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武乡县非遗瑰宝:社火、庙堂音乐、石勒故事与开花调的文化密码
在太行山腹地的长治市武乡县,千年农耕文明与红色革命基因交织,孕育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社火、庙堂音乐、石勒故事与武乡开花调,如同四颗璀璨的明珠,既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基因密码,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被列入省级、市级保护名录,更在当代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一、社火:千年民俗的活态传承
武乡社火是集舞蹈、武术、戏曲、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百戏”。
作为太行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社火以“高台”“花杠”“舞龙舞狮”等表演形式为核心,构建起“龙狮开道·花杠运粮·民歌传情”的立体文化场景。
2025年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期间,武乡县以“太行社火·红色武乡”为主题,打造了夜间行进式非遗矩阵,将传统社火与红色叙事、沉浸式互动结合,让千年民俗在红色热土上迸发新时代生命力。
社火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高台技艺以叠罗汉、走索等动作展现力量与平衡,象征“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花杠舞则以竹杠抬花篮为道具,通过“转杠”“跳杠”等动作融合武术与舞蹈,形成“武舞合一”的独特风格。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保留了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更成为武乡人表达喜悦、祈福禳灾的重要方式。
如今,社火已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成为武乡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二、庙堂音乐:礼乐文明的民间回响
武乡庙堂音乐是扎根于秦汉宫廷音乐与庙堂礼仪的民间吹打乐,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作为上党八音会的重要分支,武乡庙堂音乐以“吹打并重、文武相接”为特色,乐器分文场(唢呐、丝竹)与武场(鼓、锣、镲),演奏时要求乐手“声情并茂、演奏兼备”,既需吹奏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又要通过肢体表演展现生旦净末丑的形象。
庙堂音乐的曲牌丰富多样,包含《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传统套曲,其演奏风格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既保留了宫廷音乐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民间音乐的质朴豪放。
过去,庙堂音乐多用于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如今则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展演”等活动走向更广泛的受众。
2023年,武乡县群众艺术馆联合老艺人完成32首传统曲牌的整理建档,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三、石勒故事:从奴隶到帝王的传奇叙事
石勒(274—333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
作为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石勒的传奇人生在武乡民间口耳相传,形成独特的“石勒故事”非遗项目。
从少年时“红光满屋、白气连庭”的异象,到投靠刘渊后“东擒苟曦、北取王浚”的军事壮举,再到建立后赵后推行“考试经之制”、重教兴学的治国理念,石勒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史诗,也是民族融合的缩影。
武乡县留存着大量与石勒相关的遗迹与传说:玉林山(勒台山)上的“众神庙”供奉着石勒神像,杜家山村的龙天庙刻有“大元至正元年修缮”的石碑,留子局村的村名则源于石勒出征时留子于此的传说。
这些遗迹与故事共同构建起石勒的文化记忆场域,成为武乡人追溯历史、凝聚认同的重要载体。
2020年,“石勒故事”被列入武乡县市级非遗名录,其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宽以待人、求贤若渴”精神的弘扬。
四、武乡开花调:山野间的情感诗行
武乡开花调是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传统民歌形式,以“xx开花”起兴,通过“桃花红杏花白”“花椒树开花一溜麻”等句式构建意象,使用“圪洼洼”“圪梁梁”等方言词汇增强地域特色。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末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武乡便流传着“葵花开花顶顶黄,穷人们都向李闯王”的小调。
抗日战争时期,开花调被赋予红色内涵,《逃难歌》《来了日本小熬胶》等作品成为动员民众抗战的武器。
如今,开花调已发展为兼具独唱与对唱形式的表演艺术,其歌词随编随唱,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孩童皆能即兴创作。
2023年,武乡开花调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王买军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学员300余人,并改编舞台剧《太行花开》将传统唱腔与现代舞美结合。
2024年春节期间,抖音平台“云上开花”直播活动累计观看量突破50万人次,让这一山野间的情感诗行唱响全国。
五、非遗活态传承的武乡实践
武乡县的非遗保护并非孤立的文化保存,而是融入地方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
政府通过“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模式,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社火展演成为文旅节庆的核心Ip,庙堂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开花调通过短视频平台触达年轻群体,石勒故事则通过数字化建档实现永久保存。
这些实践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让文化“火”起来,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