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能得胜归来披锦还乡,届时即或是黄泉路下我也能替你说出那段英勇的过往。”
以及壮志豪情宣告决心:“当年跟随洪武爷横扫陈友谅张士诚蒙元土司各路人马,在这场新的征战里决不容自己丢脸退缩,我刘家儿郎绝非贪生怕死之辈!”
“夫君,你该启程了。
家中一切都有我照料,我会妥善安排二蛋的生活,并悉心照顾公婆的起居。
只希望你能够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平安归来。”
这般离别的言语,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今日正值除岁守岁的除夕之夜,然而也是一个送行出征的时刻。
朱英静静坐在屋檐之下,耳边充斥着整座应天城里到处传来的告别之音。
他缓缓端起放在火炉旁已经温热多时的酒盏。
举目仰望那浩瀚星空中的点点繁星,郑重举起酒杯向远方致意。
\"大明,风云将起!”
心中满含感慨与骄傲,正欲一口饮尽怀中佳酿之时。
突然,院门被一脚踹开。
\"嘭!”
朱英手中动作一滞,艰难扭头望去。
\"哈哈小兄弟,可曾听闻?咱们大明年初春便要东征高丽了,真是大快人心啊!”
只见朱元璋边笑着边走进院子,很快来到朱英身边随地而躺。
原本那种适合饮酒伤怀的氛围顿时全消。
朱英没好气地道:
“我说朱老头,下次能不能敲门再进来?这一脚把我刚培养起来的心情都踢没了。”
朱元璋稍皱眉头注视朱英,这才发现其正举着一杯酒准备饮用,显然是若自己未闯入,此刻就已饮下。
旋即放声狂笑:
“哈哈哈,想喝就喝,哪需要等什么心境。”
说罢竟一把夺过酒杯,
“来,让我教你怎么叫痛快喝酒。”
随后扬脖抬杯,一口将酒全部咽下,拍嘴畅声道:
“够爽!英小子还傻坐在那做什么,还不赶紧抱几坛美酒出来,今天高兴得紧,不醉方休!”
朱英略一踌躇,最终懒得跟他这个莽汉计较,起身从酒窖中搬出了十多坛美酒放置于地。
\"嗯,不错。
这有女儿红、桃花酿、陈年花雕……英小子不错嘛藏了好酒,今儿咱爷孙俩不醉无归!”
朱元璋说着掀开酒封,拽着朱英便开怀豪饮起来。
朱英见状也只能无奈奉陪,一边看其兴奋模样,一边同他大口对饮。
\"小子,此次务必把握机会,这场针对高丽的灭国之战若能立功,于尔今后裨益无穷。”
朱元璋边饮酒边道。
朱英以为他说的是借此机会从侯爵晋为公爵之事,连连点头表示明白。
\"老朱头你放心,这爵位若真讲究实际意义,只有替大明建立丰功伟业才能在顶级权贵圈站稳脚步,才能让世人真心尊重我的爵位身份。”
朱元璋听后本欲解释,自己其实是指借此次战事的殊勋,助力朱英日后恢复嫡长皇孙身份,重登储君之位并顺利继承皇位,毕竟马背上的帝王更能让臣民心悦诚服。
但细思之后,若说明白,那就等于提前泄露了他的真实身份。
朱元璋心中清楚,朱英如今的地位恰到好处。
推行摊丁入亩、征收商税、开展皇家海贸,甚至谋划东征高丽与倭国,这些构想在朱元璋看来都源于朱英未被皇室束缚而得以自由思考。
因此,朱元璋暂无计划公开朱英的真实身份。
即便朝中不少文臣武将已有猜测,只要他这位帝王不点破,便无人敢声张。
如此一来,朱英就能继续维持收养孙子的表象,直到赢得满朝忠心、获得天下民心。
待到那时,朱元璋再揭示真相,宣布朱英实为他的嫡长孙,是名正言顺的皇明太孙。
之后大明新帝之位自然顺延。
有人提朱标应当继位?抱歉,朱标是谁?
哦,您说那个连亲生子都不认得的可怜家伙?还是让他跟着老朱一起告退吧!一个无法认清亲子的人如何能当好皇帝?去死罢了!老朱断不这样认为。
现在有了朱英这个优秀圣孙,朱标那边凉快就请过去玩去,最好莫来添堵。
\"知晓就好,咱不多言。”
“来,干一杯,今夜咱们不醉无归!”
朱元璋手握酒坛豪气说道。
\"行就来,我还怕你不成?上次让你侥幸喝赢,我可不服,今天定把你放倒。”
“哈,那就较量下,看是你这个爷爷厉害还是你这孙子了得。”
“啧,怎么总觉得你话里有刺?”
“你想哪去了?胜饮!”
朱英撇嘴,“胜饮!”
随之大喊。
许久,亥时已过。
洪武十六年悄然而至。
朱英最终取胜,看着躺在一旁醉倒的朱元璋,心中感慨,轻啜一口美酒道:“谢谢你爷爷特意陪我守岁。”
鞭炮声响辞旧岁,春风和煦送暖入屠苏。
寒冬渐逝,绿意悄然爬上枝头,小草突破冻土迎春光。
春意已浓。
洪武十六年,二月初六晨,浩浩荡荡的长江奔向东海,两岸熙熙攘攘人潮涌动。
无数百姓携家带口、将士整装齐发,在战船上井然有序。
沿岸处,黎民百姓携食送别。
半晌后,士兵全数登船。
上游百里开外,千余披金甲金吾前卫拱卫,朱元璋背负双手,前方魏国公徐达俯首侍立。
远望岸边万千苍生,朱元璋面色平静唤了一声:
“天德。”
徐达躬身拱手回应。
朱元璋目光落在更远方百姓群中,抬手指向前:
“你以为,我们辜负得了他们的期待吗?”
徐达转眸望去。
朱元璋语意深远又问:
“你看,我们的大明岂能对不起那些送儿送夫上战场的百姓?”
接着追加一句:“你觉得,我朱元璋,会令他们失望否?”
察觉到陛下注视的目光,徐达连忙单膝下跪,高声禀道:
\"陛下尽管安心,臣必定不辜负您的重托,也决不让您辜负了百姓的期望!\"
望着眼前表情坚毅的徐达,朱元璋沉默良久。
君臣两人,一个跪着,一个站着。
徐达目光坚定,朱元璋则面无表情。
许久之后,朱元璋拍了拍徐达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朕信得过你,天德。
你从未让朕失望。
朕就在应天城中、长江之畔等着你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的那天。
到那时,朕让皇长孙为你牵马可好?\"
一听此话,徐达顿时满脸惊喜。
能被陛下称为大孙子的人只有一个,那便是天策侯朱英。
这位朱英不仅是朝廷首富、皇家专属商户,更重要的是,他是太祖洪武皇帝的嫡亲长孙。
以现在朱元璋对他的疼爱程度来看,未来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日后朱英便是大明储君。
徐达回忆,过去自己北征胜利归来时,朱元璋曾让老四朱棣为他牵马。
但这并不算什么殊荣,毕竟朱棣是自己的女婿,女婿为岳父牵马再正常不过。
但若是此次东征高丽班师回朝,能让朱英亲自为他牵马,那就完全不同了。
这意味着当今圣上认可了他为大明立下的赫赫战功,也预示着未来的皇帝朱英对他同样予以承认。
想到将得到两代帝王的认可,徐达这位战功卓着的魏国公也不禁心潮澎湃。
他郑重地举起右拳,狠狠地敲在胸前的护心镜上:\"此战,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出征吧。
\"
\"臣告退!\"徐达双膝跪地叩首后起身,迈步踏上船板。
挥手令下:
\"起锚!\"
号令迅速传递到每艘战船,江面上喊声震天。
随着船帆升起,舰队缓缓离开江岸,在春风吹拂下顺着长江向下游进发。
虽然表面看来行进缓慢,但实际上很快舰队便消失在天际线尽头。
然而岸边送行的百姓们仍久久不肯离去,哭声回荡江畔。
他们知道,那些战船上载着他们的儿子、丈夫和亲人。
虽然愿意支持家人保家卫国,可想到可能永别,又怎能不悲从中来?
不仅如此,诸多家庭之中,很可能是父子或夫妻一同前往战场。
留下的则是独力支撑家计的妻子,她需照料年迈的父母以及年幼的子女。
倘若他们在战场上稍有意外,结局实在令人不忍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