爆了自毁装置。但从抢救出的文件来看,这样的秘密提炼点还有三处,全都伪装成民用设施。
\"给总部发特急电报。\"李云龙的声音沙哑得可怕,\"发现日军核原料走私网络,请求全面彻查。\"
接下来的一个月,八路军掀起了\"清煤\"行动。王二小带着孩子们发明了简易检测法——用照相底片包着煤块,变黑的就是有问题。各村都成立了纠察队,连多年不用的小煤窑都被翻了个底朝天。
冬至这天,楚云飞送来份厚礼:358团防区内查获的三车\"特供煤\",还有份处决名单——十二名涉案军官被就地正法。李云龙回赠了一台盖革计数器,附带字条:\"楚兄,下回验收物资记得带上这个。\"
寒风呼啸的夜晚,李云龙独自巡视着新设立的检测站。月光下,被铅桶封存的危险矿石泛着冷光,像一头被锁住的猛兽。他想起现代那些核不扩散条约,突然觉得有些讽刺——早在七十年前,鬼子就在玩这套把戏了。
指挥部的油灯亮到很晚。李云龙正在编写《危险矿物识别手册》,王二小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块\"安全煤\"标本——孩子坚持要放在床头当\"镇邪石\"。窗外,今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山野间的一切污浊。
明天,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但此刻,在这雪落无声的夜里,至少根据地的炊烟又恢复了纯净的白色。远处村落传来零星的犬吠,与风声交织,竟有几分像和平年代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