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999年我意外受伤高位截瘫周转淄博北京蒙阴医院治疗无果,我男士1969年出生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贾庄村
在命运的漩涡里挣扎了27年,轮椅成了我生活的“战场”。每一日的艰难前行,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但我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这漫长的煎熬岁月里,我能咬牙坚持,离不开家人毫无保留的付出。妻子的陪伴,让我冰冷的世界有了温度;父母的悉心照料,是我最坚实的依靠;儿女的声声鼓励,给予我继续拼搏的力量。
更让我感动的是,社会的关爱从未缺席。每一次帮助,每一个善意的眼神,都成为我黑暗生活里的光。是你们,让我有勇气在这艰难的人生路上,继续坚强地走下去,衷心感谢你们!
第一章墨池遗韵
蒙山南麓的沂水之畔,有一方被岁月浸润的墨色池塘。池水墨绿如砚,倒映着千年古树的虬枝,池底沉淀的不是泥沙,而是晋代书圣王羲之洗砚时留下的墨痕。北宋曾巩曾在此驻足,见池水如漆,挥笔写下《墨池记》,将这方水池化作文化符号,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脉络里。
据《临川记》记载,王羲之任临川内史时,常于公余至新城东隅临池习书。他效仿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痴绝,每日以水代墨,以地为纸,将书法融入血脉。传说他在池畔一坐便是晨昏,笔锋起落间,池水渐染墨色,连游鱼都披上了青黛。这方被墨韵浸透的池塘,后来成为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恐其湮没,亲题“晋王右军墨池”六字悬于楹柱,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千年后的温州墨池坊,仍可见羲之遗风。这里保留着宋代三十六坊的格局,墨池畔的玉介园里,百年紫藤盘绕着“墨池”石碑,相传为米芾所书。池中锦鲤穿梭,池边青苔斑驳,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历史的呼吸。如今的墨池已化作文化空间,非遗传承人在此演绎瓯绣技艺,书法家挥毫泼墨,池水倒映着新的墨迹,续写着“临池学书”的当代传奇。
会稽山阴的兰亭墨池,则见证了王羲之人生的另一重境界。永和九年暮春,他邀四十二位名士曲水流觞,酒酣耳热之际,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文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哲思,恰似墨池水面泛起的涟漪,至今仍在文化长河中荡漾。如今的兰亭景区,鹅群在池畔踱步,脖颈的弧度暗合书法笔意,池中墨色虽淡,却滋养着代代书家的灵魂。
从临沂到绍兴,从抚州到温州,羲之墨池星罗棋布,如同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文化珍珠。这些墨池不仅是书法圣地,更是精神图腾——池水尽墨的执着,曲水流觞的风雅,都化作文化基因,融入民族血脉。当晨光漫过池面,墨色涟漪中浮现的,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