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闻言一笑,神情愉悦,好似听到了什么趣事。
随即蔡京话锋一转:“之前高丽、西夏、大理诸国前来进贡,圣上命你主持金明池演武,彰显我大宋威仪,圣上对此甚是欢喜。”
他又补充道:“刚得信报,占城、大食、真腊等国亦将前来朝贡,圣上必定更为欣喜。”
高俅闻言精神振奋,意识到蔡京之意在于避重就轻,如今多国朝贡,形同万国来朝,必然让赵佶龙颜大悦。
如此一来,呼延灼兵败之事便可轻易掩饰。
至于金明池演武,实则更像一场戏。
金明池本为柴荣所建,意在伐唐,宋朝建立后渐成皇家游玩之地。
每年的金明池演武,在赵佶治下已徒具形式。
高俅掌控禁军后,禁军战力逐年下滑,为应付皇帝检阅,他设计了一套表面功夫。
每逢金明池检阅,禁军便摆出四彩舟,舟上表演各色杂技,如大旗、舞狮、杂剧等,两侧另有两艘装满乐器的船只,鼓乐喧天,场面热闹非凡。
赵佶观之颇为满意,高俅也因此稳固了地位。
蔡京接着说道:“冀州传来公文,称三山段黄河水清见底,乃是吉兆,明日可将此事上报圣上。”
高俅听罢惊喜交加,暗想自己运气绝佳,呼延灼兵败之际还能接连遇上喜事,仿佛天助。
实际上,高俅一直运气极佳。
早年他被流放淮西时,结识了经营 ** 的柳大郎。
后来哲宗大赦天下,他凭借柳大郎的书信,投靠东京董将士经营的药铺。
高俅的仕途转折始于董将士的引荐。
当时,因高俅身份低微,董将士不便直接拒绝,便将其推荐给了小苏学士。
尽管小苏学士对高俅并无好感,但也难以推辞,最终将他转介至花儿王太尉处。
直至遇见赵佶,这一连串机缘巧合,使高俅从市井泼皮摇身变为朝廷重臣,堪称传奇。
然而,即便抛开其奸臣身份,高俅的际遇仍令人惊叹。
这般好运,足以让宋江羡慕不已,令杨志感慨万千。
得知冀州黄河水变清澈的消息,高俅欣喜若狂。
古语有云:“黄河清,圣人出。”如今冀州段黄河变清,难道不是昭示着大宋正处于太平盛世?梁山虽一时猖獗,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
高俅立即拱手致谢:“如此喜讯,太师竟未早告知于我,害得我虚惊一场。”
蔡京冷哼一声:“你以为此事能轻易解决?稍有不慎,我这太师之位都将岌岌可危。
我打算派人通知杨戬、梁师成等人,让他们协助游说。”
“此外,我发现朝中有不少人支持招安梁山贼寇,上次赵鼎提议,此次呼延灼战败后,必有更多人附和。”
高俅眉头紧锁:“那该如何是好?”
对于武官出身的高太尉而言,战争无疑是他的立身之本。
倘若天下太平,他作为步军统领的价值何在?
简而言之,梁山对蔡京和高俅而言,既是隐患,也是谋取利益的途径。
二 ** 高位重,升官之事无需多虑,但财富却无人能抗拒。
若有人主张招安,岂非断绝了他们的财路?
断人财路如断人根基,高俅怎能容忍!
蔡京淡然一笑:“无须担忧。
我认为梁山众人皆桀骜难驯,即便皇上真允招安,我们只需略施手段,此事定然无法实现。”
“一旦有人提及招安,我们只需保持沉默。
若此次招安不成,恐怕又需动用大军征伐,那时便是我们施展抱负之时。”
高俅恍然大悟,随之笑道:“既然如此,在下愿听从太师安排。”
次日凌晨五更,天刚破晓,随着朝鼓敲响,文武百官依照品级,依次排列在丹墀两侧,完成朝拜礼仪后,各自归班。
高俅出列奏道:“启禀圣上,呼延灼率军攻打梁山草寇,因近日酷暑难当,军士水土不服。
而贼寇凭借水泊之利,陆路难以施展,无法推进。”
“呼延灼急于求成,令将士带病作战,中了敌人埋伏,致使损失惨重。
臣用人失察,恳请圣上降罪。”
赵桓听罢大惊:“竟有此事?呼延灼这般迅速便遭挫败?”
蔡京出班奏道:“圣上息怒,此乃天气炎热加之呼延灼轻敌所致。
如今朝廷已有捷报传来,高丽等国前来朝贡,占城亦将入贡。”
“更有喜讯,冀州知府报称,三山段黄河水质澄澈,足以彰显我大宋盛世气象,梁山草寇不过疥癣之疾。”
赵桓闻之振奋,眉开眼笑:“黄河重现清澈,实在令人欣喜。
王黼,你先说几句。”
王黼赶忙恭贺:“圣上洪福齐天,黄河复清,实证圣上圣明,天下安康,国泰民安,可贺可贺。”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附和,对赵桓歌功颂德。
赵桓满心欢喜,自觉为一代贤君,自登基以来,黄河已三次现清流奇景,尤其大观元年的壮举,令乾宁军改名为清州,并立碑留念。
赵佶自然不曾料到,那石碑立下不过十五载,北宋便覆灭了,他一家老小全被金人掳往北方。
显然,赵佶并非圣贤。
黄河即便变清,也与圣人无关。
此刻的赵佶异常兴奋,多年未曾遇上的黄河水清再现,怎能不令他激动?
赵佶笃信鬼神之说,黄河水清预示着大宋处于太平盛世,那些梁山贼寇根本不足挂齿。
毕竟,人人都会有小病小痛,大宋偶尔出现匪患又有何妨?回顾历任皇帝,哪一代没有匪患?北宋一百六十余年历史中,仅记录在案的匪患就有两百余起,若在位期间没有经历过匪患,都不好意思自称皇帝。
在接连不断的喜讯之中,呼延灼兵败的消息渐渐被淡忘。
沉浸在喜悦中的赵佶甚至忘记了询问呼延灼的具体情况,满心盘算着退朝后如何庆祝这一大事。
嗯,最好召集几位文采出众的大臣撰写辞藻华美的文章,以此彰显他道君皇帝的丰功伟绩。
然而,大宋朝堂并非全然昏庸,仍有清醒者知晓梁山的威胁。
张克公站出来奏道:“陛下,梁山多次击败官军,若不尽早剿灭,必将成为心腹大患。”
赵佶正沉浸于喜悦之中,怎料张克公前来泼冷水,一听此言,立刻不悦。
但张克公等人乃是赵佶用来制衡蔡京之流的棋子,他不好直接呵责,只能敷衍道:“这些贼寇确属猖狂,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妙计?”
御史大夫崔靖上前奏道:“臣听说梁山上竖起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这是他们的号召。”
“他们尽力取悦附近百姓,收买人心,如今民心已归,朝廷若以武力 ** ,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眼下西夏战事紧张,陛下又计划联合金国灭辽,各地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再兴兵征讨,恐有许多不便。”
“依臣之见,这些聚集山林的亡命之徒,因触犯律法无路可走,才啸聚山林,肆意妄为。”
“若颁布一道圣旨,由光禄寺提供御酒佳肴,派遣一名大臣直达梁山泊,以诚挚之词劝降招安,赐予官职!”
“可让他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既平息内部纷争,又抵御外敌,岂不是两全其美?恳请陛下明察。”
一提到招安,赵佶又蹙起眉头,转向众臣问道:“诸位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宿元景立刻答道:“臣认为可行!梁山泊那些首领,像林冲、鲁智深、徐宁等人,原本皆是朝廷武将。”
“若朝廷下达招安诏书,他们定会应允,如此无需耗费一兵一卒,便可化解梁山匪患,还能壮大朝廷军力。”
宿元景话音刚落,几位支持招安的大臣也相继附和。
蔡京、高俅默不作声。
此次呼延灼兵败,局势对他们不利,只能暂且退让,待招安失败后,再施展手段。
赵佶见多数大臣赞成招安,而蔡京等人未有异议,便仔细思量一番,也觉此法可行。
赵佶随即说道:“卿言甚是,正合朕意。
不知此招安重任,派何人前往最为妥当?”
蔡京趁机进言:“老臣以为,殿前司太尉陈宗善老成稳重,堪当此任!”
赵佶点头称许:“此言有理,就请陈太尉走一趟,莫损朝廷威严。”
接到任务的陈宗善虽赞同招安,却不愿冒险。
梁山贼寇凶悍无比,提及此事便令他胆寒。
赵佶随后提到谏议大夫赵鼎曾提议招安,决定让他一同前往。
之后,赵佶询问了一些政务,便宣告退朝,筹备庆祝黄河水清之事。
陈宗善接下诏书返回府邸,正准备动身时,家仆来报,殿前司都太尉宿元景来访。
陈宗善急忙出门迎接,将宿元景引入厅堂落座,问道:“不知宿太尉登门,所为何事?”
宿元景拱手道:“恭贺陈太尉获此重任,若此行顺利,您便是我大宋的功臣。”
陈宗善听后皱眉道:“梁山匪徒据说凶狠残暴,我若能平安归来已是幸运,哪敢奢谈功绩。”
宿元景摇头道:“江湖传闻不足为信!梁山泊诸多首领本是我朝栋梁,他们心中定然存有忠义,只因战败被擒,才暂时屈从于匪。”
“您此行正是给他们一条生路。
一旦招安诏书下达,他们必定劝说徐悟锋归降。”
“梁山兵马骁勇善战,若能为朝廷效力,在战场建功,这份功劳自然归于您。”
“太尉赴任后,既要为国尽责,也要为民解忧,剿灭匪患。
可用些温和之词,尽力安抚,招安并非难事。”
陈宗善听完宿元景的话,稍感宽慰。
正在此时,太师府派人来请,说蔡京欲见。
陈宗善听闻蔡京相邀,便对宿元景说:“蔡京召我,想必是为招安之事。”
宿元景点头道:“您先去太师府看看蔡京有何说法,我猜他不会怀好意。”
陈宗善随即起身,先送走宿元景,随后让人备好轿子。
到达太师府后,在随从引领下进入节堂内的书房,见到蔡京,坐于一侧。
陈宗善急忙问道:“不知太师召见,所为何事?”
蔡京命人端上茶水,笑着说道:“天子派您前往梁山招安,不知您打算如何完成使命?”
陈宗善答道:“自当以诚相待,好言抚慰,让他们归顺朝廷,这对国家亦有益处。”
蔡京微笑道:“陈太尉,您想得太简单了。”
陈宗善请求指点:“还请太师赐教。”
蔡京说道:“陈太尉此行面对的是一群匪徒,所谓‘做贼成性,难以回头’,招安岂会容易?”
“我一向反对招安,堂堂大宋朝廷,怎可向这些乱匪低头,这岂非有损威严?”
陈宗善开口道:“太师,这……”
蔡京接着说道:“老夫今日所言,不过提醒太尉,前往梁山时切记,身为朝廷使者,绝不可迎合匪首,坏了朝廷规矩,乱了国法。”
“那伙匪徒目无王法,若有不合理要求,皆不可应允。”
陈宗善点头称谢:“多谢太师指点,宗善铭记于心。”
蔡京笑着说道:“我府中有一名随从,精通律法,怕你有疏漏之处,便让他随行,到时候也好提醒太尉。”
陈宗善深知蔡京权势赫赫,如今送来这样一个人,只怕并非善意,反而可能威胁自身安全。
但若拒绝,恐招致更大灾祸,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多谢太师关怀。”
稍作寒暄后,陈宗善告辞回府。
刚坐下没多久,便有仆人来报,高俅来访。
他急忙出门迎接,待对方入座寒暄完毕。
高俅直截了当道:“今日朝堂讨论招安梁山之事,因呼延灼战败,我实在无颜反对。
这群贼寇屡次冒犯朝廷,罪行累累,若将其接入城中,日后必生隐患,故我不支持招安。”
陈宗善小声嘟囔一句:“招安旨意已下,恐怕难以更改。”
高俅补充道:“倘若真能招安自是好事,只是担心那些匪徒不知感恩,对圣旨敷衍了事。
我这里有一位虞候,能言善辩,这次特地介绍给太尉,若遇棘手情况,不妨向他请教。”
陈宗善心中暗忖,这安排与蔡京如出一辙,莫非两人早有默契?思索片刻后,他勉强回应:“感谢殿帅挂念。”
高俅起身告别,笑言:“陈太尉稳重老练,实为国之重臣,多余的话不多讲,祝此次出行顺利。”
“多谢!”
陈宗善表面陪笑,内心却不以为然,待高俅离去,亲自送至门外。
不久,几名宦官带着十瓶御酒登门拜访。
第二天,蔡太师府的张干办和高殿帅府的李虞候相继来访。
陈太尉整理好马匹和随从,清点人数后,将十瓶御酒装入龙凤担中,由挑夫挑着前行,前面插着黄旗,带着五六名亲随与五百禁军护送,同行的还有赵鼎,一路向梁山进发。
梁山泊接连攻破大名府,并大败呼延灼的消息,不仅在朝堂引起震动,也让江湖上的豪杰们大为惊叹。
同样是行走江湖的,梁山攻打官兵如同驱赶家犬般轻松,而自己却被官兵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种差距令人汗颜。
尽管如此,梁山的崛起让不少江湖人士心生向往。
然而,梁山只接纳真正的江湖义士,那些作奸犯科、滥杀无辜之人,一旦加入只会被清除,因此江湖败类对梁山敬而远之,也不敢贸然投靠。
不过,大宋四百多处军州并非只有梁山一处势力。
近年来,京西的王庆也逐渐崭露头角,他胆识过人,公开占据房州,积极扩充实力,意图割据一方。
此外,河东的田虎同样不可忽视。
他出道较早,如今已是河东绿林的领袖,据说已聚集数万人马,虽尚未攻城略地,但其野心昭然若揭。
田虎本为猎户出身,却胸怀壮志。
自从落草为寇后,多次与官军交战,深知官军虚实,若非顾忌徐京和韩存保两位强敌,他早已横扫河东。
梁山击败呼延灼的消息也传至江南,摩尼教上下听闻后深感震撼。
梁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朝廷五万大军,其中包括装备精良的五千马军禁军,这一战绩令摩尼教众心生敬畏。
方百花得知此消息后,内心满是喜悦,她所倾慕的情郎果然非同凡响。
然而,她并不知道,此时她的兄长方腊心中正充满挫败感。
方腊性格固执,三十岁左右便掌控摩尼教,成为江南绿林的领军人物,年少得志。
当时正值朝廷推行花石纲政策,导致江南百姓苦不堪言,摩尼教在方腊的带领下迅速扩张。
由于摩尼教主张反 ** 政,教众早就制定了 ** 计划,伺机而动。
方腊充满信心,认为即便摩尼教起事无法一统天下,但自保江南应不在话下。
摩尼教为避免引人注意,多年来始终隐秘发展,内部约定先蓄积实力,待时机成熟再震撼天下。
然而,近年来山东崛起徐悟锋,屡次重创官军,声望直逼摩尼教。
即便在江南,江湖人士谈论的也多是梁山泊的强大与徐悟锋的勇猛,方腊逐渐被遗忘。
更令方腊不满的是,曾前往梁山的娄敏中、石宝等人都对梁山赞誉有加,提到梁山精锐多达数万,语气中透着钦佩。
他们谈论梁山时,就像乡下人初次进城般兴奋,这让方腊深感嫉妒。
说实话,梁山的发展速度让方腊既震惊又不甘。
过去王伦时期,梁山不过千余人,虽称大寨,却不足为惧。
如今,梁山以五万精兵击溃朝廷大军,如摧枯拉朽,方腊虽不服气,但也心生敬意。
同时,他也意识到必须加快摩尼教的壮大。
方腊明白,自己需要与梁山加强合作。
青溪,方家庄园。
方腊召集教中高层商议大事,方百花也在场。
方腊开门见山:“想必大家都听说了,呼延灼率五万大军征讨梁山,结果全军覆没。
对此,诸位有何看法?”
众人面面相觑,娄敏中率先开口:“如今朝廷昏庸,苛政频出,百姓困苦不堪。
京东有梁山,京西有王庆,河东有田虎,这些势力都已聚集数万人马。”
\"依我之见,这大宋江山已摇摇欲坠。
那些庸碌无能的将领,一旦我们举 ** 旗,恐怕难以抵挡。”
方腊点头赞同,笑道:\"娄先生所言极是。
赵宋朝廷腐朽至极,否则怎会有如此多的叛乱势力?\"
\"田虎、王庆的事暂且不说,单看水泊梁山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
我摩尼教若想有所行动,必须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盟友。”
众人恍然大悟,教主这是有意与梁山结盟。
祖士远道:\"教主,之前我们曾尝试与梁山结盟,却被拒之门外。
若再提此事,梁山未必会应允。”
邓元觉补充道:\"徐寨主曾言,结盟需双方互惠或共同起事。
我教地处南方,与梁山相隔遥远,即便一家遇险,另一方未必能及时相助,况且我教并无近期起事的计划。”
方腊沉思片刻,说道:\"此问题暂且搁置。
元觉大师等人赴梁山归来后,向我提及一事,让我深思。”
\"若我教要有所作为,急需一支精锐队伍,而打造这样的队伍,离不开足够的兵器和盔甲。”
\"刀枪之类的武器尚可解决,唯独盔甲难以筹措。
上次元觉大师等人从梁山带回一批盔甲,但数量远远不够。”
娄敏中听罢道:\"教主是想向梁山购买盔甲?梁山刚击溃五万官军,所得盔甲定不在少数,想必能分给我们一些。”
\"然而我教教众众多,还需救济贫苦之人,这笔资金的筹集并非易事。”
摩尼教虽人数众多,但许多人加入仅为了求生,维持这般庞大的规模,教中的日常开销十分巨大。
对梁山泊而言,几万贯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摩尼教,每一分银两都需要精打细算。
方腊轻笑一声,说道:\"我教需救济民众,财力确实紧张。
江南虽富裕,但我们尚未起事,无法如梁山般攻占城池,夺取官府财富。”
方腊所言确实不假,梁山攻打济州、东平府、大名府、高唐州时,搜刮的财富之巨,足以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