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不情愿,但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主要是没有理由去抢人家的房子呀。
而且这房子重新再盖起来,也是季晚自己花的钱,连季衡都没有插手,所以,他们再厚脸皮,也不能从一个小辈手里头抢东西,太丢脸了。
本来是过来拜年的,现在倒好,就差不欢而散了。
季蔓也没想到,那套新建起来的房子竟然是季晚的。
毕竟那房子看起来盖的很好,而且院墙也高,她虽然没有进去,但是听人说了,房子用料很扎实,而且还建得特别时髦。
张丽看不上乡下的房子,但是这次回来,发现这老家竟然还弄了干净的卫生间,厨房也不是非得烧柴,这跟她以前想的都不一样。
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张丽一连两年都没有跟着回来拜年,一次是说家里长辈病了,她得照顾;还有一次说是感冒了,怕来回跑再发烧,所以也没回来。
现在突然一下子看到大变样的老家,她还真有些不适应。
初三这顿午饭,大家吃的都不痛快,所以午饭过后,张丽和季蔓帮着收拾完之后,也没多待,直接就回去了。
其它的几位长辈们也都回去了。
房子的事情一说清楚,也就再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事了。
至于二老的养老问题,平时就是由季衡负责。
如果真病了、伤了,需要住院的话,那就由兄妹三个共同承担。
季蔓倒是想按村子里的习俗来,因为村子里姑娘嫁出去之后,就不会再管娘家的事了,父母病了,顶多就是伺候几天,不会拿钱的。
但是季蔓没敢提这样的话头,一方面是因为她也算是高学历的女性,哪能说出这么没水平的话?
再者,她婆家也是有小姑子的,如果自己这次当着男人的面儿说不管娘家人,那以后小姑子们也这么干的时候,她怎么反驳?
事情就这样定下,季山和季蔓两家人走的都早,所以也没想过要问一问季锋定婚的事。
季衡是老大,但他也不是冤大头。
既然你们都这么冷漠,那他也没必要再去硬充大哥。
初六定的是中午见面,就在离家属院不远的一处饭店里,季衡年前就定下了包厢。
现在还不怎么流行在饭店吃年夜饭,所以这家饭店是正月初三才开的,一些亲戚或者是朋友们聚会,都会选在饭店。
季衡换了一身比较正式的衣服,季晚没有去,因为明天就要走了,所以她今天还是留在老家陪爷爷奶奶。
互相介绍之后,季锋和周晓然两人挨着坐,时不时地互相看一眼。
周晓然家就是普通人家,面对季衡这样的高收入,多少有些放不开。
最后两家敲定婚期就定在五一假期,这也是考虑到两个孩子都有工作,选在节假日,这样大家都方便。
新房就定在季衡现在住的那套房子。
现在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还一般,所以不会有人挑剔要单独住一套房子。
另外,季衡和周家商量好,聘礼就按三千六百块钱给,至于女方的陪嫁,季家这边不干预。
周晓然则表示,她会再陪嫁一辆摩托车,另外把客厅以及卧室的家具都换了,当然,这些都是由女主来买的。
周家没有主动提金首饰的事,但季衡还是觉得结婚嘛,不能亏待了人家女孩子。
所以他当场拍板,等回头让季锋带着周晓然去买首饰。
因为季衡的大方,再加上周家的知足,所以婚事谈得很快,也很顺利。
季晚正在整理自己的行李箱,接到季锋的电话后,笑着说了声恭喜。
“晚晚,你明天一早的飞机,那今天晚上回来住吧!明天早上我送你。”
“嗯,今天晚上会回去,不过不用你送了。正好谢先生也要回沪市,我跟他一起走。”
季锋心眼儿少,也没多想。
“那行。回来看看缺什么就跟我说。对了,你这次回去要不要带一些土特产呀?”
季晚嘴角抽抽:“现在哪有什么土特产?等回头再说!”
“那好,要我去接你吗?”
“不用。”
季锋之所以对季晚的态度好,而且还主动提出来接送她,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的婚事顺利,和她有关。
因为季晚在周晓然那里留下了好印象,所以周家人觉得季晚好相处,以后这姑嫂矛盾就会少,而且季晚在外求学,这样周晓然也不会受委屈。
现在季家又没有一个正经的女主人,那等于是周晓然一进门就能当家了!
所以,无论是周晓然,还是季锋,都觉得对季晚好一些没毛病。
季晚当然知道季锋这么热情的原因,但她也不在意。
无所谓,只要他以后能对爷爷奶奶好,能孝顺爸爸,那就够了。
反正以后不会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没必要事事都较真。
季晚把东西收拾好,想着把过年自己得的这些红包留下,可是没想到,反倒是又翻出来一个大的!
“六百?”
这可的确不是小数。
季晚拿着这钱就去找奶奶了。
老太太笑眯眯道:“给你的,你就拿着。你爸说,他给你交学费,你说自己有,给你打一次生活费,你能用半年。你呀,别以为手里头有那么一点点闲钱,就真地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可以了。”
“奶奶,您和爷爷平时也要花钱呢,自己留着吧。”
“拿着!你爸年前给我们拿了两千块钱呢,我们在乡下,吃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种的,花不着钱。你给我们买衣服买围巾的,这六百都不够吧?”
季晚不说话了。
老太太笑道:“好孩子,知道你孝顺,拿上!一会儿走之前,再去你师傅坟上磕个头,下次回来应该就错过清明了,不能让你师傅寒心。”
“知道了,奶奶。”
老一辈的人,果然是更传统。
季晚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学校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坐在一起开会。
“好了,现在咱们说说这两家报纸上刊登的消息,这是去年十月十二号上的报纸,这一份是十月九号的,前后就差三天。你们看看,这是不是咱们学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