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陈书恒深吸一口气,强压狂跳的心脏,默念着王铁头教的要领:测距、定角、风速… 他猛地一拉击发绳!
“嗵——!”
一声闷响,掷弹筒榴弹划出一道弧线!
“轰!!!”
精准命中!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连同射手、副射手,瞬间被炸飞!残骸和血肉四溅!
“好小子!!” 王铁头狠狠一拍陈书恒肩膀(拍得他一个趔趄),“就这么打!下一个!右前方!迫击炮位!给老子轰!”
谷道中段,张大山的一团“热火朝天”。
“兄弟们!加把劲!工事修结实点!鬼子枪子可不长眼!” 张山大嗓门吼着。
“滴滴答滴答——!”
冲锋号吹得震天响!
“杀啊——!冲啊——!” 战士们躲在刚挖好的简易掩体后,探出枪口猛烈射击,喊杀声震耳欲聋,却无一人真正跃出掩体冲锋!
隘口鬼子果然被吸引,溶洞口和碉堡里的火力点纷纷暴露,机枪子弹泼水般扫向谷道,掷弹筒也咻咻地朝一团阵地砸来,打得泥土翻飞。
“嘿!小鬼子,上钩了吧?” 张大山躲在掩体后,嚼着草根,对着通讯器:“王铁头!看你的了!鬼子火力点全露出来了!”
“给老子——狠狠砸!” 王铁头在山腰平台发出了咆哮!
“嗵!嗵!嗵!嗵…!!!”
三十具掷弹筒发出了连绵不绝的怒吼!一枚枚致命的榴弹如同长了眼睛般,精准地砸向刚刚暴露的鬼子火力点!
“轰!轰!轰!轰…!!!”
爆炸声此起彼伏!
重机枪被炸哑,迫击炮被掀翻,溶洞口的守卫被炸得血肉横飞!
狭窄的隘口瞬间被爆炸的火光和硝烟笼罩!
鬼子被这来自头顶的精准打击彻底打懵了!惨叫声、警报声乱成一团!
“八嘎!上面!敌人在上面!” 鬼子指挥官惊恐地嚎叫。
“毒气!释放毒气!” 有鬼子军官绝望地嘶吼。
几处溶洞口,黄绿色的毒烟开始弥漫而出!
“就是现在!二团!跟老子冲啊——!” 赵鸿达看到隘口浓烟滚滚,鬼哭狼嚎,知道时机已到!他猛地跃起,挥舞着大刀片子,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杀——!”
憋足了劲的二团将士,如同猛虎下山,从右翼密林中狂涌而出!
防毒面具下的眼神锐利如刀,直扑混乱的隘口!
“掷弹筒!延伸射击!压制溶洞口!别让鬼子再放毒!” 王铁头在山腰指挥若定,掷弹筒火力转向试图封闭洞口的鬼子和毒气释放点。
“一团!给老子真冲了!接应二团!” 张大山也怒吼着跳出掩体,带着一团发起了真正的冲锋!
两面夹击!虎贲将士冲进弥漫的毒烟(防毒面具有效),刺刀见红,冲锋枪怒吼!被掷弹筒炸懵、被毒气短暂阻滞的鬼子,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如同被割倒的稻草般倒下!
赵鸿达更是凶猛,大刀翻飞,连劈三名试图顽抗的鬼子军曹,浑身浴血,如同煞神!
他第一个冲上了隘口的主碉堡,将一面残破却无比鲜艳的虎贲战旗,狠狠插在了最高处!
“虎贲!万胜——!!!” 怒吼声响彻云霄,宣告着青云隘的陷落!
隘口硝烟未散,赵鸿达抹了把脸上的血污,毫不停歇,对着刚冲上来的二团将士吼道:
“弟兄们!换衣服!快!”
早已准备好的伪军军服被迅速套上(缴获自鹰回涧)。
“目标——柳河镇!给老子装得像点!哭爹喊娘会不会?” 赵鸿达吼道。
“会——!” 战士们哄笑着,故意撕破衣服,抹上泥灰血迹,装出一副溃败逃窜的狼狈相。
一支“溃败的伪军”队伍,乱哄哄地沿着山路,朝着隘口后方十几里外的伪军重要粮秣囤积点——柳河镇,“仓皇”逃去…
功勋结算与热血余波:
「叮!青云隘-柳河镇作战结算完成!」
「战术达成:夺取天险青云隘,摧毁溶洞工事及毒气弹!+30,000点!」
「基础歼敌:击毙鬼子约800人(含大量技术兵种及军官)!缴获九二步兵炮4门、掷弹筒50具、弹药无算!+25,000点(含缴获加成)!」(注:此战非围歼,歼敌数合理,缴获为主)
「奇袭达成:伪装破袭柳河镇,缴获粮食十万斤、药品二十箱!+15,000点!」
「总计获得:70,000点!」
「当前累计:119,800 + 70,000 = 189,800点!」(余额充裕,为后续大战留力)
营地沸腾!青云隘的险关被踏平,柳河镇的粮仓被端掉!堆积如山的粮食和药品,让王建德笑得合不拢嘴。
战士们围着缴获的新炮和新掷弹筒,兴奋不已。
陈书恒等新兵被老兵们抛向空中,庆祝他们掷弹筒的“开门红”!
周大虎看着欢呼的将士、堆积的物资,目光却投向更远的东南方。
他知道,山野俊明的报复,必然更加疯狂。
郑明轩阴暗的眼神,也仿佛在角落里窥视着这一切。
“抓紧休整,救治伤员,分发粮食!” 周大虎命令,“把多余的粮食,分发给沿途饥饿的乡亲!告诉他们——”
“虎贲来了!这赣南的天,要亮了!”
神州激荡(舆论高潮)
《泰晤士报》战地头条: “‘掷弹筒雨’撕裂东方马奇诺!中国虎贲攻克赣南天险!” 配发模糊的山腰掷弹筒阵地照片,“新兵精准首杀”细节引发西方军事家热议。
山城中央广播电台:不得不播报“赣南国军光复要隘”,但强调“此役仰赖第九战区运筹帷幄,将士浴血”,对“虎贲”二字讳莫如深。
上海沦陷区地下报:“虎贲破关!柳河夺粮!敌后战场曙光现!” 在市民中秘密传阅,希望重燃。
全国学生联合会通电: “学习虎贲新兵陈书恒!投笔从戎,精准杀敌!” 掀起“练好本领再参军”热潮,各地兴起“掷弹筒模拟训练班”(用竹筒、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