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人都休息完后,新的一轮汇报沟通也正式继续起来了。此时,马苏和宫明两人站在汇报台上,他们的身影在聚光灯下显得格外突出。台下的众人则显得有些兴奋,似乎都对后面的计划充满了期待。
马苏深吸一口气,然后微笑着对台下的众人说道:“各位台下的领导前辈,我是负责科技军工领域发展规划的负责人马苏。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简要说明一下未来有关军工科技的发展规划。”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听到他说的每一个字。说完这句话后,马苏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了一下台下的人群,最后落在了身边的宫明身上。
宫明感受到了马苏的目光,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用眼神示意马苏继续说下去。得到宫明的鼓励后,他继续开口说道:“针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我们计划将重点放在多功能、多种环境同时可用这方面。”
他的语速适中,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所说的内容。接着,马苏详细地解释道:“我们将会充分利用月球上的各种资源,包括矿物质、能源等,同时结合量子计算机等一系列高新设备,对现有的蛟龙号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马苏的话语引起了台下众人的一阵骚动,大家都对这个计划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马苏见状继续说道:“在计划中我们会对,蛟龙号进行一次全新的升级,让它成为一个具备海陆空天一体的军事战略舰。它将拥有更加强大的火力配备,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执行任务,并且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确保自身的安全。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对现有的扎古进行升级和优化。这些已经进行小规模量产并配备的扎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战需求,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我们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将其升级为更加完善、适应不同地形环境的专业型号。
在新的军事产品开发方面,我们将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针对单兵作战领域,我们将致力于设计和开发一套完整的单兵战士机甲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要能有效保护战士的生命安全,还要赋予他们更强大的火力和持久的战斗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和材料,我们希望打造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未来战士装备。
另一方面,我们将目光投向大型打击武器领域。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计划开发多种不同类型的打击武器,以满足多样化的作战需求。其中包括天穹打击系统、量子能量激光炮以及阳电子压缩能量炮等。这些武器的研发将充分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力求在杀伤力、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当马苏详细阐述这些新武器的研发计划时,台下的一些军工专家和前辈们开始表现出困惑和疑虑。对于现有的强势武器进行升级优化,他们表示理解和认可,毕竟这是军事发展的常规路径。但对于马苏所提及的那些新型武器,他们感到十分陌生,甚至觉得有些过于科幻,难以想象这些武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而就在此时,宫明不紧不慢地拿起话筒,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在会场中回荡:“接下来,我想就新武器的相关情况,在这里向各位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单兵机甲。这是一款人形包裹式机甲,它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机甲内部将配备我们计划研究生产的微储能电池,这种电池具有高效的储能能力,可以确保机甲在高强度的战斗环境下,持续保持长达 38 小时的正常运作。”
宫明的话语引起了与会者们的一阵低声议论,大家对这种新型电池的性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接着,宫明详细介绍了机甲的材料构成:“为了确保机甲的坚固和耐用性,我们采用了最新的月神合金和生态合金。这两种合金的结合,使得机甲不仅具备了卓越的防御能力,甚至可以抵御重型火炮的直接攻击而安然无恙。”
说到这里,宫明稍微提高了一下声音,以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
最后,宫明谈到了机甲的武器配备:“除了现有的常规握持武器外,我们还将在机甲内部配备小型手掌激光炮和微型激光武器等先进武器系统。这样一来,机甲将不仅拥有强大的单兵火力,同时也具备了相当不错的防御和行动能力。”
宫明的介绍让在场的人们对这款单兵机甲充满了期待,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
宫明在一边讲解的时候,汇报屏幕上的画面也在同步切换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机甲的设计草图,这些草图线条流畅、细节丰富,仿佛能够让人看到未来战场上机甲纵横驰骋的场景。紧接着,屏幕上又展示了有关机甲的技术构想情况,包括动力系统、武器装备、防御机制等等。
台下的军工大佬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他们完全被这些设计和构想所震撼,有些人甚至忍不住低声议论起来。就在这时,汇报屏幕上的内容突然发生了变化,宫明的声音也随之响起:“而在大型打击武器方面,我们先来看看天穹打击系统吧。”
随着宫明的话音落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亚轨道的位置和弹夹卫星的分布情况。宫明指着地图说道:“这就是天穹打击系统,它是一个整体的安全保障打击系统,通过亚轨道高空投掷的模式进行基准打击。我们计划在亚轨道上部署 20 枚弹夹卫星,形成全蓝星全覆盖。”
宫明稍微停顿了一下,让台下的观众们有时间消化这些信息,然后他继续说道:“每一个弹夹卫星上都会装备 30 枚高强钛镍钉,这些钉子具有极高的硬度和穿透力。当我们确定打击目标后,就可以通过高空投掷的方式,让这些钉子以极快的速度冲击目标,从而达到摧毁或瘫痪目标的效果。
而我们通过量子计算机的模型测算,一枚高强钛镍钉的有效打击范围竟然高达 400 米!这意味着,一旦这枚钉子发射出去,其覆盖的区域将相当广阔。不仅如此,它所产生的打击强度更是令人咋舌,竟然等同于 30 枚常规导弹的威力!这简直就是一种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武器。
更令人惊讶的是,每枚高强钛镍钉的制造成本竟然只有区区 20 万元左右!相比传统导弹那高昂的造价,这个价格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如此低成本却能拥有如此高的打击能力,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
此外,由于这个系统位于亚轨道上,对于每一个弹夹卫星的补给维护问题也变得异常简单。每次地月往返运输时,就可以顺便完成对弹夹卫星的补给和维护工作,这大大减少了后续产生的适应维护成本。
当宫明讲到这里时,台下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被这种低成本、高打击能力的武器系统所震撼,觉得这简直就是超乎想象的存在。然而,宫明并没有停下,他继续开口说道:“而关于量子能量激光炮和阳电子压缩能量炮,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在这里过多赘述了,以免耽误大家的时间。简单来说,这两种大炮都是通过对能量粒子进行压缩,从而产生巨大的冲击破坏力。它们都计划被配备到未来经过优化的蛟龙号或者其他新型研究战舰上,作为战舰的主炮使用。
这两种大炮的特点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具备发射能力,而且它们还将成为未来太空科技中太空城的防卫炮。可以说,这两种大炮在军事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宫明介绍完这些之后,马苏紧接着接过话头,开始激动地向台下的众人详细汇报起这些项目中的每一个相关技术和想法。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仿佛对这些技术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信心。然而,每一次他在讲述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提到这些技术和想法将会如何显着地提高武器的威力。
这使得台下的一众专家大佬们都不禁心生感慨,无论是来自军工行业的专家,还是其他行业的专家大佬们,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未来的军工科技发展方向似乎完全就是火力覆盖与全面精准打击的完美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敌人甚至还来不及采取任何行动,就会先遭受一波强大的火力覆盖。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和火光冲天。
这样的感觉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马苏和宫明终于将有关科技军工领域的发展计划简要地汇报完毕。马苏向各位前辈大佬们道别后,如释重负地走下了台。
然而,宫明并没有跟随马苏一同离开,而是继续站在汇报台上。当马苏的身影消失在台下时,宫明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而最后,关于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计划,由于目前我们暂时还没有确定好该领域的负责人,所以先由我本人来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不过,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有关其中一个方向的发展计划,将会由该领域的两位副负责人向各位详细说明。”
说完后,宫明没有丝毫停顿,紧接着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道:“关于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我们在计划中规划了两个重点发展研究方向,一个是基因强化,另一个则是生物计划。”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解释道:“在基因强化方面,我们计划着重开展人体基因强化、人体基因优化以及疾病基因免疫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基因手段,提升人民的基础寿命和基础免疫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工作、生活,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太空生活。”
宫明略微顿了顿,似乎在思考如何更清晰地表达接下来的内容。然后他说道:“然而,由于我并非专业的生物工程研究人员,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先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一下计划中可能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和知识。但具体的细节,请各位谅解,毕竟我并非专业人士。等我们确定了相关负责人之后,会组织各位专家进行一次更为深入的沟通,届时大家可以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和交流。”
宫明的话音刚落,他手中的遥控便被轻轻按下,大屏幕上随即出现了一系列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图表和数据。他站在汇报台上开始向台下的众人详细介绍起生物工程领域所运用的技术和知识。
台下的听众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然而随着宫明的讲解不断深入,那些原本自认为对生物工程有所了解的专家们,却渐渐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门外汉。宫明所讲述的许多技术和知识都太过超前和专业,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尽管如此,宫明却在台上一再谦虚地表示,这个领域他其实并不太懂。然而,他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却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在简要地介绍完基因强化涉及的内容后,宫明的目光落在了台下已经迫不及待的文燕和汪继阳身上。他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然后说道:“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文燕和汪继阳两位人,为大家详细汇报一下有关生物计算的发展情况。”
说着他大踏步走到汇报台边,将话筒递给刚上台的文燕,还不忘冲汪继阳笑了笑,文燕两人也回以微笑,然后文燕先开了口:“各位,你们好呀,我是生物工程领域的副负责人文燕,其实我就是个搞信息技术的,等下要是说错了生物工程的事儿,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哦。”
汪继阳这时也笑着说道:“各位,我是汪继阳,同样是生物工程领域的副负责人,就是个写代码的,所以也一样哦!”
听着两人的介绍,台下众人哄堂大笑,而这时文燕则一脸认真地开口说道:生物计算方向的发展计划实际上非常明确且唯一,那就是研发便携式生物计算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与生物工程领域的众多专家展开紧密合作。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支持下,我们将深入研究生物细胞的运作逻辑。
通过对生物细胞内部机制的透彻理解,我们将能够巧妙地进行人为干预,将其转化为一个生物计算设备。这个过程需要精确的技术和深入的研究,但我们有信心克服这些挑战。
一旦生物计算设备成功构建,我们将采用一种独特的代码编辑模式对其进行编程。这种编辑模式将专门针对生物计算的特点进行优化,以确保设备能够高效运行并满足各种需求。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小型的计算设备,它不仅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还能方便地携带。这样一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轻松体验到高科技算力科技所带来的便捷。
汪继阳进一步补充道:“这样的便携式生物计算器将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高算力强人工智能。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人们都可以借助它的力量更出色地完成各种任务。
考虑到其便携性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将这款生物计算器设计成与耳机或手表相似的大小。这样的尺寸既方便携带,又能适应不同的生产工作场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都能使用的便利性。”
听着两人的话,一些从事生物工程和前沿生物计算研究的专家大佬们纷纷点头,表示非常认可。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不时露出赞赏的神情。
在完成概述之后,两人开始详细地汇报说明生物计算中涉及的信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让在场的专家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随着两人的不断说明,那些刚刚对他们表示认可的大佬们愈发觉得这两人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学识渊博,丝毫不逊色于自己。他们对两人所说的内容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认同。
就这样,文燕和汪继阳持续地汇报说明了整整一个小时,将有关生物计算的所有内容都详尽地呈现给了在场的专家们。当他们结束汇报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而就在这时,一直坐在台下的李昭站起身来,他面带微笑,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站定后,他环顾四周,与每一位专家的目光交汇,然后用洪亮而自信的声音说道:“各位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