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指神医的医术最后还是得到了验证。
虽然从给太子看过病之后,神医就云游四方去了。
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来。
但是远到四方城,宁州等地,都曾经有人见过神医的影子。
也见过请他去治病的人家。
太子最后还是撑了将近二十多年,将整个朝堂的局势全都稳定下来。
将一个水晏河清的朝堂,交到了皇帝的手中。
皇帝从大婚之后,就应该开始亲政。
但是因为此时,掌管朝堂的人是他的父亲,没有他爹,他现在的位置,还不一定能够坐稳。
于是小皇帝也不着急亲政。
一直都是由摄政王代行事宜。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坐在皇位上,政令就能够发送出去的。
底下的官吏要服从上面的人,从其他地方送来的政务,他们愿意交给皇位上的人看。
这才是权利运行的原因。
这个东西,不是一声号令,就能从摄政王手里转到皇帝的手里面去。
摄政王在小皇帝之外,并没有第二个儿子。
唯一的继承人,就在皇位之上。
于是常见的重臣幼主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在这对父子之间。
摄政王在施政的过程中,也会在适当的地方,放手让小皇帝去做。
毕竟自己还在,如果出现了什么疏漏,摄政王还能够从中弥补一二。
放手去做,也更容易教导的方式。
正如当年他当太子的时候,父亲一直会适当的让他参与政事。
确立了继承人,但同时又不让继承人参与决策。
这等于在继承人面前放了一个吃不到的大饼,一时半会儿还好。
时间长久了,所有的继承人和现任的掌权者之间,都会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失去权利的继承人,会等不及皇位的交接。
太子当年受到的教导,就是应该让孩子放手去做。
如今轮到他来教导新一任的继承者,那他自然是同样按照父亲的指示来做。
因此,小皇帝对于从父亲手中接过权利这件事情,并不着急。
实际上,到了后期,摄政王做的每个批复中,都有一多半是小皇帝批复的。
摄政王只是看了看,觉得没问题就发下去了。
为朝廷多年的操劳,极大的损伤了摄政王的精气神。
加上早期的旧伤,摄政王在冬天越发的畏寒,每个冬天书房里面,必须放两至三个炭盆才行。
看着小皇帝立了皇后,又陆续立了贵妃、嫔妃等后宫女子。
摄政王对此的态度是,“不要沉迷。”
小皇帝对于后宫的态度,在没有亲政之前,是经常在皇后宫中待着,偶尔召唤贵妃等人。
属于一个一碗水端平的状态。
在摄政王去世之前,皇后生下了当朝的第一个皇子。
举国欢庆,皇帝也是后继有人了,朝臣们倒是不用再担心之后的皇位问题。
摄政王对于云安公主的看法,一直没有变过。
知进退,不会让人感觉僭越。
这样的宠臣用起来,是足够让人放心的。
李映安在她身边,摄政王也觉得有几分安心。
他树敌太多,在朝堂中一直是个孤臣。
摄政王一直担心,在自己离开之后,李映安会被自己的儿子,当做靶子处理掉。
他身边不好,一直缠绵病榻的时候。
他一直在考虑着身边亲近人的未来。
跟随他很久的太监,在宫中养老显然是足够的。
他对王妃私下也说了,“宫里要是容不下他,就让他去给我守皇陵吧。
多少年了,都是他在我身边,莫叫老臣寒了心。”
云安公主为父皇做事,在内宅中,提供线索,悄无声息的用内宅争斗,解决了好几位勋贵。
又在他这里留下了功绩,还是那句话,只要云安未来不打算谋反。
皇家养她一辈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看看,现在云安送来的惊喜,可不止是这些。
她不断提供的工匠,还有那些设计。
将本朝的工程器械研发提高了好几个等级,甚至有些结构,用在了火器上。
杀伤力更是成倍的提升。
这些功劳,在朝堂上,也足够护住她们一家了。
摄政王临走之前,看遍周围,发现没有什么要交代的了。
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有几位走在了他前面,还剩下那么两位,也都是与皇帝共事多年的人了。
摄政王走得很安心,在一个冬日里离开的。
那一天大雪纷飞,白天起来,发现门外的积雪有一层。
摄政王那日早上精神头很好,起来穿戴整齐,喝了一杯茶,坐在轮椅上,看着门外的大雪。
就那么静静的坐在轮椅上,陷入了漫长的梦境中。
之后就是停灵,七日的丧事,接着是皇帝的亲政大典。
摄政王妃被尊奉为太后,太后被尊奉为太皇太后。
摄政王的离开,几乎也带走了太后的精气神。
在送别了丈夫之后,白发苍苍的太皇太后,又送走了自己最心爱的儿子。
如今放眼朝堂去,一代新人换旧人了。
第二年的秋天,一直病殃殃的太皇太后,也离开了人世。
太皇太后的葬礼上,林望舒一度哭昏过去。
林望舒很清楚的知晓,命运的转折点,就来源于当初太皇太后的赏识。
如果没有太皇太后,对她的怜惜。
她不会与太子妃有那么深厚的交集,更不会得到太子的容忍。
如今的一切,就更别提了。
她或许还需要付出比前世多的努力,才能够到现在的这一步。
太皇太后对她来讲,是今生真真切切的恩人。
太皇太后在的时候,每日的请安问候,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带到太皇太后身边去拜访。
那都已经是过去的日子了。
这一路走来,那些曾经帮助过她,对她有提携恩情的人,唯一剩下的人,只有“太子妃”,现在的太后,皇帝的生母。
嘉熙公主也已经长到了林望舒与太皇太后初见时的年龄。
年轻人一代代的出现,新的因缘际会,又在时间长河中慢慢形成。
太皇太后一生庇佑了太多的人,那些年轻时候,在朝堂做事中,犯下小错的人,都是因为太皇太后的谏言,才得以保留了一条性命。
当初的那些官吏,如今也是一方朝堂大员。
在太皇太后的葬礼,同样是哭的不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