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官感到毛骨悚然,毫不犹豫地翻身上马,掉头狂奔。其余士兵听到命令,同样没有迟疑,跃上马背后便丢下营地,各自逃命。
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逃跑毫无意义!
亡灵的速度快得可怕!
仅仅几息之间,原本相隔数里的亡灵大军已扑至侧翼。
它们无情挥舞着充满杀气的武器,尽管武器虚无缥缈,其威能却令人胆寒。
无需触碰,仅凭煞气扫过,**便伤痕累累,甚至被拦腰斩断。
起初,草原上的**尚存几分血性,眼见同伴惨死,怒吼着反击。但当发现武器穿身而过全无作用时,彻底崩溃,开始四散逃窜。
指挥官浑身战栗,恐惧至极,想带领队伍向北突围。然而尚未下令,就被一位明军英灵锁定。
隔着数十米,他被狂涌的煞气碾成碎肉。
自此,这支**军队群龙无首,徒劳哀号。
就像曾被他们残害的百姓一样,在明军英灵面前,他们脆弱得如婴儿般无助,只能任人屠戮。
这一幕不仅发生在一处,草原各处几乎同时上演。
可怕的鬼神自天而降,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力量无穷。
每一次出手,都能释放出惊人的煞气,瞬间击杀多人。
草原诸部联军无论身处何方,面对这些神秘力量始终束手无策。指挥官接连被消灭后,军队迅速陷入混乱。在漆黑夜晚的掩护下,他们在广袤草原上彻底迷失方向,如同无头苍蝇四处乱撞。
尽管这些超自然存在数量不多,难以全面覆盖,但朱棣派出的十万大军很快发挥了作用。虽不具备刀枪不入或水火不侵的能力,却在动物引导下悄然行动,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接近敌营,发起猛烈攻击。被突袭的敌军满心震惊,根本不知中原军队如何找到他们,随即奋起抵抗,一时打得有声有色。然而,随着援军陆续赶到,他们逐渐力竭,被迫撤退。
撤退之际,另一路遭遇明军英灵纠缠的部队已然全线溃败。若这些英灵能够长期存在,或许无需朱棣手下介入即可完成任务。遗憾的是,它们仅能持续一个多时辰。意识到这一点的徐达与常遇春依依不舍地下令停战,转而有计划地驱赶残敌向指定地点推进。失去指挥的敌军即便察觉攻势减弱且方向受控,也无力反抗,只能被动前行。
试图逃往别处的敌人悉数丧命,而被击溃的队伍同样难逃厄运,最终在前后夹击下彻底崩溃。至此,整个草原沦为人间炼狱,飞舞的英灵如黑白无常般无情收割生命。最终,草原各部联军大多被英灵与协同作战的明军推向李武指定的位置。
天空中,徐达目睹此景,心中思绪万千。
忍不住放声大笑:
“痛快至极!从未有过这般畅意!”
一向沉稳的常遇春此刻也忘却了身份,开怀大笑。
“哈哈哈哈哈!”
“正是如此,此战打得酣畅淋漓。大明若得李先生为国师,必将开辟前所未有的盛世!”
徐达听罢,忽然叹息一声。
“可惜,我们恐难见到那一刻。”
“唉……”
常遇春也感遗憾,但很快回过神来,目光锁定那些仓皇逃窜的敌人。
冷声道:“暂且莫论此事,遵从李先生的指示才是紧要。我们尚可停留一阵,或许能亲眼目睹他们的覆灭!”夜幕笼罩的草原,战局如烈火般炽热。
然而,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而更像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屠戮。
草原诸部的联军因那神秘力量彻底崩溃,如同惊弓之鸟,被迫按部就班地向李武为他们设下的陷阱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
明军大营内气氛压抑。
中军帐中。
朱棣与李武端坐不动,目光紧锁着眼前的羊皮地图。
不仅是朱棣,此刻即便是李武,对前方战况亦十分关切。
他虽精通推演之术,但这一术法仅能窥探大概未来,细节仍模糊不清。
因此这一夜,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格外漫长……
“咕咕咕!”
突然,帐外传来雄鹰振翅的鸣叫声。
李武神情一振,立即下令:“掀开门帘。”
守卫不敢耽搁,立刻执行。
随即只见一只苍鹰振翅飞入。
朱棣见状本能地后退,拔剑戒备,但见李武神色自若,便知此鹰定是受李武操控。
于是冷静问道:
“此鹰为何在此?”
李武微笑道:“应是送来前线战报。”
话音未落,老鹰已发出阵阵鸣叫。
李武倾听间频频点头,眉宇间满是喜色。
“一切尽在掌控。”
朱棣好奇心起,急切追问:“它刚才说了什么?”
李武答道:“如今草原上大部分敌军正朝预定地点集结。”
“太好了!”
朱棣闻言,顿时喜形于色。
李武兴奋地说道:“时不我待,李某愿与陛下一同前往,亲自主导战局!”
朱棣听后眼中闪烁期待,嘴角微扬:“李先生所言甚是,我们即刻启程。”
两人迅速达成共识,随即在侍卫的护送下走出军帐。朱棣正要吩咐牵马,却被李武制止:“此地稍远,骑马耗时太久,恐误良机。陛下,请握住我的手。”
朱棣虽满心疑惑,却依言而行。话未出口,便觉身体离地升空,惊呼连连。
“李先生,您这是?”朱棣语气中带着几分慌乱。
李武莞尔一笑:“陛下无需惊慌,李某施展的是反重力之术,只要握住我的手便无碍。”
朱棣半信半疑,试探性松开手,竟发现自己也能悬浮空中,惊喜溢于言表。
“此等神通,竟能让我如仙人般翱翔天际!”
“凡人亦能飞行,且比李某更快坠落。”李武遥望远方,若有所思。但他并未多作解释,瞬间加速。
短短半炷**夫,已跨越数十里,抵达二十万大军埋伏之处。
李武缓缓落地,极目四顾。隐约可见英烈们的幽光,耳边更传来令人心潮澎湃的呼喊声。
“这一天终于来了!”
自投效燕王以来,李武对北境之事始终牵挂。靖难之战必胜无疑,但草原之事却截然不同。
过往的中原王朝,面对草原势力束手无策,只能任其肆意妄为。直至现代,骑兵优势消失,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李武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要提前数百年的时光,将这些隐患根除于此。
这是一次逆天改命之举,也是他改变大明命运的开端。即便胜算再高,也无法完全平静心境。
事情的发展远比李武预想得顺利。起初,他以为草原上的敌人会仓皇逃离,不会正面交锋。毕竟在大同之战中,他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力量释放得近乎失控。然而,马哈木却出乎意料地大胆,竟主动逼近。
这无疑是绝佳的机会!但李武深知稍纵即逝的道理。一旦马哈木察觉到威胁过大,必定会立即撤退。到那时,若不能迅速制服他,再想捕捉就难如登天。
此次围剿对李武至关重要。即便国内发生变故,也必须坚持到底,直到彻底消灭草原势力。当确认局势完全按计划推进,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时,一贯冷静的李武也不禁激动起来,放声大笑。
“李先生,听到了战马的声音!”朱棣提醒道。显然,敌人已非常接近。
李武施展秘法探查战场,确认敌军主力悉数进入伏击圈后,才高声下令:“陛下,时机已到!”
朱棣闻言,气势陡增,怒吼道:“全军出击!包围敌人!谁敢擅离岗位,必斩无赦!”
战士们早已蓄势待发,此刻齐声呐喊,点燃火把照亮四周,故意暴露自身位置,引诱敌军深入。
果然,陷入包围的敌人开始疯狂突围,却为时已晚。
朱棣冷眼注视,手握宝剑厉声喝道:“开炮!放箭!全力歼灭敌军!”
随着一声令下,神机营将士迅速架设火炮,弓箭手则从四面八方倾泻箭雨。
箭矢速度更快,率先命中目标,瞬间收割大量敌人性命。
命运欠佳者,身首异处,胸甲亦难保全。
稍逊者,咽喉中箭,一命归西。
最惨者,双眼洞穿,血溅当场。
然此辈虽亡,亦可称幸运,因箭雨之后,更有猛兽降临——
那便是时代之初、巅峰之器:
神威大将军炮!
此炮初现于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助前者成就霸业。
后水战渐息,遂多置守关重地。
时过境迁,匠人不断改进,如今朱棣所携者,已非昔日之物。
射程威力皆倍增,仿若天降雷霆。
一声巨响震彻草原。
漆黑之夜,骤起漫天烈焰。
古炮声势虽不如后世,然一击之下,三两性命即逝。
此番轰击,数百人魂归黄泉。
其**力固为一端,然其震慑之力更为惊人。
炽烈火光令草原诸部心胆俱裂。
战马受惊,失控狂奔,嘶鸣震天。
主人竭力控缰无果,队伍立时溃散。
原已半溃之联军,此刻彻底崩塌。
而明军英灵初见炮火亦惧,旋即释然,因其无损自身。
于是越战越勇,笑对敌人。
徐达挥刀疾驰,凌空劈下。
刀光闪过,三颗头颅落地。
回首一笑:“计百三矣!”
后方不远处,常遇春面露喜色。
持枪投掷,五敌应声倒地。
哈哈大笑间,捋须望向徐达。
“百五十有余,天德兄,吾似占先。”
徐达闻言,眉间微皱。
随即举刀如法炮制,奋力投掷。
草场上局势突变,常遇春仅凭一人之力便已占据上风。徐达懊悔自己当初未曾苦练投枪之技,如今败局已定。
“伯仁,你这般行事未免太不厚道,这般取巧,岂非自寻死路?”徐达咬牙切齿。
常遇春冷笑道:“我既已成亡魂,自当有别于生者,何须顾忌这般多?”
话音未落,长枪在空中化作流光,再次带走了数名敌手性命。
徐达怒火中烧,却无可奈何,只能重新投入战斗。然而常遇春已渐露疲态,虽嘴上逞强,却也暗自加紧攻势。
与此同时,在大后方的军帐内,马哈木焦虑不安,迟迟未见战报传来。探子失联的消息令他心神不宁。
畏兀儿首领率先提议撤军,其他部落首领纷纷附和。马哈木回想起李武的威势,心中亦动摇不已。
“速燃狼烟召回大军,一旦集结完毕,即刻撤离!”
此言一出,众人心中石头落地,顿时松了一口气。
坤帖木儿神色依旧凝重,目光投向军帐外深沉的夜色,心头隐隐涌起不安。
他意识到,此刻想要撤退或许已为时已晚。
……
坤帖木儿的直觉没有错,时机确实错过了。
在李武精心布置的包围圈中,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宛如修罗炼狱。
这支由十七八万联军组成的队伍,在神鬼之力与猛烈炮火的双重打击下,如今幸存者寥寥无几,恐不足三万。
这些并非单一部落的力量,而是汇聚了各部落的全部实力。残酷的现实宣告,草原诸部自此失去了与中原抗衡的能力。即便置之不理,百年内他们也将失去直面中原王朝的资格。
更不用说,李武从不心慈手软。他推崇一位民族英雄的话:善待自己人如春风,对待敌人似寒冬。他无意轻易放过这些人。战争进行至此,残余的草原联军早已斗志全无,人人惊恐万分,唯一的念头便是逃离战场。
本不该有人能突破包围,但徐达等人支撑的时间已然接近极限。
即便仍在世间,他们的力量却已大幅削弱。徐达挥舞大刀,仅能在敌方盔甲上留下浅痕;常遇春挺枪刺出,也只能击杀一人。其他英灵的状态更是每况愈下。
李武见状,明白撤离迫在眉睫,便对张玉下令:“全军出击,务必歼灭残敌!”
“遵命!”
张玉迅速行动,大军展开疯狂追击。
然而,当察觉到英灵大军即将消失时,敌军仿佛看到了生机,激烈反抗。
最终,万余人突破重围,仓皇逃逸。
“陛下,是否立即派兵追击?”
李武冷淡回应:“暂且不必。”
朱棣疑惑不解:“就这么放任他们离去?”
李武说道:“追逐溃败者易,而今我们另有要事需处理。”
说着,他望向不远处的英灵大军,朱棣随之望去,瞬间领会李武之意,不再多言。
“陛下,咱们去送一程吧。”
李武迈步前行,朱棣稍作停顿,随后紧跟。
两人很快来到徐达与常遇春身旁。此刻,徐达和常遇春身上那抹绿光已然黯淡,身形也愈发虚幻。
他们所剩的时间不多了……
“国丈……”
朱棣驻足于徐达面前,叹息一声,歉意地说:
“与您重逢不过片刻,却连一杯薄酒都无法奉上,实在惭愧。”
徐达爽朗一笑:“哪里的话?今日这一战,胜过世间所有美酒。”
常遇春抚须附和:“正是!此战之后,那些敌人至少百年难兴。”
朱棣依依不舍:“话虽如此,终究要分别,心中甚是不舍。”
“有何不舍?”徐达平静回应,“我等早已逝者,今日相见已是意外,当知足才是。”
“国丈教诲极是。”
朱棣语中仍带几分留恋。
徐达凝视片刻,忽而神色肃然:“陛下,有一事,老夫不得不问。”
“请讲。”朱棣微微错愕,点头示意。
徐达问道:“我长女妙云,现况如何?”
朱棣微笑答道:“国丈放心,妙云安康,现居北京。”
“你莫要为难她罢?”
“国丈笑谈,朕怎会苛待皇后?”
李武在一旁轻笑:“此言不虚,陛下纵使欺辱他人,也绝不会亏待皇后。”
听闻此言,徐达终于释然。
接着对李武深深一揖:“尚有两事,恳请先生代为照拂。”
李武含笑颔首:“请说。”
徐达言道:
“其一,望护好四殿下及小女。”
提及此处,徐达满心惆怅:“昔日小女未及及笄之龄,便由太祖定亲,罢了罢了,后来竟送入宫中。唉,太祖惧我权势,欲结姻缘,此情我能体谅,但可怜我那女儿,小小年纪便要担起重任,这一生,我最愧对的便是家国百姓与她。”
朱棣闻言立誓:“国丈放心,当年妙云入宫,母后从未让她操劳,即便我与她拌嘴,还常受训斥。您万不可将朕当作冷酷无情之人。再说,此事何需李先生费心,交予朕即可,若有谁敢欺辱妙云,朕必追究到底!”
徐达听完展颜一笑,随即正色道:“既然如此,还有另一桩嘱托。”
朱棣忙道:“国丈请讲。”
李武微笑道:“陛下若日后欺凌皇后,李某定替前辈严惩陛下。”
徐达听罢,欣慰点头。随后继续说道:“第二件事……”
说着,他拂袖转身,庄重地跪于李武面前。常遇春亦毫不犹豫,随之跪下。
李武大惊,急忙上前扶起二人:“两位前辈何必如此,快请起身,此礼李某实在担当不起。”
徐达坚定地说:“您受得起!再多的礼,您都受得起!”
常遇春道:“这是我俩临别前最后的恳求,请国师务必应允。”
李武拱手行礼,答道:“两位请讲。”
随即,两人齐声说道:“恳请国师庇佑苍生!”
常遇春感慨道:“自宋末至今,数百年战乱不断,仅太祖登基时稍得安宁,不想近来又遭劫难!百姓多艰!”
徐达激动地道:“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盼国师引领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武听后微愣片刻,郑重承诺:“此事不论如何,李某都会尽力。”
“我以性命担保,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中原大地绝不再起烽烟!”
“百年之后,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那时的大明,必将成为万国敬仰的帝国!”
“好!好!好!”常遇春抚掌大笑,“有国师此言,我等便可安心离去,今日一战,实乃畅快!”
徐达笑道:“可惜你这狡猾的老头儿,这次又被你占了便宜。”
“哼,你竟敢赖账?”眨眼间,二人已化作星光,消散于天地之间。
朱棣疑惑地问:“他们都走了?”
李武点头:“是的,他们已归于平静。今后除非必要,李某不会再打扰他们,让他们安息吧。”
朱棣轻叹一声,内心虽感失落,却也释然。他明白,人终有归宿,若连逝者都无法安息,那活着的意义又何在呢?
那种事若说得难听些,无异于掘了祖先的坟墓,将遗物拿出来售卖。
“晚辈理应凭自身之力为百姓谋太平盛世,凡事依赖先人庇佑,岂非令人齿冷?”
朱棣瞬间醒悟,心境豁然开朗。
李武淡然一笑:“陛下如此见解甚好。”
他所忧虑的,不过是朱棣过度依赖法术,而削弱自身锐气,那这般朱棣便不再是史册中那位傲世雄才的永乐帝。
“先生,暂且不说这些,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事?”朱棣忽然问道。
姚广孝亦开口:“全凭李先生指示。”
李武听罢,目光愈发冰冷,毫不犹豫地下令:“传我军令,草原余孽若不降,则见之必杀!”
“遵命!”
姚广孝躬身领命,随即快步安排下去。
随后,随着英灵散去,原本僵立的士兵瞬间恢复意识,迅速翻身上马,朝草原深处疾驰而去。
此时,李武解除遮天秘术,不仅恢复法力,也让天地重归明朗。视野清晰,对他而言反倒更有利。
然而战局至此已成定局,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注定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大胜!战场前沿,草原残部仓皇逃窜,不顾脚下同伴的生死,驱策坐骑狂奔。鞭声此起彼伏,人人只求逃脱。
然而乱作一团的他们怎能摆脱明军追击?
“他们追上来了!”有人惊呼。
回头一看,明军骑兵已在身后不远,箭矢如雨般袭来。呼啸之声不绝于耳,多数箭矢落空,却仍让人心惊胆战。
“啊!”一名骑兵中箭倒地,身旁之人哭喊着丢弃武器,甚至脱下盔甲,只为更快逃生。
而明军一方士气高涨,“哈哈!我射杀了敌人,记功!定要记功!”
“动手吧,快记录下来!”
“兄弟们,将这些人杀尽,从此再无人能祸害我们的家人!”
“冲啊,杀!”
“有李先生在,我军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