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之耻?”林知清重复了一下这几个字。
如此沉重的话,足以看出这大盛上下对武清的恨意。
不过,这武清的所作所为,确实当得上是“昏君”。
据林青山所说,当时林家在文道颇有建树,在朝堂上也算是能保全自身。
但林青山看不得敌国肆意屠戮边疆的大盛百姓,于是不顾林家反对,执意远走边关,投军对敌。
几年以后,他在边疆带领兵士压制住敌国时,盛京城内,武清依旧纵情歌舞,不理朝政。
先帝暗中联系了长期遭遇打压的沛国公,与不得重用的大学士等人,一同推翻了武清的统治。
那一场大战结束以后,林青山才被召回朝。
当时同先帝一起反抗武清之人,如今皆是身居高位。
沛国公、大学士、太傅,都是中流砥柱。
包括当时驰骋沙场,立下大功的林青山,也受了重用。
而先帝在那场大战以后,身体彻底垮了。
因不想重蹈覆辙,也不想让当时皇室的屈辱为人所知,他下令将所有与武清有关的东西通通销毁,封锁了这一段历史,严禁任何人谈论与传播。
随着时间流逝,知道当年那件往事的人越来越少,即使还在世,也不敢宣之于口。
这便是关于那位女帝“武清”的故事。
信的末尾处,林青山还提到了,武清的“清”字与林知清的“清”字乃是同一字。
看完信以后,林知清很难不去思索祖父提出这句话的用意。
从林家现在所面临的状况来看,反对重审一事的大学士等中立派大臣,确实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参与过女帝武清之事。
而名字里带了一个字这一点,是林知清和那个女帝唯一相似的点。
若说因为名字里有同一个字便反对重审林从戎一案,林知清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理由。
难不成那些人觉得她是下一个武清?还是有谁预言过下一个武清出自林家,又或者她是武清流落在外的血脉?
不不不,武清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都已经老态龙钟了。
怎么会有一个她这么年纪轻轻的血脉。
林知清将在小说里看过的那些离谱理由都一个个从脑海中甩开。
思来想去,她始终无法想通其中的关键。
自己同女帝,到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林知清捏着下巴,想了好半晌,始终只能想到性别这一点。
但联系武清的故事,林知清搞懂了另一件事。
为什么现在大盛对女子设下重重限制和禁锢,这多半是掌权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再出现一个武清那样的女子。
从这个角度想,林知清心中隐隐有些怀疑,那些人难不成以为自己是下一个武清?
因为一个人而围剿所有女子?
这太荒谬了。
林知清摇摇头,那些人不可能敏感到这个地步吧。
但有的时候,越荒谬的想法往往越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林知清无法确定此事的真伪,但那些人的共同点确实与武清有关。
她现在只能尽量往这一线索靠。
倘若那些大臣真的是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武清,那她又该怎么应对?
想到这里,林知清有些气闷。
若是有什么把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她还能抓住机会拉拢人心。
可仅仅是因为一个曾经出现过的人而迁怒于她,这就有些不讲理了。
林知清暂时没能想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心中不由烦闷。
也不知道陆淮这几日在忙什么……林知清思绪繁复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了陆淮。
如若陆淮在,他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兴许有不一样的看法。
与此同时,金銮殿内,陆淮的身姿笔直。
户部尚书徐元岁摸了摸花白的胡子,开口打破了沉默:
“小陆大人,不必紧张,我如今尚在朝堂,几句话还是能说得上的,今日之事不会有意外。”
“还希望你不要忘记同我的约定。”
陆淮微微垂首:“大人,也希望你不要忘记同我的约定。”
“自然。”徐元岁的气色很好。
陆淮收回目光,看向了不远处红光满面的刑部尚书,以及右前方同几个武将站在一起的江流昀。
很显然,林知清的阳谋很奏效,刑部尚书与江流昀之间,已经竖起了一堵高墙。
似乎是察觉到了陆淮的目光,江流昀同样看向了陆淮。
“太子殿下驾到!”
太监的声音响了起来。
陆淮收回目光,转瞬间,大殿内便传来了一阵整齐又肃穆的声音。
“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今日有何事奏?”太子神色肃穆,扫视了一圈底下的大臣。
“回殿下,微臣有事启奏。”临安伯向左侧迈了一步:
“昔日望舒伯一事尚无定论,民声沸腾,何不重审此事,还望舒伯以及镇远侯府一个清白?”
又是此事!
太子神色未变,但兵部尚书却按捺不住了:
“当年此事证据确凿,并无半分辩驳的余地,如今重审,不但劳民伤财,还会寒了忠臣的心,殿下三思啊!”
“此言差矣!”礼部尚书也出声了:“如若心中无鬼,重审也牵连不到旁人,如何寒心?”
“再者,如今四海皆平,边疆虽偶有异动但也只是小摩擦,审一桩旧案何来的劳民伤财?”
“难不成大人是在控诉皇上治国不严吗?”
兵部尚书胡子都气歪了:“你,你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眼看兵部尚书说不过,一个武将站了出来:
“我们都是些粗人,说不出什么漂亮话,不必揪字眼,但若重审,当初被林从戎害死的兄弟们算什么?”
“我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安定,如今要因为一个叛徒被打破,哼,我不同意!”
此言一出,许多武官都附和了起来。
支持和不支持重审的人吵作一片,朝堂宛若菜场一样。
太子眉头微微往上抬,王公公连忙叫停了底下的人。
待大殿之内重新安静了下来,太子才看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再次开口:
“沛国公,太傅大人,你们怎么看?”
“殿下,如今边疆偶有异动,此事牵连甚广,倘若大肆查探,恐怕会引起军心动荡。”沛国公明显是不同意重审,但并未明说,只是将重审的坏处点明。
太傅言语之间,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