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融冰绝粮:冰封的绝境
m27星球火球区的最北端,一片横跨300公里的极地冰原,曾是被冰雪守护的纯净净土。千万年来,这里被厚达百米的永久冰盖覆盖,冰盖如同一整块巨大的水晶,平整光滑,反射着恒星的冷光;平均气温低至-30c,凛冽的寒风卷着细密的雪粒,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银白色的痕迹,如同大自然的刻痕。
叶云天站在雪地越野车的车顶,望着眼前这片荒芜的冰原,心中满是沉重。他想起联盟生态档案中的记载:千万年前,从冰原星迁徙而来的霜毛兽,在此安家落户。它们体型如熊,体长约2.5米,肩高1.3米,通体覆盖着厚实的白色长毛,毛发长达15厘米,如同蓬松的雪团;长毛下藏着细密的绒毛,能锁住空气,形成天然的保温层,抵御极寒;脚掌宽大,直径约30厘米,底部带着厚实的防滑肉垫,肉垫上布满细小的凸起,便于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它们没有锋利的牙齿,却长着适合啃食藻类的扁平臼齿,臼齿表面有细密的纹路,能高效研磨冰藻。
冰藻是霜毛兽唯一的食物来源,这种适应极寒环境的藻类,通体呈淡绿色,附着在冰层下方,依赖冰原深处的低温微生物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铁、钙、磷等),获取生长所需的养分。霜毛兽会用坚硬的爪子(爪尖角质层厚度达5毫米)刨开表层10-15厘米厚的冰层,啃食冰藻——这种富含蛋白质(含量达35%)和脂肪(含量达20%)的食物,能让它们在极寒环境中维持体力,储存能量过冬。
全盛时期,冰原上有近千只霜毛兽,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冰面上活动,刨冰时发出“咚咚”的沉闷声响,觅食后相互梳理毛发,幼兽在冰面上追逐嬉戏,白色的身影与冰雪融为一体,成为极地冰原最具代表性的生命景观。叶云天曾在联盟的极地生态馆里见过标本:霜毛兽的毛发洁白光亮,体态健壮,爪子锋利而厚实,眼中透着灵动的光芒,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冰原上奔跑的活力。
可此刻,当叶云天团队的雪地越野车碾过斑驳的冰面,驶入这片冰原时,眼前的景象却只剩下触目惊心的荒芜。
永久冰盖已经大面积融化,露出了底下灰褐色的岩石和泥泞的冻土,冻土中混合着融化的冰水和工业排放的微量污染物,形成了一片片浑浊的水洼,水洼表面漂浮着细小的油膜,反射着刺眼的光。原本连绵平整的冰面变得坑坑洼洼,布满了融化后形成的裂缝,部分裂缝宽达1米,深不见底,边缘的冰层尖锐锋利,如同刀刃。
寒风依旧凛冽,但卷起的不再是纯净的雪粒,而是混杂着尘土和冻土颗粒的雪尘,打在脸上生疼。越野车的防滑轮胎碾过冰面和冻土的交界处,发出“咯吱咯吱”的刺耳声响,车身剧烈颠簸,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航行。
行驶了一个小时,才在一处残存的冰坡下,发现了第一只霜毛兽。
它蜷缩在冰坡的阴影里,身体瘦得只剩一副骨架,原本厚实的白色长毛变得干枯杂乱,纠结成一团,部分毛发脱落,露出底下苍白的皮肤,皮肤因长期暴露在寒风中,出现了细密的裂口,渗出的血迹已经凝固成暗红色的硬块。肋骨在皮下清晰可见,如同凸起的礁石,随着微弱的呼吸起伏;腹部凹陷,几乎贴到了脊椎,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进食。
听到越野车的声音,它缓缓抬起头,眼神浑浊而疲惫,布满了血丝,没有丝毫警惕或攻击性,只有深深的无力感。它尝试着站起来,前肢微微用力,却踉跄了一下,身体晃了晃,又重重地跌回冰面,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嘴角溢出少量白色的泡沫——那是长期饥饿导致的代谢紊乱。
“太惨了……”小陈握着方向盘的手微微收紧,指节泛白,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心疼,“它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它的爪子,都磨破了。”
叶云天顺着小陈指的方向看去,霜毛兽的前爪爪尖已经磨损,角质层破裂,露出了粉红色的肉垫,上面沾着泥土和冰碴,显然是之前为了寻找食物,在岩石和冻土上反复刨挖导致的。
林溪立刻拿出“寒境-4型”便携式检测设备,跳下越野车,小心翼翼地靠近霜毛兽——保持着十米的距离,避免惊扰到它。她用采样器采集了冰面下的土壤样本、少量融化的冰水,还捡起了一块霜毛兽的粪便样本(干燥坚硬,几乎没有有机物残留)。
检测结果在设备屏幕上快速弹出,数据刺眼:“冰原平均气温:-15c(十年前为-30c,升高15c);冰盖厚度:20米(十年前为105米,缩减81%),融化速率:0.5米\/月;土壤温度:-12c(低温微生物存活阈值为-20c以下);低温微生物数量:0 cFU\/g(检测下限以下);冰水样本:冰藻基因片段含量0.01ng\/mL(无活性),含微量工业污染物(氟化物、重金属);粪便样本:有机物含量1.2%(正常为25%),仅检测到少量苔藓纤维,无冰藻残留。”
“原因很明确了。”林溪将检测报告递给叶云天,语气沉重得如同冰原的岩石,“温室效应导致冰原温度升高,冰盖加速融化,低温微生物无法存活——这种微生物属于嗜冷菌,只能在-20c以下的厌氧环境中生存,温度一旦超过-15c,细胞内的酶就会失活,快速死亡。微生物没了,无法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冰藻失去了养分来源,自然就灭绝了。霜毛兽没有了食物,只能啃食少量干枯苔藓,根本无法满足能量需求,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工业污染物也加剧了它们的困境。”小陈补充道,“火球区的工厂排放的废气,通过大气环流飘到这里,溶解在融化的冰水中,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就算有少量冰藻存活,也会被污染物毒害。”
团队在冰原上巡查了整整两天,乘坐雪地越野车,沿着预设的航线,覆盖了整个冰原的核心区域。他们携带的“寒影-5型”红外探测器,能穿透冰层和岩石,捕捉霜毛兽的热成像信号;地面排查时,队员们穿着防滑冰鞋,小心翼翼地走过裂缝遍布的冰面,不放过任何一处隐蔽的冰坡和岩石缝隙。
最终的统计结果让所有人沉默:整个极地冰原,仅存23只霜毛兽。它们分散在冰原的各个角落,大多蜷缩在残存的冰坡或岩石缝隙中,状态与第一只见到的霜毛兽大同小异——瘦骨嶙峋、毛发干枯、眼神疲惫,部分个体还出现了皮肤溃烂、关节肿胀的症状,显然是长期营养不良和环境污染导致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23只霜毛兽中,17只为老年个体(年龄超过12岁,接近霜毛兽15岁的寿命上限),6只为成年个体,没有一只幼兽,甚至没有一只处于青壮年的个体。它们彼此间的距离超过10公里,没有任何群体活动的迹象,整个种群都笼罩在灭绝的阴影下。
“我们找到一只受伤的母兽。”第二天下午,负责南部区域排查的队员发来通讯,声音急切,“它的后腿被冰裂缝划伤了,血流不止,已经无法移动。”
叶云天立刻带领林溪和医疗队员赶过去。在一处宽约80厘米的冰裂缝旁,他们找到了这只母兽。它的后腿有一道长约15厘米的伤口,伤口边缘被冰碴划得参差不齐,暗红色的血液已经凝固,与冰雪混合在一起,形成了肮脏的硬块。它蜷缩在裂缝旁,身体不停颤抖,看到有人靠近,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却无力反抗。
“必须立刻救治。”林溪拿出便携式医疗箱,里面装有联盟特制的低温止血剂和抗菌药膏,“它的伤口已经感染,如果不处理,会引发败血症,活不过三天。”
医疗队员小心翼翼地靠近,用温和的声音安抚着母兽,同时快速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清除血渍和污物,然后涂抹上止血剂和抗菌药膏,最后用生物可降解的绷带将伤口包扎好。林溪还为它注射了一支高能营养液,营养液能快速补充能量,帮助它恢复体力。
看着母兽的呼吸逐渐平稳,林溪叹了口气:“就算伤口愈合,它也很难存活,没有食物,一切都是徒劳。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冰原星,找到低温微生物和冰藻的培育方法。”
“再晚一点,它们可能就撑不住了。”叶云天看着远处一只艰难啃食着干枯苔藓的霜毛兽,苔藓在它的齿间毫无光泽,根本无法下咽,语气坚定,“立刻启动基因匹配,定位冰原星。”
林溪立刻投入工作。她从那只母兽的粪便样本中,提取到了少量残留的冰藻基因片段——尽管冰藻已经在m27灭绝,但霜毛兽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降解速度较慢,粪便中还残留着千万年来未完全降解的基因痕迹。这种基因片段带着明显的耐寒特征,碱基序列中包含着一段“抗冻蛋白编码”,能让冰藻在-30c的环境中保持细胞活性。
将这段基因输入星际联盟数据库后,匹配工作很快有了结果。仅仅一天后,匹配成功的提示音就在移动实验室里响起:
“星球名称:冰原星;坐标:银河系边缘地带,赤经03h42m,赤纬+78°15′,距离m27约2.5万光年;生态类型:地表覆盖千米厚永久冰盖,冰层下遍布低温微生物(寒息菌)和冰藻(凝霜藻),平均气温-50c,大气纯净度99.9%;核心特征:星球地核散热缓慢,冰层下形成稳定的低温厌氧环境,岩石富含铁、钙、磷等矿物质,为寒息菌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匹配基因相似度:98.2%,‘抗冻蛋白编码’完全一致。”
数据库资料显示,冰原星是一颗被永久冰雪覆盖的星球,其冰层下10-50米处,存在着庞大的寒息菌菌群,这种微生物能在-50c的环境中存活,通过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产生冰藻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凝霜藻则附着在冰层内壁,形成厚厚的藻层,是雪灵兽(霜毛兽的近亲)的主要食物来源。霜毛兽的祖先正是依赖这种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冰原星繁衍生息了数亿年,直到一千万年前,冰原星遭遇彗星撞击,部分冰盖破裂,寒息菌和凝霜藻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它们才乘坐星际漂流舱,迁徙到了m27的极地冰原。
“准备出发。”叶云天没有丝毫犹豫,对团队下达指令,“小陈,检修‘云月号’飞船,重点检查超低温防护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冰原星的环境极为恶劣,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林溪,带上超低温防护装备、微生物培养设备、土壤样本采集工具、破冰设备;医疗队员,准备足够的低温环境应急药品和霜毛兽的营养液;其他队员,整理好所有数据和样本,我们三天后出发。”
第二节:冰原秘境:寒息之源
三天后,m27星球的太空港口,“云月号”飞船缓缓升空,朝着银河系边缘的冰原星飞去。这次的航程长达2.5万光年,需要穿越一片星际冰尘带,飞船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防护盾,同时开启了超低温保温系统,确保舱内温度稳定在25c。
十二天后,“云月号”抵达冰原星的轨道。透过舷窗望去,这颗星球呈现出纯粹的银白色,整个地表被永久冰盖覆盖,没有任何陆地或海洋的痕迹,冰盖平整得如同镜面,反射着恒星的光芒,刺眼得让人无法直视。大气层极其稀薄,几乎不含杂质,呈现出淡淡的蓝色。
“云月号”在一片广阔的冰原上降落,着陆舱打开的瞬间,一股极致的寒冷就扑面而来,即便飞船的舱门有保温屏障,也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队员们穿上“寒甲-8型”超低温防护服,这种防护服采用了多层纳米保温材料和液态氦冷却系统,能抵御-100c的极端低温,内置的生命维持系统能提供8小时的氧气和热量供应,头盔上的防雾面罩能清晰观察外界环境。
刚走出飞船,地表温度检测仪显示,此刻的气温为-55c,呼出的气体瞬间凝结成白色的冰雾,落在防护服上,形成细小的冰粒。寒风卷着细密的雪粒,在冰面上呼啸而过,风速达到了每秒20米,打在防护服上,发出“呼呼”的声响,却无法穿透保温层。
眼前的冰原星,是一片纯粹的白色世界。永久冰盖厚达1200米,平整得没有一丝起伏,冰面下隐约能看到淡绿色的光斑,那是成片的凝霜藻。没有任何植被,没有任何裸露的岩石,只有无边无际的冰雪,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冰晶气息,清新得让人精神一振。
“这里的低温微生物和冰藻,都在冰层下方。”林溪举着“寒探-6型”地质探测仪,仪器的屏幕上显示着冰层下的三维结构,“探测仪显示,冰层下10米处,有大量的微生物活动信号,能量强度很高,还有成片的高密度区域,应该是凝霜藻的分布区。”
团队乘坐特制的“破冰-3型”破冰车,这种车辆采用了低温 resistant 合金材质,配备了大功率钻头和破冰铲,能在千米厚的冰层上钻孔、行驶。破冰车在冰面上行驶了约五公里,选择了一处微生物信号最强的区域,停下后,启动了顶部的钻头。
钻头旋转着钻入冰层,发出“嗡嗡”的声响,冰屑被高速旋转的钻头带出,落在冰面上,形成了一堆白色的冰堆。经过两个小时的钻孔,一个直径两米的冰洞终于打通,冰层下的低温气体喷涌而出,在洞口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冰洞下方,冰层呈现出半透明的淡蓝色,能清晰地看到附着在冰层内壁的淡绿色凝霜藻——它们密集地生长着,如同一片水下草原,藻层厚度约5厘米,表面光滑,泛着湿润的光泽,光合作用产生的微小气泡附着在藻体表面,如同珍珠般晶莹。
破冰车的机械臂伸入冰洞,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少量凝霜藻样本和冰层下的土壤样本(岩石碎末和微生物菌群的混合物)。样本被放入保温采样盒中,迅速带回飞船的移动实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让所有人振奋:“凝霜藻:蛋白质含量38%,脂肪含量22%,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成分优于m27本土冰藻;寒息菌:活性指数12.7(m27巅峰时期为1.3),数量达到3.2x10? cFU\/g,能在-20c至-50c的环境中存活,分解岩石矿物质的效率是m27低温微生物的5倍;土壤样本:富含铁、钙、磷等矿物质,无任何污染物。”
“这就是霜毛兽最理想的食物来源!”林溪兴奋地说道,“寒息菌的活性极强,凝霜藻的营养更丰富,只要能在m27重建它们的生长环境,霜毛兽就能重新获得充足的食物。”
就在这时,几道白色的身影从远处的冰平线后出现,缓缓向飞船靠近。它们的外形与霜毛兽极为相似,但体型更为健壮,体长约3米,肩高1.5米,毛发更加厚实光亮,呈雪白色,在阳光下几乎与冰雪融为一体,毛发上没有丝毫杂质;眼睛是淡蓝色的,如同冰原上的湖泊,透着温和而警惕的光芒;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踩在冰面上,没有丝毫踉跄,显然处于健康的状态。
“这些是霜毛兽的近亲,雪灵兽。”一个浑厚的声音通过飞船的翻译系统传来,声音似乎是通过冰层的震动传递过来的,带着独特的共鸣感。
叶云天等人循声望去,只见雪灵兽群的前方,站着一个与人类相似的生物。它身材高大,身高约2.2米,通体覆盖着厚实的白色长毛,毛发长而柔软,如同雪灵兽的毛发,能抵御极寒;皮肤呈淡粉色,裸露在外的手部和面部有细密的血管,血管中流淌着淡蓝色的血液——这是适应低温环境的特征,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抗冻蛋白;眼睛是深邃的蓝色,瞳孔呈圆形,透着睿智的光芒;身上没有任何衣物,显然已经完全适应了极寒环境,毛发就是最好的防护。
“我是冰原族的族长,冰魄。”这个生物开口,声音通过冰层的震动传递,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我们通过雪灵兽的感知,知道了你们的到来——雪灵兽能感受到同类的基因气息,也能感受到你们身上的善意。我们也知道了你们星球上霜毛兽的困境,温室效应、冰盖融化、食物匮乏。”
叶云天上前一步,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微微颔首:“我们是m27‘绿色时空联盟’的生态保护团队,我们的霜毛兽因冰原温度升高,失去了食物来源,正面临灭绝的危机,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
他拿出全息投影设备,将m27极地冰原的温室效应、冰盖融化、低温微生物和冰藻消失、霜毛兽的濒危情况一一展示给冰原族。投影中,瘦骨嶙峋的霜毛兽、融化的冰盖、浑浊的水洼,与冰原星的纯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冰原族的成员们眼中闪过一丝惋惜。
冰魄的蓝色眼睛微微眯起,他抬手示意身后的两名冰原族成员,他们捧着两个透明的水晶容器走了过来。水晶容器采用了冰原星特有的“冰晶”制成,能保持内部温度稳定在-30c,防止样本失活。
“这是‘寒息微生物菌种’,是我们冰原星特有的低温微生物,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寒息菌。”冰魄指着第一个容器,里面装着淡灰色的粉末,粉末中能看到微小的光点,那是活跃的寒息菌,“它们能在-20c至-50c的环境中存活,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为凝霜藻提供充足的养分。我们已经对它们进行了驯化,让它们能在-10c的环境中存活,更适应你们星球的冰原现状。”
“这是‘凝霜冰藻种子’,是我们培育的优良品种。”他指着第二个容器,里面装着淡绿色的细小颗粒,如同微小的翡翠,“这种冰藻的耐寒性更强,生长速度是普通凝霜藻的两倍,能在-10c至-30c的环境中生长,而且对轻微的污染物有一定的耐受性,适合在你们星球的冰原环境中种植。”
“要让霜毛兽重新获得食物,你们需要建立‘人工冰窖’。”冰魄说道,“你们的冰原温度已经升高,自然环境无法满足寒息菌和凝霜冰藻的生长需求。人工冰窖需要保持-10c的恒温,模拟冰原星的冰层环境,形成厌氧、低温的小生态,让微生物和冰藻能稳定生长。”
他详细讲解了人工冰窖的建造方法:“首先,选择冰层较厚的区域,向下挖掘50米,形成圆柱形的窖体,直径至少20米,确保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然后,用我们提供的‘锁冰岩’砌成窖壁和窖顶,锁冰岩是冰原星的特有矿物,导热系数仅为0.01w\/(m·K),能阻挡外界热量进入,保持窖内恒温;窖内铺设一层30厘米厚的岩石碎末(富含铁、钙、磷),作为寒息菌的生长基质;接着,撒上寒息微生物菌种,浇上纯净的冰水(去除污染物),保持基质湿度在60%;最后,种植凝霜冰藻种子,同时安装温度控制系统,确保温度稳定在-10c,误差不超过±1c。”
冰魄补充道:“此外,你们还需要减缓冰盖的融化速度,否则人工冰窖也无法长期维持。可以在冰原上种植‘耐寒固冰草’,这种植物能在-20c的环境中生长,根系深入冻土5米,能固定冰盖,减缓融化;同时,它的叶片呈银白色,能反射70%的阳光,降低地表温度,帮助恢复冰原的低温环境。”
为了帮助团队掌握技术,冰原族赠送了大量的寒息微生物菌种(10公斤)、凝霜冰藻种子(5公斤)和锁冰岩样本(1吨),还派了两名生态工程师——冰泽和冰澜,跟随团队返回m27,指导人工冰窖的建造和耐寒固冰草的种植。他们还提供了锁冰岩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以及寒息菌的培养方法,确保团队能在m27长期维持人工冰窖的运转。
“耐寒固冰草的草籽,我们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冰魄让族人拿来一个编织袋,里面装着细小的黑色草籽,“这种草的生长速度很快,一周发芽,一个月就能长成,三个月就能形成成片的草丛,而且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只要有足够的低温和水分,就能自然生长。”
接下来的十五天,团队在冰原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学习了人工冰窖的设计、建造、维护技术,寒息菌和凝霜冰藻的培养方法,以及耐寒固冰草的种植技巧。冰原族的工程师们还特意演示了锁冰岩的砌筑工艺,寒息菌的接种方法,确保团队能在m27顺利实施。
十五天后,“云月号”飞船满载着寒息菌菌种、凝霜冰藻种子、锁冰岩样本、草籽和冰原族工程师,缓缓驶离了冰原星,朝着m27星球的极地冰原返航。飞船上,叶云天看着窗外的白色星球,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相信,有了冰原星的技术支持,霜毛兽一定能重获新生。
第三节:冰原重焕:生命的复苏
“云月号”返回m27的极地冰原后,团队没有丝毫停留,立刻展开了紧急救援工作,分两步同时进行:一是救治现存的23只霜毛兽,二是建造人工冰窖和种植耐寒固冰草。
第一步,救治霜毛兽。林溪带领医疗队员,驾驶雪地越野车,逐一找到分散在冰原各处的霜毛兽。他们为每只霜毛兽进行了全面体检,注射了高能营养液和抗生素,处理了身上的伤口和皮肤溃烂。对于受伤严重、无法移动的3只霜毛兽,他们搭建了临时保温棚——保温棚采用了锁冰岩碎片和保温材料制成,能保持棚内温度在-5c,避免它们受到寒风的侵袭。
医疗队员每天都会定时为霜毛兽投喂营养液和少量切碎的新鲜苔藓(经过清洗,去除污染物),观察它们的状态。在营养液的滋养下,霜毛兽的状态逐渐好转:一周后,它们能勉强站立行走;两周后,开始主动进食苔藓;三周后,毛发变得稍微有光泽,眼神也恢复了一丝灵动。
第二步,建造人工冰窖。冰原族的工程师冰泽和冰澜带领施工团队,选择了一处冰层相对较厚(约30米)、远离工业污染区的区域,开始挖掘窖体。挖掘工作异常艰苦,极地冰原的冰层坚硬如岩石,普通的挖掘设备效率极低,他们动用了从冰原星带来的特制破冰钻,这种钻头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高速旋转,穿透坚硬的冰层。
队员们穿着超低温防护服,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防护服内的冷却系统需要定时更换冷却液,否则就会因低温失效。冰面下的冻土坚硬,挖掘过程中,多次出现冰裂缝坍塌的危险,施工团队只能边挖掘边用锁冰岩碎片加固。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人工冰窖的主体结构终于完工。窖体呈圆柱形,直径20米,深度50米,窖壁和窖顶用锁冰岩砌成,砖块之间用冰原族特制的黏合剂(由寒息菌分泌物和冰晶体混合制成)固定,紧密无缝,能有效阻挡外界热量。窖内安装了先进的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液态氮制冷和保温材料,将温度稳定在-10c,误差不超过±0.5c。
随后,队员们在窖底铺设了30厘米厚的岩石碎末(从冰原深处采集,去除了污染物),撒上寒息微生物菌种,浇上经过净化的冰水,保持基质湿度在60%。冰泽和冰澜用特制的工具,将凝霜冰藻种子均匀地撒在岩石碎末上,然后关闭窖门,让菌种和种子在密闭的低温环境中自然生长。
冰原族的工程师每天都会通过窖壁上的观察窗,监测窖内的环境和冰藻的生长情况。一周后,窖底的岩石碎末上出现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寒息菌开始活跃,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两周后,绿色逐渐变浓,凝霜冰藻开始成片生长;一个月后,人工冰窖内的凝霜冰藻已经长成了厚厚的一层,如同绿色的地毯,覆盖了整个窖底和部分窖壁,散发着清新的藻类气息,寒息菌的活性指数稳定在10.2,完全达到了生长要求。
第一批凝霜冰藻成熟后,团队开始定期投喂霜毛兽。他们将收割的冰藻切成小块,放在保温箱中,运送到霜毛兽聚集的区域。起初,霜毛兽对这种陌生的食物有些警惕,只是远远地观望,不敢靠近。医疗队员将冰藻与它们熟悉的苔藓混合在一起,放在雪地上。
一只胆大的老年霜毛兽率先走上前,嗅了嗅混合食物,试探着啃食了一口冰藻。冰藻的口感柔软,带着淡淡的甜味,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远胜于干枯的苔藓。它立刻大口吞咽起来,其他的霜毛兽见状,也纷纷围了过来,争抢着食用冰藻。
很快,所有霜毛兽都接受了这种食物。团队按照每只霜毛兽每天5公斤的量,定时投喂,冰藻的营养充足,霜毛兽的状态越来越好:体重逐渐回升,干枯的毛发变得光亮厚实,脱落的毛发开始重新生长,皮肤的伤口愈合,关节肿胀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它们不再蜷缩在角落,而是开始在冰原上活动,刨冰、嬉戏,甚至出现了相互追逐、梳理毛发的场景。
与此同时,团队在冰原上开始种植耐寒固冰草。他们将冰原族提供的草籽,播种在冰盖边缘和融化严重的区域,覆盖面积达50平方公里。播种前,他们用特制的工具在冰面和冻土上钻孔,将草籽放入孔中,覆盖一层薄土,浇上少量净化水。
耐寒固冰草的生长速度远超预期,一周后就发芽,嫩绿色的幼苗从冰雪中钻出来,顽强地生长;一个月后就长到了30厘米高,叶片逐渐变成银白色,开始反射阳光;三个月后,已经长成了成片的草丛,绿色的根系深入冻土,牢牢固定住了冰盖,减缓了融化速度;叶片反射阳光,让局部区域的温度下降了3-5c,冰原上的小水洼开始重新冻结,形成了新的薄冰。
时间一天天过去,霜毛兽的状态越来越好。它们的体型变得健壮,毛发洁白光亮,眼神灵动,开始在冰原上自由活动,群体活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它们会聚集在人工冰窖附近,等待投喂,然后一起在草丛中休息、嬉戏。
半年后,叶云天团队再次来到极地冰原,眼前的景象已经焕然一新。人工冰窖内的凝霜冰藻长势喜人,每两周就能收割一次,产量达到了500公斤\/次,完全能满足23只霜毛兽的食物需求;冰原上的耐寒固冰草覆盖面积扩大到了80平方公里,形成了大片的银白色草丛,冰盖的融化速度明显减缓,部分区域的冰层厚度增加了2-3米,重新变得平整。
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在巡查时发现,有两只母霜毛兽的腹部明显隆起——它们怀孕了!这是三年来,极地冰原上第一次出现霜毛兽怀孕的迹象。这两只母兽的状态极佳,毛发光亮,步伐稳健,每天都会摄入更多的冰藻,为孕育幼崽储备能量。其他的霜毛兽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对它们格外照顾,会主动让出靠近冰窖的最佳觅食位置。
“队长,你看它们!”小陈指着远处的冰面,几只霜毛兽正在草丛中嬉戏,其中那两只怀孕的母兽被其他霜毛兽围在中间,一只雄兽用头部轻轻蹭着母兽的身体,动作温柔,“它们的群体意识恢复了,这是繁殖的好迹象。”
林溪拿出检测设备,对冰原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检测:“冰原的平均气温下降到了-18c,虽然还没恢复到十年前的-30c,但已经稳定下来,没有继续升高的趋势;人工冰窖内的寒息菌活性稳定在9.8,凝霜冰藻的营养成分保持稳定;耐寒固冰草的覆盖面积还在扩大,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下降了60%,冰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
两个月后,两只母霜毛兽顺利产下了幼崽,每只母兽产下两只幼崽,总共4只。幼崽的体型小巧,体长约50厘米,毛发呈淡白色,柔软蓬松,眼睛紧闭,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吸食着母乳。它们的出生,让整个霜毛兽族群都变得活跃起来,其他的霜毛兽会主动守护在幼崽身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防止它们受到伤害。
冰原族的生态工程师们通过通讯设备得知消息后,欣慰地说:“你们做得很好,霜毛兽已经重获新生。只要坚持维护人工冰窖,继续扩大耐寒固冰草的种植面积,假以时日,你们的极地冰原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霜毛兽的种群数量也会逐渐增长。”
“我们会的。”叶云天回应道,“感谢你们的帮助,没有你们的菌种、种子和技术,我们不可能拯救霜毛兽。我们已经制定了长期的维护计划,会定期监测冰窖和冰原的环境,确保霜毛兽能长期繁衍生息。”
离开冰原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冰面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霜毛兽们在冰原上悠闲地活动,成年霜毛兽啃食着冰藻,幼崽们在母亲身边蹒跚学步,白色的身影与绿色的草丛、金色的阳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叶云天站在雪地上,望着这片重新焕发希望的冰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镜湖的晶鳞鱼、绿冠森林的树语兽、暗夜草原的光羽蝶、火山带的岩心虫、浅海的共生藻、风鸣峡谷的风鸣鸟,到如今的霜毛兽,他们已经成功拯救了七种古外星生物。
他对团队成员们说:“休整六天后,我们出发去菌菇星。那里的菌伞兽因为土壤污染,无法正常生长繁殖,正面临灭绝的危机,我们要帮它们修复土壤,激活生长繁殖的能力。”
寒风依旧在冰原上呼啸,但这一次,风中不再只有绝望,还带着生命复苏的气息。叶云天知道,保护古外星生物的征程还在继续,但每一次的成功,都让他更加坚信,只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用心守护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权利,就能让m27星球的每一片土地,都重新绽放生机,让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自己的家园里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