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传统的中原王朝,和固步自封的秦汉统治者,大夏无疑是一个新崛起的,且敢于创新的国度。
因为李信虽然是个独裁者,但他不是吃独食的皇帝,他懂得将自己手中多余的权利,分润给自己的兄弟。
也会慷慨的,将山海中富余的资源,拿出来惠及百姓,惠及整个天下。
而各种矿脉的勘探与开采,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民间的财富,和朝廷的税收。
北方多石炭,特别是并州,虽然多山,但矿产资源却是得天独厚。
这两年来,张衡等舆部勘探员,陆陆续续在雁门、定襄、太原、上党等地区发现的各种大型露天煤矿...
直接将大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推上了能源社会发展的雏形。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开天辟地以来,最好的时代...
“天佑中原!”郭嘉仰望着高秃的石山脊,神色景仰:“诸夏共主,草原天可汗,万王之王,大夏主父...”
“这些称号,这些荣誉,实至名归,实至名归...”
尽管在决定前来北方谋取发展之时,郭嘉便已经着手分析了诸夏的,各方各面...
但真当他随王充实地考察,直面了解之后,才能深切的感受到,那种天地变革的震撼!
那是一种,从头头麻到脚,每一根寒毛都在颤栗的感觉!
普通人很难想象那种感觉,但智者眼中看到的更多,单是眼前的这座石碳山,便能解决北方四州百姓缺薪少柴的问题...
农民以后再也不用,辛辛苦苦的收集秸秆枯叶,黄河畔的百姓,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砍伐树木...
而黄河沿岸的林地绿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冲堤的风险...
大夏的百姓,已经逐步从柴米油盐四座大山中的,柴米盐这三座解脱出来,可以抽出精力干更多的事...
何谓四座大山,自然是百姓日常的吃穿用度,和生存需求。
如今传统的柴木,逐步被大量开采的石炭平替,百姓取暖过冬得到保障...
因为一斤石炭释放的热量,大约是木柴的三到五倍,而且产量更高,还更容易获得。
而粮油方面,大夏更是不缺,这些年大夏不断向外开拓掠地,获取各种粮株,加以培育。
再加上草原各部,与北方四州不设防,南北物资大量流通,百姓家里的食物选项,自然丰富,很少会出现吃不饱饭的情况。
事实上中原地区,从来不曾缺粮食,因为平原地区,是农耕文明的宝地,历来盛产粮食,足以供百姓自给自足。
亦如如今的大汉,黄河以南的百姓,想要吃口盐,都是奢侈,但大汉真的缺盐吗?
盛产海盐的齐鲁之地,百姓之家要为官府颁发的,那一点少的可怜的,青盐份额而发愁。
盐田广泛的两淮地区,淮北和淮南淮北等地的百姓,更是穷的要连胳肢窝里,汗液中的盐分,都得伸长舌头舔干净,不敢有丝毫浪费。
导致百姓缺盐的,从来不是中原地区缺盐,是大汉和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天皇老子缺德。
而大夏境内,在解禁官山海,释放盐铁之利后,盐这东西,已经成了在普通不过的调剂品,没有以前那么奢侈了...
无论是大夏还是大汉,从来不缺盐,缺的只是各自统治者的德行而已...
是这些缺德者,人为的限制流通,人为的制造紧缺,人为的制造饥荒。
这些行为,这些举措,看上去天方夜谭,实则是秦汉以来的历朝传统罢了...
而这也是为什么,大汉明明地大物博,境内明明有那么多资源,百姓明明已经辛苦勤劳,没日没夜的劳作,却还是过的苦不堪言的原因...
而与之相反的大夏,则因为李信的宽政仁德之举,将山海地利释放出来,将百姓从四座大山的压迫中解脱出来...
如此地方上有了更多的机会,百姓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的便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再加上大夏已经出步完成了,金银铜本的改革,实现了对南北物资,和山海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从上层到下层皆在悄然蜕变...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大夏保持当前政策不变,哪怕以后固步自封,也能坐吃山海八百年!
因为这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整体性的在进步,这个过程中,大夏境内的每一个人都在受益...
如果说唯一受到损失的是谁,那可能只有李信这名大夏国主了吧...
因为此前,大夏的律法,与秦汉一脉相承,官山海制度下,天下资源皆归天子,也就是归于李信。
徭役制度下,天下百姓皆是皇帝的奴隶,和他们的青春时间劳动力等,皆归于皇帝。
也就是说,整个大夏境内的山海资源是属于李信的财产,大夏百姓也是属于李信的财产...
如今李信将资源下放,允许百姓出卖时间出卖劳动力,允许民间大肆开采地下资源,这是真正的仁德,当称一声圣贤...
张衡目光幽幽,俯视万里河山:“君上真的做到了,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一个家家有余粮,户户有炊烟,人人有衣穿的大好时代...”
“新时代!”郭嘉略显唏嘘的感慨道:“恨不能早日参与其中...与诸夏各位人杰携手...为天下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若是当初洛阳之时...我和元直兄等能鼓起勇气面见共主...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吧...”
郭嘉心头感怀,当初李信带兵围攻洛阳之时,郭嘉和徐庶等人,便曾与之擦肩而过。
彼时他们虽然感觉李信军势强盛,爆兵能力一流,逼的大汉惶惶不可终日...
但那时的李信,毕竟还顶着一个贼匪的名头,孤军深入洛阳,四面皆敌,顾忌重重。
是以郭嘉和一众好友,思虑再三,最终没敢投出拜帖,算是他心中不大不小的遗憾...
“现在也不晚...”王充拍了拍郭嘉的肩膀,给予鼓励道:“奉孝胸有华采,腹有良谋,不拘一格,英隽异才...”
“此次回朝,吾会找机会,为尔等向君上举荐一二...”
“以奉孝和元直不拘一格的性情,和出类拔萃的才能,君上必然喜之...”
这话倒不是单纯的安慰,作为大夏朝堂上的核心高层之一,王充可是知道李信的识人之能...
亦如当今的的首相贾诩,曾经也不过是中山之役中,俘虏的一名文士,结果却被李信发掘重用...
如今更是高居大夏文官之首,总理南院各部政务,其中能力不用多言...
以郭嘉和徐庶的卓越才能,只要面见李信,则必然会得到李信的重视。
这并非是说李信是伯乐,而是人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往往通过三言两语的交流,便能判断出彼此的高低。
只有庸人之间,才会妄自尊大,看不清对方,也看不清自己...
张衡眺望北方群山,心下感慨道:“希望此次开采,能够顺利进行,莫要再出现什么幺蛾子...”
“张大人多虑了,马邑地处并州,大夏腹地,想来应该没有什么蠢货,敢于跳出来阻挠...”
郭嘉摇了摇头,这里可是并州,是大夏的起家之地,又是京畿之所,掌控力深入到每家每户每人...
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哪怕是一些传承千年的宗族,也不敢冒然生事...
“是啊!”一旁的马谡亦是点头附和道:“这并州,经过魏王整治之后,确实少了很多顽疾,一片清净...”
“定襄雁门,太原上党等地的石炭矿场,能够顺利完工,魏王功不可没...”
对于魏延这名活阎王的名头,并州境内上到世家权贵,下到普通百姓,就没有不听过的。
无论是那些看不清形势大族,还是底层暴动的刁民,早在当年的南北战争时期,便被清理一空,哪里还有人敢再跳出来挨宰。
“魏王...真男人...真丈夫也...”张衡想到魏延的铁血与狠辣,不由给对方竖起了大拇指。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舆部郎中,张衡自然知道,大夏能有如今的昌盛,靠的是什么。
靠的不止是百姓的勤劳,更是山海地利,矿产资源,和是金山银山撑起来的...
这看上去有些竭泽而渔,甚至招致了南北方,不少顽固派的抨击和反对。
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有知识有名望的传统名流,还是愚昧无知的底层百姓,
皆认为地脉风水动不得,不然会惹得神灵震怒,招致灾祸!
还有就是,他们这一代,伐山开矿,将资源开采完了,后世子孙该怎么办?
甚至在张衡走南闯北勘探的过程中,有些当地的世家坐地虎,为了自家的所谓地脉风水,阻止大夏的开矿...
更是不顾杀头的风险,搞出什么天降陨石,箴言反夏的举动!
亦如历史上,秦始皇穷兵黩武,大兴徭役,横征暴敛,招致关东六国百姓反动一样...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
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对于这些箴言,李信自然是不甚在意的,更不会像始皇帝那样,将方圆百里的黔首都屠戮一空...
他最多只是,有感世家难治,将那些跳出来的头头脑脑,给剥削一遍...
然后将当地百姓和本地宗族坐地虎,给迁徙到中亚的韩国、魏国、藏国、石国、南北帐等诸侯国,充实人口。
如此即解决了,境内民心不服的问题,也解决了诸侯国,主体夏民稀少的问题,将中原的一些人文民俗,洒向中亚地区...
至于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当世名流,说什么山河震怒,龙脉枯竭,这话李信也就是听听罢了。
用李信的话来说,那就是若是自己这一代,这一朝能将地下的资源开采枯竭,那才是真幸事...
想想日本的石见银山,从公元一三零九年,到一九四三年,前前后后开采了数百年,经历了不知多少轮幕府...
而这还只是本州岛上,发现的一座银山,一座矿脉而已...
整个日本,到底还有多少未曾发现的矿脉,未曾发现的银山,资源何其多也?
与其埋在地里发霉,不如开采出来,造福百姓,造福当代。
再有就是,李信建立的诸夏,能延续多久?统治多久呢?是两百年还是三百年?
有道是三百年一轮回,若诸夏真能传承个三五百年,那李信做梦都能笑醒。
至于资源枯竭的问题,李信就一句话:我死后,那管他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