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末五代起,直至大宋徽宗时期,黄河屡次改道泛滥,洪水涌入梁山脚下,与巨野泽连成一体,形成了广袤无垠的大水泊,世人称之为“八百里梁山泊”。
此地港汊交织,山水相依,遍布无尽的芦苇荡,更有诸多天然小岛点缀其间,其中一座梁山大岛巍然伫立。
这些年间,因生活所迫而破产的农民、渔民,以及一些逃亡者,纷纷隐匿于此,凭借这片水域自在生存。
两年前,白衣秀士王伦与摸着天杜迁带领一群喽啰进驻梁山泊落草为寇,随后宋万和朱贵也相继加入。
王伦原是一介落魄书生,并无太多才能;杜迁、宋万、朱贵等人武艺 ** 。
因梁山泊中无人出众,王伦得以占据此地,成为山寨之主,历经两年已聚拢七八百人。
此刻,梁山泊南岸水寨的一座凉亭内,寨主王伦倒卧于血泊之中,胸口赫然插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尖刀。
梁山泊的寨主竟遭人杀害!
杜迁、宋万、朱贵及周围的喽啰皆被这一幕震慑得哑口无言,满面惊恐地盯着那“凶手”。
这少年约莫十七八岁,剑眉星目,英气逼人,身高八尺,身形矫健如猿,身后随侍八名精壮随从。
他乃石碣村徐太公的独子,因其母梦到凤凰栖息于院中梧桐树上,故取名徐悟锋。
徐家拥有千亩良田,资产数万贯,徐太公身为石碣村的保正,因其乐善好施,深得村民敬重,被称为“徐大善人”。
几年前,徐家迎来一位高明的武师,徐悟锋随之习武,短短数年便练就一身惊人武艺。
师徒二人皆具万夫莫敌之力,徐家还训练了四五十名凶悍庄客,梁山泊虽与石碣村相邻,却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徐悟锋家的千顷良田被官府侵占,一怒之下刺杀了朝廷使者及多名公差,携家人投奔梁山。
然而寨主王伦多次拒绝接纳他们,愤怒的徐悟锋竟当众将王伦杀害。
杜迁、宋万等人闻讯赶来,却已无法挽回。
\"王伦已被我所杀,尔等意欲如何?是否要与我为敌?\"
徐悟锋立于王伦尸旁,冷视杜迁、宋万和朱贵,身后八名随从齐刷刷抽出隐藏的兵刃,显见早有准备。
杜迁三人瞬间胆寒,稍有动作,便会招致致命后果。
即便梁山有数百弟兄,但赶来支援需要时间,眼前这几人足以制胜。
三人迅速权衡利弊,向徐悟锋叩首:\"愿尊君为主。”
徐悟锋微微一笑,未料事态进展如此顺利。
他扶起三人,言明初衷仅为避祸,无奈之举才出此下策。
既然已成事实,众人从此同舟共济。
杜迁三人再度拜服,实则并非薄情,只因王伦虽掌权数年,却心胸狭隘,嫉贤妒能。
诸多英雄来投,但凡强过他的,皆被寻由辞退。
杜迁三人默默观察着眼前的一切,虽未言语,但心中皆明镜似的——他们能占据梁山的一席之地,全因自身才智 ** ,不足以撼动王伦的地位。
朱贵因屡次招贤纳士而触怒王伦,被派往李家道口充任耳目,表面说是搜集情报,实则是遭到了冷遇。
面对这样的寨主,杜迁、宋万、朱贵怎能真心归附?
尽管三人能力有限,却非愚钝之人,深知见风使舵的道理。
否则,晁盖已逝,他们又怎能在排定座次时位列石碑之上?
如今王伦已亡于徐悟锋之手,三人自知无足轻重,不愿为旧主殉葬,遂决定顺势而为,推举徐悟锋为新寨主。
徐悟锋扶起三人,略作寒暄后,指向身边的随从对朱贵说:“有劳朱贵兄引领这两位随从,前往迎接我家眷上山。”
“稍候片刻,我即刻返回。”朱贵拱手一礼,随后领着两人下山。
徐悟锋转向杜迁与宋万,“二位兄弟,此处不宜久留,咱们移步聚义厅可好?”
“一切听从兄长安排。”
此时徐悟锋已然登顶,杜迁与宋万自是无异议。
随即,在他们的引导下,徐悟锋连同六名随从向聚义厅行去。
转身之际,徐悟锋望向王伦的 ** ,感慨万千。
他来到水浒世界三年,本欲安稳生活,未曾料及卷入江湖纷争,最终亦如众多好汉般落草为寇。
三年前,一道闪电将他卷入此地,成为石碣村徐太公的独子。
本可享受富贵生活的徐悟锋,怎会想到踏上这条荆棘之路?
世间诸事难料,谁能预见命运的转折点?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在江南推行花石纲政策,劳民伤财,引发了民众不满,为后来方腊 ** 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北方则深受括田法困扰。
几年前,胥吏杜公才为迎合大太监杨戬,提议设立稻田务,要求百姓出示土地契据。
由于许多土地因开垦或转让而无法提供契据,便被认定为公田。
杨戬据此估算产量,制定赋税标准, ** 民众租种。
然而,被括取的土地多为荒地或难以耕种之地,百姓虽无力耕作,但仍需承担重税,生活愈加艰难。
杜公才的提议让杨戬获利丰厚,成为其政绩之一。
杜公才因此由一介小吏升任观察使。
此后,蔡京、高俅、张佑、李彦等权臣亦参与括田,将稻田务更名为西城所,手段更为恶劣。
例如,若某块良田几经转手,官府会追溯至最初所有者,一旦无法提供契据,土地即被充公。
这种做法从京西汝州开始,逐步扩展至京东、河北、淮西、淮北等地,许多百姓不堪压迫,揭竿而起。
京东地区包括今山东一带,正是括田政策最早施行之处,也是反抗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
徐家世代经营千亩良田,却因括田法被悉数充作公田,祖辈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徐悟锋忍愤难忍,亲手除去前来推行新政的特使及随从,随后护送双亲入伙梁山。
聚义厅内,徐悟锋居于寨主之位,徐太公居左首。
徐太公本是石碣村保正,平日乐善好施,虽被迫落草为寇,却不愿占据高位。
其子徐悟锋欲让父尊位,却被婉拒。
徐太公生性谦和,即便在乱世,也无意争夺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