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的总部情报!”赵刚扬了扬手中的电报纸,“好消息是,总部已经抓住战机,命令129师和120师主力全线出击了!”
“鬼子第一军主力正在全线收缩,向泰源方向溃退!”
“咱们的老部队,129师和120师,正趁势发动全面反攻,追着鬼子的屁股打,正在大片收复失地!”
听到这里,李云龙脸上露出理所当然的笑容:“哈!这帮兔崽子,总算逮着机会了!动作够快的!”
但他立刻注意到赵刚脸上未散的忧色,不由问道:“老赵,这他娘的是天大的好事啊!你咋还愁眉苦脸的?”
赵刚叹了口气,将电报递给他们,指了指后面的内容。
“好事是好事,但……电报上说,第二战区的阎老西,也接到了山城方面的命令,让他的晋绥军主力,迅速出击,‘收复省内各战略要地’!”
“而且,山城那边特别强调,要他们‘务必抢在共军之前’,要和咱们……抢时间!”
李云龙一愣,随即眉头皱了起来,但还是有些不解:“抢时间?他娘的,都是打鬼子收复失地,谁抢到不是一样?只要把地从鬼子手里夺回来就行!这有啥好愁的?”
赵刚苦笑了一下,耐心解释道:“老李,这不一样。这不仅仅是收复失地的问题,更是地盘和控制权的问题。”
“阎老西这是想趁着鬼子败退,咱们又在前头猛打,他好跟在后面摘桃子,把这些地方重新纳入他的控制范围。”
“这叫抢夺胜利果实!以后咱们在这晋省的活动,恐怕就没那么舒坦了,处处都要受他们掣肘。”
孔捷听完,脸色也沉了下来,他点了点头:“老赵说得对。阎老西这算盘打得精啊。咱们在前头流血牺牲,他在后头坐收渔利,还要限制咱们发展。这确实是个麻烦事。”
丁伟则摸着下巴,眼神锐利地闪烁着,沉吟道:“山城那边的反应倒是快得很……这是怕我们八路军在晋省的声势太大,一家独大了。”
“他们这是既要利用我们打鬼子,又要限制我们壮大。看来,打跑了鬼子,这晋省的地界上,也未必能太平。”
李云龙听着几人的分析,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他大手一挥,打断了他们。
“哎呀!我说你们这些秀才,就是心思多!”
“管他娘的什么抢地盘、摘桃子!”
“阎老西愿意打鬼子,那是好事!总比他缩在后头强!”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小鬼子彻底赶出晋省!把失去的地盘一块块夺回来!”
“只要地盘还在咱们龙国人手里,总比在小鬼子手里强吧?”
“至于以后谁说了算,那是打完鬼子之后的事!”
“现在想那么多干逑!”
他瞪着眼睛,斩钉截铁地说道:“咱们就干咱们的!枪杆子硬,腰杆子才能挺直!先把眼前的仗打好,把阳泉、路阳、福安全给老子拿下来!”
“其他的,以后再说!”
.......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
转眼之间,一个月就在晋省大地的枪林弹雨、炮火轰鸣中悄然滑过。
这一个月,是晋省自抗战以来,最为激荡、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月。
烽火连天,战报频传。
八路军与晋绥军,如同两把利刃,从不同的方向,狠狠地刺向了倭寇盘踞的区域。
鬼子第一军在经历了河源县惨败以及后续一系列打击后,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开始了雪崩式的溃败。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座座县城被光复,一条条交通线被夺回。
最终,除了晋省首府泰源这座孤城及其周边少数据点,整个晋省,近乎全面光复!
筱冢义男率领着残余的第一军主力,龟缩回了泰源城内,甚至连其在晋省唯一的航空兵基地,也被迫迁移到了泰源机场,依靠城防工事苟延残喘。
然而,胜利的果实,分配得并不均衡。
八路军虽然作战勇猛,打垮了鬼子的主力,但毕竟底子薄弱,兵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接管广袤的区域。
趁此机会,得到山城方面大力支持和命令的晋绥军,凭借着更为雄厚的兵力和地缘优势,迅速填补了鬼子败退后留下的真空。
最终统计下来,光复的晋省地盘中,竟有七成以上落入了晋绥军的手中。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这是自抗战爆发以来,龙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略性胜利!
收复几乎一整个省份!
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辉煌战绩!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报纸,无论是山城控制的中央日报,还是各地的地方报刊,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篇幅,报道着晋省大捷!
《中央日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大字标题写着:“国军晋绥健儿奋勇杀敌,阎长官指挥若定,光复晋省大部,楚云飞将军再立奇功!”
报道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晋绥军各部如何“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如何在阎长官的“英明领导”下,将倭寇逐出晋省。
而其中,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照片也刊登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楚云飞!
报道盛赞楚云飞将军“智勇双全,指挥得当”,率领其部“屡克强敌,收复榆次、昔阳等重镇”,是此次大捷的中流砥柱。
这已经是楚云飞的名字第二次如此大规模地出现在全国报端了。
上一次,是在平安县战斗之后,明明是李云龙打下来的县城,最终山城方面的宣传却将主要功劳按在了“在外围有力策应”的楚云飞头上,并因此将其晋升为少将旅长。
而这一次,随着晋省大捷的消息传开,山城方面再次毫不吝啬地将桂冠戴在了楚云飞头上,宣布将其晋升为陆军中将师长!
一时间,“楚云飞将军”的大名,响彻大江南北!
从陪都山城到西南后方,从沦陷区的暗流涌动到海外华侨的聚居地,无数龙国人通过报纸、广播,得知了晋省大捷的消息,得知了楚云飞将军的“赫赫战功”。
人们奔走相告,激动万分。
茶馆里,课堂上,工厂中,田埂间,到处都在谈论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听说了吗?晋省快打回来了!”
“是啊!报纸上都登了!晋绥军打得好啊!”
“那个楚云飞将军,真是厉害!上次平安县就是他,这次又立大功,都升师长了!”
“国军威武!阎长官威武!楚将军威武!”
无数人对晋绥军,对楚云飞将军,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在经历了太多次失败和挫折之后,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楚云飞,这位年轻有为、战功卓着的国军将领,俨然成为了全国瞩目的抗日英雄,光芒万丈。
至于在这次胜利中真正付出了巨大牺牲、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八路军,以及那个率先撕开鬼子防线、打残了鬼子主力的李云龙,在山城控制的主流舆论中,却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他们的名字,只偶尔出现在报道的角落,或者干脆被“友军”二字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