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咏西晋齐王司马冏》
齐藩举义挽狂澜,剑指金墉赤甲寒。
岂料章台歌舞彻,西明亭畔夕阳残。
在历史上,若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人物,西晋齐王司马冏绝对榜上有名。这位晋文帝司马昭的孙子、齐献王司马攸的儿子,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潢贵胄,却在“八王之乱”的权斗漩涡中,硬生生从“救国英雄”沦为了“全民公敌”。他的人生剧本,堪称一部荒诞与悲情交织的黑色喜剧。
一、开局即巅峰:齐王世子的“复仇者联盟”
司马冏的起点,是许多权谋剧男主都羡慕的配置。他的父亲司马攸曾是晋武帝司马炎皇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甚至一度因贤名太盛而被司马炎忌惮至死。司马冏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也继承了这份“被忌惮”的家族基因。不过,年轻时的他倒是颇有乃父遗风,史载他“好赈穷施善”,活脱脱一个西晋版“慈善贵公子”。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301年。当时,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把晋惠帝司马衷关进了金墉城(相当于西晋版的“冷宫”)。司马冏一看,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他火速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组成了“三王讨逆联盟”,高举“勤王”大旗杀向洛阳。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司马伦派出的五路大军差点把他们包了饺子,关键时刻还是司马颖的部将赵骧、石超上演“神兵天降”,才让司马冏免于被团灭。
最终,“三王”成功迎回晋惠帝,司马冏也顺势坐上了大司马的宝座,加九锡、掌朝政,一时间风头无两。洛阳百姓甚至编了顺口溜:“翻身不忘囧司马,感谢大司马!” 这时的他,俨然是西晋版的“救世主”。
二、权力的诱惑:从“996社畜”到“躺平暴君”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司马冏或许能名垂青史。可惜,权力的滋味就像火锅——吃多了容易上火。掌权后的司马冏迅速开启了“作死模式”。
第一招:大兴土木,打造“帝都豪宅”
刚进洛阳时,司马冏还假模假式地住着老爹的老房子。没过多久,他就嫌房子太小配不上身份,下令扩建府邸。拆迁队所到之处,民宅官舍统统让道,搞得洛阳百姓怨声载道。有大臣劝他:“上古圣君都住茅草屋,您何必急着修别墅?”他嘴上说着“提得好”,手上却让工程队连夜赶工。这操作,像极了现代某些“既要政绩又要面子”的官僚。
第二招:任人唯亲,搞“五公天团”
司马冏深谙“打天下靠兄弟,坐天下靠马仔”的道理。他封了卫毅等五个亲信为公爵,组成了“五公天团”。这五人仗着老板撑腰,横行霸道,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有官员吐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哪是治国?分明是黑帮收保护费!”
第三招:沉迷享乐,上演“夜夜笙歌”
史书记载他“沉湎酒色”,白天在朝堂打瞌睡,晚上在章台开派对。有次大臣孙惠实在看不下去,委婉提醒:“大司马,您现在的处境比当初被司马伦围困时还危险啊!”结果司马冏听完哈哈大笑,转头又召来一队舞姬。这心态,堪比现代某些“躺平青年”——“反正明天可能失业,不如今天先嗨够本!”
三、宫斗翻车记:被“寒门影帝”坑惨了
如果说司马冏的前半段人生是励志剧,后半段就是妥妥的宫斗喜剧。而他最大的对手,竟是个出身寒门的“影帝级”谋士——李含。
李含此人堪称西晋版“于连”。他早年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县令,蛰伏十年后投靠河间王司马颙,靠着“左右横跳”的功夫混成了头号军师。司马冏见他是个人才,大手一挥挖来当翊军校尉,还把禁卫军交给他管。没想到,李含早就暗中给老东家司马颙递了投名状,上演了一出“无间道”。
更绝的是司马冏的“管理艺术”。他明知李含和部将赵骧、皇甫商势同水火,却选择“和稀泥”式调解。结果李含天天担心被暗杀,干脆半夜翻墙逃回长安,反手就给司马颙献上《关中对》,撺掇他起兵讨伐司马冏。而司马冏的反应呢?还在忙着搞阅兵仪式,检验李含练的新军——结果检阅当天,指挥官早跑没影了!这剧情,比《甄嬛传》里的“滴血验亲”还抓马。
四、夕阳残照:三天闹剧终结“权游”
公元302年冬天,长沙王司马乂带着惠帝“御驾亲征”,与司马冏在洛阳城里打起了巷战。这场仗打得极其荒诞:皇帝本人被当成人肉盾牌架在阵前,士兵们一边高喊“保护陛下”,一边往司马冏的府邸扔火把。混战三天后,司马冏被俘,斩首示众,两千多名党羽跟着掉了脑袋。
临刑前,不知他是否想起父亲司马攸的临终告诫:“权力如虎,骑虎难下。”可惜为时已晚。他死后,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西晋王朝彻底陷入混战,“八王之乱”从此升级为全国性大乱斗,最终酿成“五胡乱华”的悲剧。
五、历史评价: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标本
司马冏的悲剧,本质是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他并非庸才:早年赈济灾民显仁心,首倡义兵见胆识,甚至执政初期还宽松言路,允许大臣批评。但权力就像毒品,让他逐渐迷失在“大司马”的幻梦里。他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战略短视:只知揽权不懂分权,连司马颖、司马颙这些盟友都成了对手;
管理无能:放任亲信内斗,连个李含都搞不定;
脱离群众:百姓盼他整顿乱局,他却忙着修别墅开派对。
用现代职场打个比方:司马冏就像空降的cEo,靠并购(讨伐司马伦)一战成名,上任后却大搞“办公室政治”,逼走技术骨干(李含),还挪用公款装修办公室。最后被董事会(宗室诸王)联合踢出局,实在是教科书级的失败案例。
尾声:历史的黑色幽默
如今回看司马冏,倒像是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喜剧人”。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反转:
父亲因贤名被害,他却因野心丧命;
靠“勤王”上位,最终被“勤王”干掉;
最讽刺的是,他死后被暴尸三日,而当年他迎回洛阳的晋惠帝,正坐在城楼上吃着肉饼围观。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那些自以为能操控权术的人,最终都成了权术的提线木偶。司马冏的故事,给所有“权力游戏”玩家敲响了警钟——在历史的牌桌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恒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