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父走过来,原本并不显老的脸,此时却颤抖着,竟想起了姜玉翔小时候也是在他和原配的膝下承欢时粉团子的模样。
姜玉翔,“爹!”
直接扑进了姜父的怀里......
姜父一时也是动容,分明是干啥啥不行的儿子快成婚之前,都开始懂事了,府城和县里的奶茶铺子做得有声有色的,他也是略有耳闻,原本便以为是孩子长大懂事了,还对续弦夫人给大儿子安排的婚事很满意呢。
可如今,姜父看着一脸憔悴的姜玉翔,摸了摸他的后背,安抚道,“一切都会好的,有爹在呢。”
“爹呀,”姜玉翔眼里像是含着泪,有些委屈地问道:“是孩儿没用,未能让高家小姐一心嫁进咱家。”
“母亲会不会很失望?”
他说的母亲是姜父的续弦,小董夫人。
原本董夫人一直说的就是让姐姐家的女儿嫁进来,亲上加亲的。
姜父听到儿子如此懂事,一想到高惠敏当众下了姜家的脸面,便脸色发黑,他们姜家在翟州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哪能让他高家如此放肆。
他绷紧下颌线,愤怒地道:“你不必再理会高家,日后为父自会为你做主,就是他高家小姐跪下来求我,也不配再进姜家。”
高惠敏已经被二皇子的人跟软禁在了院子里,虽然目前还暂时留在了宁安县的高府,那是二皇子还没想好如何处置他们,想来整个高家都不可能留在这里了。
不然二皇子的脸面往哪里搁?
那就是个没有礼义廉耻的破鞋。
小董夫人是她的亲姨母,高惠敏在自己后院养着那么些小书生,家人岂能不知?
她就是故意的。
街上的闲言碎语,姜父自然也是听到了,人家怎么说的,这高惠敏在府城是嫁不出去的,孩子都不知道怀没怀上呢!
这是想让他儿子当便宜爹啊!
姜家虽没有姜玉翔外祖家那么富裕,可是姜玉翔的外祖自女儿去世之后,就单独分了家产给姜玉翔,不说富可敌国也差不多了,这是来贪他儿子家产来了。
姜父自然不会偏袒小董夫人,事实上,当初娶这翟州根深蒂固勋贵之家的小姐,只是为了堵当年姜老夫人的嘴。
姜玉翔生母早早就去世了,原本两人情谊深厚,他是不想再娶的,可是姜老夫人整日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威胁他,他便娶了自幼相识的董雨薇,想着董雨薇看在青梅竹马的情谊上能对姜玉翔好一些。
一开始董雨薇对姜玉翔自然是好的,可是后来董雨薇有了自己的儿子姜玉斐之后,对姜玉翔自然差了一些,可那时姜玉翔已经很大了,不爱读书,仗着外祖给的商铺,过的跟个纨绔子弟一样。
姜父看着生气,也并未没斥责董雨薇,可在儿子婚姻大事上,姜父还是慎重的,可谁能料到,这董雨薇的心思居然这么恶毒。
姜玉翔自然早就看透了董雨薇的为人,有些不确定地说道:“也许表妹是年纪小,一时贪玩,母亲或许就原谅她了......”
他叹了口气,“若是母亲原谅了表妹,即便二皇子要处罚高家,母亲护着她,将她接来姜家来求我,我是该原谅还是该......”
这便是要看姜父的意思了,到底姜父和董雨薇也是十几年的夫妻,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他生母去世了快二十年,情意哪能跟枕边之人相比。
姜父怒道:“笑话,她说原谅就原谅?姜家还轮不到她来做主!”
姜玉翔:呵呵,你可要记住你说的话!
他看着姜父,幽幽地道:“我自然是听父亲的,可夫人到底是一家主母,这也算是后宅家事。”
姜父安抚的拍了拍姜玉翔的肩膀,“她还没权利管先夫人的长子,你切记就好。”
这回姜玉翔崇拜似的看了一眼姜父,点了点头,“孩儿自会记得。”
姜父很是欣慰,他也担心因为此事与长子生了嫌隙,说带的还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儿子,在婚姻大事上差点吃了大亏,往后还是得他自己找看着。
他还得去跟卫子潇谈一谈,那是替卫家老爷子来参加姜玉翔婚宴来的,当年卫家本就不同意卫岚馨嫁给他,后来卫岚馨去世之后,卫家本是要接了姜玉翔归京的,他是如何保证要照顾好姜玉翔的?
这回就有多没脸!
——
回到家之后的洛云京开始为宗辞准备书袋,离开县城的时候,她听见卫子潇说了句,这回翟州的书院高家怕是再也进不去了。
那么,天香书院换回邱院长便是早晚之事,那么,宗辞马上就应该会收到天香书院的录取文书。
农假结束,宗辞念书需要一个新的书袋,虽然古代书生有背着竹筐上学的,可洛云京觉得书袋更方便。
她从大平层找到一个帆布的挎包,她用着略微显得有些大,但是宗辞挎上感觉刚刚好,洛云京跟澎秦学了十字绣,此时一边给帆布包上绣字,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二皇子被绑你知道?”
洛云京回忆了一下,就觉得当时宗辞的反应有些古怪,按理说他一个农村小子,见到高惠敏绑了二皇子,应该很惊讶才对。
她当时都没反应过来二皇子怎会来了翟州,可是宗辞当时在干什么?
他在茶楼里喝茶,冷静地旁观着高家的闹剧。
宗辞摇头:“怎么可能,我哪有那般本事。”
洛云京撇了撇嘴,他也不知道宗辞到底为何会给她一种很神秘地感觉,照道理来讲,他跟冯江的恩怨也不至于让董家和高家一齐打击他啊?
可这里面到底还有什么事,洛云京如今是一无所知的,难道真的就像表面上看到的,洛丹挑拨所致......
没过两天,果然有人来传了信,让宗辞去镇上的天香书院取文书,洛云京和宗辞吃了早饭,让伊老四给赶马车,三人动身来到宁安镇,首先看到了邢磊。
邢磊老远就高兴跟宗辞打招呼,“宗辞,我们终于可以又做同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