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孙友宏院士,1965年7月出生,原籍江苏省如皋市。
如皋市地处江苏省南通市西北部,东邻如东县,南临长江,西与泰兴市接壤,北与海安市为邻。
如皋历史悠久,上古时,这里属扬州之域,商周时称海阳。
东晋义熙七年(411)前置如皋县,隋时并入扬州宁海县。
唐大和五年(831)置如皋场,南唐保大十年(952)升为如皋县,隶属泰州。
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直隶州。
1940年,新四军东进,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如西、如皋两个县。1945年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如皋东乡县更名为如东县。
1991年6月1日,如皋撤县设市。
如皋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方言属江淮官话泰如片,受吴语影响较大,有如城话、西乡话、南乡话、圩田话等多种特色鲜明的分支。
如皋杖头木偶戏、莲湘等是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如皋盆景、如皋丝毯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皋名人辈出,三国时期的吕岱,为吴国大司马,名重东吴。
宋代胡瑗是理学先驱、教育家,倡导明体达用之学。
明末清初的冒辟疆,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其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着有《影梅庵忆语》等。
近现代名人,世界知名刑事鉴识专家“神探”李昌钰,以其卓越的刑侦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作家黄蓓佳,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心声》《今天我是升旗手》等,深受读者喜爱。
出生地解码
孙友宏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如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他的成长及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孙友宏是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1983届校友。
该校是老牌省重点高中,重视文化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孙友宏在此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他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使他在追求学术道路上能够持之以恒、脚踏实地。
如皋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
长期处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孙友宏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事业的追求。
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先贤榜样,激励着他努力奋进,勇攀科学高峰,为家乡争光,为国家做贡献。
如皋不仅有孙友宏一位院士,还有朱美芳等多位院士,以及众多学界人才。
这种人才集聚现象,反映出当地可能存在一种良好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生态。
孙友宏在成长过程中,或许能受到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这有助于其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孙友宏曾多次回到母校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拜访老师、开设讲座、捐赠讲学等。
对家乡和母校的深厚情感,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他以自身经历鼓励学弟学妹,同时也通过这些行动回馈家乡。
这种桑梓情怀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在学术领域深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的培育之恩。
院士求学、从业之路之路
1983年9月-1987年9月,孙友宏在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钻探工程专业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孙友宏在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钻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8年7月,孙友宏在长春地质学院(现长春科技大学)勘察工程系探矿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2年9月-2006年6月,孙友宏在吉林大学农业工程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年7月-1995年4月,孙友宏担任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教师,1994年11月晋升副教授。
1995年4月-2000年8月,孙友宏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勘察工程系副主任,1999年7月晋升教授。
2000年8月-2001年5月,孙友宏担任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研究生办公室主任。
2001年5月-2008年12月,孙友宏担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院长,2006年6月-2007年6月,孙友宏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2008年12月-2015年9月,孙友宏担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院长。
2015年8月-2019年3月,孙友宏担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2020年6月,孙友宏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2021年11月,孙友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5年2月,孙友宏担任东南大学校长。
求学、从业之路解码
孙友宏院士的求学、从业之路呈现出专业深耕与学术传承的鲜明特征,其连续性的知识积累和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核心基础。
本科与硕士阶段,孙友宏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连续完成钻探工程专业本硕学习。
该时期正值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春地质学院作为国内地质工程领域的顶尖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如钻探设备设计、岩土工程施工等课程。
他在此系统掌握了地质钻探的核心技术,例如深部钻探工艺、复杂地层钻进方法等。
这些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其日后攻克“深地钻探”等国家重大课题的底层支撑。
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如参与野外勘探项目,培养了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
这为他后续在“大陆科学钻探”等领域的创新埋下伏笔,例如,他后来研发的高温高压钻探装备,正是基于早期对钻探工艺的深入理解。
博士与博士后阶段,他从工程技术向交叉学科拓展。
他在职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从单纯的钻探技术延伸至勘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交叉领域。
例如将钻探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如滑坡监测钻孔布设。
这一阶段的跨学科学习,使他突破了“纯工程技术”的局限,建立了“地质环境-工程技术-灾害防控”的综合研究视角。
他在吉林大学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经历更具突破性。
农业工程涉及土壤力学、生态修复等领域,他将地质钻探技术与土壤改良、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方向结合,例如,研发环保型钻探泥浆用于农田土壤修复。
这种“地质工程+生态环境”的跨学科思维,成为其后来在“绿色勘探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成果的关键,如院士团队研发的低污染钻探工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他在学术平台的资源积淀,即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大学)的学术传承
长春地质学院是我国“地质工程”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杨学林、胡伦积等老一辈钻探工程专家。
孙友宏在求学期间师从行业泰斗,不仅继承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传统。
如他参与“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深部地质钻探技术”,还接入了国内最前沿的地质工程科研网络。
例如,博士期间他参与了我国首个大陆科学钻探预研究项目,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超深孔钻探技术。
这为他后来主持“松科二井”等万米科学钻探工程积累了早期经验。
本硕博连读与在职深造的连续性优势。
他的求学、从业路径并非“跳跃式”,而是在同一院校体系内从本科到博士后持续深耕20余年。
这种连续性使他能深度融入学科发展脉络。
从本科跟随导师参与野外勘探,到硕士参与横向课题研发钻探工具,再到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形成了“实践-科研-创新”的递进式成长轨迹。
例如,他在博士期间发表的《深部钻探孔壁稳定性控制理论》,正是基于本科和硕士阶段积累的3000+小时野外钻探数据。
这种长期数据积淀为其学术成果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在职攻读博士期间,他同时担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师。
这种“双角色”模式使他能将教学与科研结合。
一方面,通过给本科生讲授《钻探设备设计》课程,梳理基础理论。
另一方面,将工程现场遇到的问题,如油田钻探中的卡钻事故,转化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
最终他提出“基于地层应力场的钻探参数优化模型”。
该成果直接应用于大庆油田勘探,效率提升30%。
这种“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成为他后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课题,如页岩气勘探技术,的核心方法论。
他从“地质工程”到“生态环境”的跨界突破
孙友宏院士选择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看似“跨界”,实则是前瞻布局。21世纪初,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他敏锐意识到地质工程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在博士后期间,他将钻探技术与土壤污染治理结合,研发出“水平定向钻探土壤采样技术”。
该技术后来成为环保部推荐的土壤污染调查标准方法。
这种跨学科思维使他的研究跳出了传统地质工程的框架,具备了服务国家“双碳”“生态文明”等战略的前瞻性,这也是院士评选中“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加分项。
从本科参与东北煤矿巷道钻探,到博士研究深地钻探技术,孙友宏始终面对“高温、高压、复杂地层”等工程难题。
例如,在博士论文中,他通过建立“钻探液流变学模型”解决了吉林油田深层钻井液漏失问题。
该成果被收录为行业标准。
这种“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能力,直接体现在他后来主持的“松科二井”项目中。
他通过研发超深孔钻探装备,创造了7018米大陆科学钻探世界纪录,为我国深地资源勘探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他多次参与导师的国家重点项目,例如硕士阶段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金刚石钻探技术优化”。
他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承担子课题、整合多学科资源。
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在他成为院士后尤为重要。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构建了“深地钻探技术体系”,统筹地质、材料、机械等多学科专家,最终使我国深地钻探技术跻身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