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回到燕京,向宇文虚中报告孙傅之语。
至此,张邦昌获得使团信任,宇文虚中随后和张邦昌约定今后以密信联系。
使团同斜野进行了第三次谈判,正式确定修好条款。
一、宋金两国边界,按照十年前的宋辽分界划分,河北仍然以白沟河为界。
二、开放互市,宋廷重新设立榷场。为表诚意,金廷在媾和完成后,出售一千匹以上的良马与宋廷。
三、停止任何形式的战争行为。金兵退回境内,释放河北、河东大量被迫签军的百姓返回宋境,宋廷则要释放太原之战中俘虏的女真、契丹渤海人。
四、宋金互为兄弟之国。金主年长而宋主年轻,尊金主为兄,而宋主为弟。
五、不作任何赔付、纳币、割地行为。十年之间所有拟定条款,和已经存在的任何合约、纳币承诺全部作废。
六、共守宋金和平。一方毁约,另一方可举兵维护。
斜野提出互市,开放榷场,实际获利的是金人,金国必定严禁贩卖战马这等足够威胁他们的物资,宋廷物产丰饶,除去北方良马,其余还真不太需要。
为了捞点实际东西,宇文虚中强硬办成了第一笔生意,索要女真人的一千匹良马。
斜野满口答应,但最终给不给,还不可知,总之白纸黑字写了,不给金人理亏。
最重要的是第六条,双方都留下心眼,其余国家朝廷不在和平范围之内,夹在两大国中间的西夏,今后必然要受到特别关照。
如此约定,双方日后撕破脸皮,都没有任何顾虑。
除去六大条款外,还有一条不明确在国书当中的条件,那便是关于郭药师。
宇文虚中在谈判中,向斜野索要郭药师回朝。
此人叛辽,又复叛宋,未来还有可能叛金,既然宋金媾和,宋廷必须捉拿此人回朝。
斜野也非常爽快的答应,郭药师已经没了任何利用价值,送给宋人省得他动手,还能增加两国情谊,何乐而不为?
但只能带走郭药师一人,其余诸如他的军队、妻女妾室不可一同索去,而且得待大宋正式递来国书媾和成功,才能押走。
宇文虚中同意。
被剥夺军权的郭药师还住在燕京,他可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宋金谈判的筹码,还整日清闲自在,想着如果宋使要见他,他该对宋廷方面说些什么?
该向信任他的道君皇帝说什么?
额......都不重要了吧。
......
在斜野得到大金皇帝肯定后,正式派出使团,携带大金国书跟随宋方使团南下,前去大名府觐见大宋皇帝。
使团在七月底启程返回,于此同时,大宋皇帝赵煊的怒火,已然倾泄到江南大元帅府。
刘豫收到赵煊措辞严厉的御札。但他选择压下,不让赵?以及诸多大元帅府军官知晓。
他本人也选择装聋作哑,视赵煊的命令于无物。
渡江?
傻子才过去,一旦离开江南,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不就成了待宰羔羊?
皇帝火了,说是对他南逃一事既往不咎,只要他刘豫真的承认罪状,不得把他千刀万剐,事已至此,无需多言。
刘豫缩起来当乌龟,还不忘在江南造谣此时位于江北的辛永宗,散布辛永宗劫掠百姓,搜刮江淮的谣言,因为江面封锁,江南百姓被煽动,众多官员不问前因后果的开始鄙视未曾谋面的辛永宗。
他停在江北那么久不见渡江平叛,那铁定是搜刮私财去嘞,扬州富饶,怪不得选择驻扎扬州,真不是人,京师禁军都是一群孬种,好吃懒做,怪不得京师要被围三次呢!
南人多少抵触北兵,刘豫一弄,他们南逃溃兵反而成了正面形象,天子禁卫军倒是成了一群饭桶。
辛永宗对此一无所知,他一边练兵筹集军饷,一边等待皇帝的进一步命令,或者刘豫露出“马脚”,不过等了很久,大元帅府就像被蒙上黑云似的,“一动不动”。
辛永宗向江南偷渡了几个细作,想探一探大元帅府究竟欲要如何,不成想,细作回来复命,江南情况着实惊呆了他。
他辛永宗只是停在扬州一个月不到,竟然变成南人口中的“叛军”去了!
这还了得,刘豫在江南造势,舆论上辛永宗已经彻底输掉,没有圣旨施压,到时渡江难上加难,当机立断,辛永宗派人加急致书大名府。
请求朝廷正式问罪江南,方便禁军展开渡江攻势。
当今形势,刘豫是不会再给出任何回应,唯有强攻,否则马上要失了民众拥护。
再等,江南便真要割离出去。
靖康三年,八月中旬。
随着使团逐渐接近大名府,宋金媾和的消息散布出来,由河北逐渐南下。
辛永宗的加急书信亦抵达赵煊案头。
不能再等!
赵煊也意识到危险,既然宋金谈判顺利,就不必顾虑太多,要打就果断。
当即命令枢密院曹辅拟军令,赵煊下达圣旨,一同发往江南。
枢密院令:“刘豫本河北官吏,金军南下而南逃,理应贬谪,又不听调令,挟皇子而控江南,任由叛军四起,祸乱江南,请即刻发兵江南,讨之!”
赵煊圣旨曰:“打过长江去!”
开战命令下达的几天之后,使团抵达大名府。
金使携带国书觐见大宋皇帝,赵煊命鸿胪寺受国书,然后再呈给皇帝,视以平等对待,按程序来。
若宋廷开封如历史那般战败,非得是皇帝亲自跪受“册封诏书”不可,可不是国书了。
大名府皇宫内,赵煊和三位宰执目光锁定这份国书上的六项条款,一旁的宇文虚中和王伦则战战兢兢等待意见。
这些条款是他们“私自”拟定,并未得到皇帝首肯,若哪项不满意,他们至少还要跑几趟,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不过赵煊的表情倒是轻松,没有责怪的意思。
“很好,这些条款都可以接受。你们任务完成的很好。”
然而李若水有异议,他说:“大金媾和急切,一来一回便已经答应诸多条款,陛下位于兄弟之下,恐怕不妥,条件里,唯有这点吃亏。”
“我做弟弟不行吗?”赵煊哈哈一笑,“都这个时候了,纠结这个干嘛,媾和只能快不能拖,江南局势紧张,不用再议,我全部同意。”
“臣明白。”
江南开战在即,可等不了来回一个多月的交流,只一回!
“撰写国书,当即北返,敲定媾和。”
散朝之后,赵煊又独自召见宇文虚中和王伦,询问关于孙傅之事。
得知这家伙活的好好的,赵煊总算松了一口气。
“上一次听见他的消息......还是在上一次,总之......好久不见呐......朕会把你们救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