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回)
王后闻言,点点头,示意将军继续说下去。将军接着说道:“王后娘娘,柳城外恰好有一条柳家河,而柳城又处于河流的下游,所以末将与众人商议,打算拦住河流上流,蓄水威胁柳城,造成随时可以水淹柳城的样子,这样给柳城守军形成威慑力,以摧垮他们的反抗意志。不仅如此,柳家河是城里人口用水的唯一水源,所以我们一旦截住了河流上游,城里也将无水可用,要不了几日,城里也就不战自乱。”
刘公公点头说道:“将军这主意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两方人马自相残杀。”
王后问道:“将军有没有去了解一下柳城的城墙,万一他们仗着城墙坚固,顽强抵抗,那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而我们大军毕竟不能与他们相持太久。”
一旁的刘公公也附和道:“是啊,既要保证迅速打开柳城通道,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同室操戈,楚军自相残杀,这可真是为难将军了。”
将军说道:“刘公公谬赞了,这都是王后娘娘的仁义之心,末将能够深切体会。再说柳城内外的百姓和将士都是王后娘娘的子民,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王后娘娘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战略意图,末将只是遵循王后娘娘的旨意,以达到王后娘娘所期望的目的而已。”
“另外,回王后娘娘的话,关于柳城城墙,末将已经亲自察看过,柳城城墙年久失修,非常破旧。只是这次他们听闻王后娘娘带兵要路过此地,这才慌忙间临时加固、加高了城墙。但匆忙间完成的城墙还不坚固,倘若用水一泡,城墙马上就会坍塌。”
“到时,我们只需在柳家河的上游处筑起一道堤坝,截断水流,需要的时候,开闸放水,一旦河水到了城下,那城墙便不堪一击。如此一来,我们便能以最小的代价迫使守将开城投降。”
王后听了将军的计策,点点说道:“目前这是最好的办法了。兵法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于柳城的守将,不知将军可曾派人打听过他的情况?”
将军说道:“回王后娘娘的话,末将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大军出发以前,就已经派人沿途打听各个城池守将的情况,自然也包括柳城的这位守将。”
王后说道:“哦,那将军不妨说来本宫听听,看看他究竟是何路神仙?”
将军说道:“柳城守将姓柳,名唤柳孝,孝顺的孝,但他最初的名字是柳哮,咆哮的哮。他原是柳公公的一个远房叔伯,为了巴结讨好柳公公,从而为自己谋取一官半职,他竟然不顾自己的辈分,厚颜无耻地认了比自己辈分低的柳公公为干爹,还把名字中的哮改成了孝顺的孝,意思是要孝顺柳公公。就这样,凭借他的这些操作,柳公公竟真地让他做了此地的守将。”
刘公公说道:“老臣心想,这样的人一旦做了官,受苦的只有当地百姓了。”
将军说道:“刘公公所言极是,此人一上任,便露出了贪婪成性的真面目,开始以各种名目强加赋税,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将百姓的血汗钱据为己有。”
“近日,这柳哮听说王后娘娘要带兵回京城的消息,他觉得讨好柳公公,同时为自己捞取钱财的机会到了。”
“他一方面附和柳公公,污蔑大军为叛军,四处传播谣言,说王后娘娘和太子爷的坏话。另一方面,他借此机会向京城方面索要军费,同时向柳城百姓额外加征平叛税,按照每家每户五十文钱标准征收。这使得原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不仅如此,这柳孝还纵容手下四处劫掠,无恶不作。他们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使得柳城百业萧条。百姓们对这个柳孝恨之入骨,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柳面虎,骂他表面一脸笑容,伪装善良,实则他贪婪如虎,凶猛如虎,残暴如虎。”
“百姓们迫于他的淫威,假装要守城备战,其实百姓的心里都盼着王后娘娘到柳城,好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末将以为柳城百姓的民心可为我们所用。”
王后听罢,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将军对此有何想法?本宫愿闻其详。”
将军说道:“行军打仗讲究文武之道。方才所说,皆是从武力准备而言。就文备而言,我们应该在民心方面再下些功夫。所以本将以为,可以准备一些劝降文告,说明事情的真相,揭露柳城守将的罪恶,将文书绑在箭矢之上,然后让将士们把文书射进城里。这样,城内的百姓和将士就能明白我们此行去京城的目的,从而不会被守将的谎言所蒙蔽。”
“同时,为了早日打通柳城,我们也可以在文告里明确得告诉城里百姓和将士,我们悬赏捉拿守将,有功者,一律重赏。末将以为,百姓和将士们一来出于对柳孝的深恶痛绝,二来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挺身而出。末将相信,到那时,柳城唾手可得。”
王后听完将军的想法,点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说道:“嗯,将军的想法甚妙,本宫完全赞同,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只是切记,夺下柳城之日,首恶必须正法,以儆效尤,但切不可滥杀无辜,伤及百姓。”
“另外,我军进城之后,要及时出榜安民,将我军去京城的目的再次明明白白地告知百姓。在朝廷没有任命新守将之前,你可先派一名副官代为镇守,同时安排一些城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出面协助维持,确保柳城的百姓安居乐业。对遵纪守法者赏,对于传播谣言,妖言惑众,蓄意破坏秩序者,严惩不贷。”
将军恭敬地答道:“是,末将谨遵王后娘娘的旨意,这就去办。”
王后笑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将军去忙军国大事,本宫去忙自己的私事,去柳家村走走,讨口水喝。”
王后的一番话把众人说笑了,将军正要转身离去,忽然一名士兵策马匆匆奔来。他远远地就看见王后和将军,赶紧勒住马,翻身下马,然后一阵小跑,来到王后和将军跟前。他单膝跪下,行了军礼。将军见状,不待士兵开口,便先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紧急?”
士兵此刻气喘吁吁,用急切而颤抖的声音说道:“禀报王后娘娘和将军,前面出现了紧急情况!”
王后说道:“不着急,喘口气再说,天塌不下来。”
那士兵平复了一下呼吸,然后说道:“小的们奉将军命令巡查柳家河,结果在柳家河的下游发现了……”
说到这里,士兵忽然停住了。将军注意到,士兵的脸上有惊恐之色,心中猛地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他连忙催问道:“到底发现了什么?说话不要吞吞吐吐地!”
那士兵咬了咬牙,再次开口说道:“禀报王后娘娘和将军,小的们在柳家河的下游发现了许多人的尸骨,漂浮在水面上,那场景……惨不忍睹。”
众人闻言,都大吃一惊,王后急切地问道:“你们看清楚了没有,大概有多少尸骨?”
士兵说道:“回王后娘娘的话,具体数目,小的也说不太清楚,不过百十号尸体总是有的,而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将军问道:“他们是溺水而亡,还是……?”
将军欲言又止,那士兵明白将军话里的意思,忙说道:“回将军的话,从尸体的状况来看,他们是先被杀死,后被投入河里,而且他们遇害的时间相隔现在不远。”
王后听罢,眉头紧锁,冲士兵问道:“他们大概都是些什么人?朗朗乾坤,他们为何会遭遇如此惨祸?”
那名士兵答道:“回王后娘娘的话,他们具体是谁,小的也不得而知。但从他们身上的穿着来看,应该都是些普通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说着,士兵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捧在手里,对王后说道:“回王后娘娘的话,小的们在河面上发现了这个?”
王后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
一旁的刘公公答道:“回王后娘娘的话,是一只虎头鞋,应该是一个孩子的。”
王后说道:“刘公公,拿来给本宫看看。”
刘公公应了声是,然后上前一步,将那只虎头鞋从士兵手里拿过来,然后又轻轻地放在王后的手里。王后用手摩挲了一会,说道:“从这只虎头鞋上来看,这还是个孩子,不过五六岁光景,竟然也被人杀害,真是残忍至极。”
然后王后冲着那名士兵问道:“本宫问你,你们找到这虎头鞋的主人了吗?”
那名士兵说道:“回王后娘娘的话,河面尸骨太多,孩子也很多,至于是哪个孩子的,小的们还没有逐一去检验。”
王后点头说道:“嗯,好,本宫知道了。”
说到这里,王后冲刘公公说道:“刘公公,这虎头鞋,你且先将它收着。关于此案,本宫定要将它查个水落石出,为那些无辜的百姓讨回公道!”
刘公公闻言,立即躬身答道:“是,娘娘。”
说着,刘公公从王后手里接过那只虎头鞋,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袖中收好。
王后转而又对将军说道:“将军,你且去处理你的军务吧,同时,你拨给刘公公一支小分队,让他带着人去彻查此案。”
刘公公闻言,迟疑片刻,开口说道:“王后娘娘,老臣这就去办,那您先回大帐休息,老臣这边一有消息,就向娘娘禀报。”
王后笑道:“本宫既然出来了,也就不回去了,柳家村毕竟离此不远,本宫去去便回。如今本宫手里有这根拐杖,你再随便派一名士兵跟随本宫就是,其他的无需你们担忧,本宫自有分寸。”
刘公公说道:“可是娘娘,派别人跟随,老臣实在不放心,要不,娘娘先回大帐休息,等老臣查清此案后,再陪王后娘娘微服私访也不迟,不知娘娘意下如何?”
这时一旁的将军接话道:“王后娘娘,末将以为,此案还是由末将安排人去调查,至于刘公公这边,还是留下来陪着您前往柳家村为妥。”
王后闻言,点头说道:“本宫原想着有小凤姑娘相伴便够了,但将军既然这样安排,本宫以为也好,那大家各自散去忙吧,本宫速去速回就是。”
于是众人各自散去,王后娘娘在刘公公的陪伴下继续前往柳家村。走了几步,刘公公停下来,回头看看,见将军已经走远,便回头笑着对王后娘娘说道:“王后娘娘,老臣心里有一个疑问,不知能否……”
王后笑道:“刘公公啊,有什么疑问,你只管问来?何需吞吞吐吐?”
刘公公说道:“是,王后娘娘。娘娘一大早在与老臣闲聊时,就已经构思了拿下柳城的全套方案,方才将军所言竟与您的计策不谋而合,真是让老臣大为惊叹。”
“老臣在赞叹王后娘娘和将军之余,心中也非常好奇,为何娘娘见到将军时,不直接将您的妙计和盘托出,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隐藏不说,却绕着弯引导将军自己去思索呢?不知娘娘这样做有何深意?”
王后娘娘闻言,笑了,边走边说道:“刘公公,你可曾听闻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古训?”
刘公公点头说道:“老臣以前听娘娘说过,意思是说一个人想弄明白一件事,但经过努力仍然想不通,这时才去开导他。”
王后说道:“是啊,如果一个人遇到问题时,直接给予对方答案,或许能迅速解决问题,但却无法让他真正领略其中的深邃与奥妙。本宫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将军自己去思索,希望他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方法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样他才会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精妙,同时在执行计划之时,也才能更加果断决绝。”
“而且,这样做的好处不止于此。这王者之道,其精髓不仅在于用人,而且更在于培养人。本宫既然再能干,但能力和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本宫的任务就是明确目标,接下来就是选拔任用贤能之士,并悉心培养他们。”
“在这方面,本宫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告知他们本宫的目标,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施展才华,本宫无需事事亲力亲为,更不要与手下争功。相反,本宫要让他们以得到本宫的赞许和奖赏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本宫也会和大家群策群力,虚心听从大家的意见,给予大家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若他们的想法与本宫不谋而合,本宫自然感到高兴。若他们的想法与本宫的有所偏差,本宫也会和大家一同探讨,比较一下哪个方案更为出色。有时,他们的见解甚至超越了本宫的预期,那本宫也会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那份被认可、被赞同的喜悦与自豪。”
“总而言之,在决策的关键时刻,我们追求的是最优方案,而非个人的固执己见。无论最终采纳的是哪个人的意见,只要它是最符合实际情况、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它就是我们的共同选择。”
刘公公听罢王后的一番话,赞叹道:“原来如此,听娘娘一席话,胜过自己苦读十年书。老臣对娘娘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服口服。”
王后闻言,笑了。但很快,王后又收起了脸上的笑意,变得严肃起来。刘公公忙问道:“敢问娘娘,您是否又想起了什么事情,让您又不开心起来了?”
王后说道:“不知怎地,本宫又想起了太子,我的莫儿,现本宫心里最牵挂的也就是他了。太子被困京城,如今又听说他带领的大军投降了敌人,本宫不知此事真假,恨不得马上赶到京城才好。刘公公,你觉得这消息有可能是真的吗?”
刘公公听罢,连忙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回王后娘娘的话,老臣认为这消息绝对不可能是真的。”
王后问道:“哦,那你的理由呢?”
刘公公说道:“太子爷此次带去的人都是经过挑选,对太子爷忠心耿耿之人。即便他们对太子爷被冤枉一事心存不满,有可能会抱怨几句,但他们绝不可能背叛楚国,投降敌人。”
刘公公说到这里,顿了顿,沉思片刻后又继续说道:“王后娘娘,您看有没有可能,这个说法只是柳公公他们故意散播谣言,借此来抹黑王后娘娘和太子爷,混淆视听,动摇军心和民心?”
王后娘娘说道:“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或许是这支大军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借此添油加醋,散播谣言。但本宫实在不明白,好好的一支大军能遇到什么事情呢?”
刘公公想了想,说道:“娘娘,看还有没有这种可能,也就是说,他们突然遭遇了某个紧急情况,自己又孤军深入,最后迫不得已才做出了向敌人投降的决定,但他们内心是不愿意投降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