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很是机敏,我夜探淮南,不知怎么被他发觉,虽然我飞的低,但是强弓射到这个飞机,也是非凡。”韩信想想也是心有余悸。
当时地面亮而天空暗,自己能看到英布的面部,英布却无论如何看不到自己的脸,甚至英布不该看到飞行器的样子。自己在天空掠过,更容易被人看做是一只鸟或者一片云。
英布完全是凭直觉射出那一箭的。
为了降低飞机的重量,这种旋翼机采用框架结构,机身很多地方都是包裹了牛皮、油布之类的东西。从地面射箭,哪怕是强弓,也射不到百米之高,而这一箭穿过了机腹的蒙皮。再偏转一点,没准那就从下方射入韩信不可言说的地方,那就别想和公主、女科学家之类的有后面的关系了……
想想也是后怕。
“英布也是神力!”能用这么强的弓箭,一箭穿空。
“这个水贼,太机敏了一些!所以对英布用兵一定要小心,他狡猾、凶猛,如同毒蛇和豺狼。”韩信说,“我们再看看用兵的规划。”
韩信的军帐中,除了盔甲兵器地图,就是各种模型。
对于如何快速过江,已经讨论很久了。推演了无数的方法。
快速过江,要点在于最短时间把最多部队运过去。通过量才是最重要的。
在敌军没有正式防御的江段,快速搭建过江设施,在敌军进入战场前,把十万人和辎重送过去,这一战就赢定了。
反之。如果进入了敌军防御的区段,少量先头部队过江,被敌人全歼于滩头,后续就没什么事儿可做了。
渡江是一项技术。
淮河江面宽、水流快,河北的人又不擅舟楫。和在江南水道纵横的淮南国水贼英布对战,天然就存在着劣势。
韩信在墙边拿起一块黑漆漆的东西。
这是巩邑那面送过来的一种新装备,外面是橡胶包膜,里面是一块浮石。用四块这东西捆绑在披甲士兵身上,即便携带了口粮、兵器、铁甲头盔,士兵也可以在江面上漂浮而不至于溺水。
按照巩邑那面的说法,如果淮阴侯需要,哪怕准备十万人所需的数量,也只不过旬日之间。
但是,打仗不能靠这个。
韩信找士兵试过,确实可以在水中不沉不溺水,但是在淮河这样的急流中,士兵也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即便游过去几百米,也只会抵达几里外下游的岸边,而且到了岸上,士兵早就精疲力尽,没有战斗之力。
送过去十万连枪都拿不起来的士兵,又有什么用?
这种浮块比沈荃之前提供的冲锋舟、游泳圈还是要好一些,因为浮石本来就轻便,被刀枪箭矢刺穿,也不会影响其浮力,士兵落入水中,靠这个就能自救,只要不在水中碰撞到礁石巨木重物,士兵都能活下来。
要定制这样一批。不过也不一定用橡胶包裹,用油布包裹也是一样的。包裹住以后,浮石不浸水,浮力就有更大的保障。油布比橡胶要便宜很多、也更容易缝纫制作。
但是过河,还是要想别的方法。
韩信从帐中的书架上找到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是《淮阴侯三篇》。这本书是在张良要求下撰写的,破长安的时候,韩信去府库中找到原本,又让人誊抄了一份带在身边,本意是要抽空做一些修订的。
但是只有这本书对军事作战中用水用火的方法做了说明,看一看当初的文字,也许对自己还是能有一点启发……
《用水》篇开篇就讲:“人力是有限的,自然威力是无限的,善用自然之力,有可能多得十万兵力的成果。水是战场上最容易得到的资源,但是要使用水来作战,需要对水的特性熟悉。而水的特性,包括压强、流速、浮力等,所以身为将领,需要对物理之学有更多的涉猎……”
当初张良不懂物理,以为韩信是故弄什么玄虚。
实际上,这才是韩信用水作战的精要所在。只有深通物理学,才能用好水的力量。
那么,对淮南国的这一战,渡过淮河的这一战,到底要用水的什么属性呢?
韩信在灯下捏着这本小册子陷入了沉思。李左车和蒯彻看到韩信在思考东西,不敢打搅,悄悄退出大帐。
如何把十万人送过去?
十万人送过去需要多久?
如果是陆地,在淮河最狭窄的地方,如果有道路,十万人通过,也不过是一个多时辰,两个多小时而已,哪怕是四列纵队行军,正常徒步也不过是三个时辰,五个多小时的时光。第一个五千人抵达对岸,就能建立起前沿的防御阵地,后面的人迅速过江,这战事就可以宣布结束了。
兵家永远在计算,这都是常数。
可是舟船运送,一条船能装几个人?船行渡江的速度比陆地步行速度还是要慢一些。百人的船只,用同样的时光把十万人送过去,船只一来一去……就需要三百条船!
哪里他妈的弄三百条百人大船给自己?
韩信揉揉头,兵家永远在算计。算时间、算距离、算人数、算资源……你把所有东西都考虑在内,所有东西都算到,在算术上你赢了,你能赢。
又扯过地图来,继续核对淮河各段的宽度和各段水流速度,虽然很多数字都已经背的下来了,但是再看一下地图总能更直观一些。
这个时代没有人比韩信更懂地图,也没有人比韩信更依赖地图。
要找到一条路啊!
找到路!
韩信仿佛已经找到了什么……大喊:“李左车!”
李左车冲进大帐,站在韩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