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朱厚照和宁王留下的烂摊子
在如何认识工赈问题上,除王安石等人极力主张者的思想外,另如董煟说:“流民至……莫若修堤浚河兴水利,公私两便。”
董煟是我国第一部传世救荒专着《救荒活民书》的作者,他的认识说明当时对工赈在救荒中的重要意义是有充分认识的,而这种认识应该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性有关。
实际上,从晏子到桓谭都提出工赈是“两利的”,这成为支撑工赈存在发展的理论依据。到唐代,人们认为工赈是“散公家委积之粟,成御害致久之利,穷者得食,官无财费,是一动而三利”,显然这比“两利”之说更细致和具体,因此,宋代在工赈上的认识就是对其前观点的继承。
宋代工赈的突出表现,引起后世研究者的注意,相关研究也较丰富,这使宋代荒政研究更加全面,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工赈的认识更加深入。
元代救荒体制比较完善细致,而工赈似未能如宋代成为国家政策,但作为救荒手段仍然被运用。如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福建建安杨达卿的育林活动,“值岁大歉,乡人乏食,公欲发廪赈之,恐为人所忌,乃托言:某山将募人种树,有能植杉木一株者,偿粟一斗。
于是贫者毕至,至则饭之,给粟而去,亦不录其姓名,粟既尽,公乃闭关……逾数载,山木茂盛,望之蔚然。”
他还为子孙立下规矩“此山之木誓不售人,惟作桥梁、学舍、寺观、神祠,及贫无室庐、死无棺椁者则与之”。杨达卿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救荒,应该不是偶然的,因此他的工赈在当时也不会是个别现象。
要之,明代之前的以工代赈不仅起源早,发展至宋代已达到很高水平,并走向制度化。同时,中国古代以工代赈的理论也有发展。这些为明代以工代赈的开展奠定基础。
要之,明代之前的以工代赈不仅起源早,发展至宋代已达到很高水平,并走向制度化。同时,中国古代以工代赈的理论也有发展。这些为明代以工代赈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工代赈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问题在于,现在朝廷根本没有这么多银子来做这些事情。
于是范进也就只能对小范平说到:“以工代赈是一个好办法,但是现在并没有银两,恐难以为继。不过可以去其他地方调取食物,然后送到那处,让他们自己重新修建房屋,再做其他打算。”
“或者也是可以将流民迁徙到他处,但是如今这个天气,恐怕冻死的人会不少!”
听完范进所说的话,范平心中若有所思,他觉得范进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是落在了一个东西,也就是钱粮身上,现在的朝廷就是因为没有钱。
而范进也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毕竟让他短时间内生出钱来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而小范平虽然看到范进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现在看来没有钱还是不行,钱粮这种经济基础肯定没什么大的问题的。
但是现在大明朝才被朱厚照和宁王两个人霍霍完,宁王掀起的战争,祸及了整个江南道,而江南正好也是历朝历代经济发达的地方,至少蚕丝等税收是带来了是王朝的主要收入。
而现在却是被宁王的造反搞得江南的经济没有一段时间是回复不过来的。
而朱厚照统治的国家,长期不理会政务,光是正德一朝,算上宁王都有两位藩王造反。
宁王造反对这个王朝留下的不止于此,大量被宁王破坏的地方都需要朝廷拿出银两来,由于江南是蚕丝生产的重地,自然是要首先恢复生产。
在农业方面,南方相对于北方而言更适合种植农作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江南棉花、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开辟了许多茶园。明代从南美洲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此外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也在许多地方种植。
在手工业方面,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源于江浙。
明代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江南地区的制瓷业也异常发达;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朝时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有着在世界上位居首位的造船业。
在商业方面,江南小镇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人数众多的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而这一切现象在宁王的造反之下嘎然停止。
宁王叛乱是统治阶级内部所进行的一场皇权争夺战,它对明朝的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叛乱给江南尤其是南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也导致了朱厚照统治的结束。
宁王叛乱虽然失败,然而,宁王在江西的聚敛刻薄及其叛乱的直接破坏,使江西人民深受其害,正如王守仁在杭州向提督军务太监张永所陈述的江西兵乱后的困敝:“江西之民,久遭濠毒,今经大乱,继以旱灾,又供京边军饷,困苦既极,必逃聚山谷为乱。”
小嘉靖自从上位之后,朝廷的财政都是一直在补贴江南一处,好在小嘉靖不和朱厚照一样。
此事件也促成了明朝统治者政治改革的进行。自明武宗逝世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期间有37天是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总揽朝政,面对叛乱初定及各地农民起义的严峻形势,杨廷和用颁发明武宗遗诏、皇太后懿旨和明世宗登基诏书的办法,进行了一些改革。
如:停京师不急工务,裁汰锦衣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人数,减少漕粮,驱逐因恩幸得官者等,这些改革有一定的进步性。
至明世宗即位后,在杨廷和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善政,政治方面有:处死武宗年间作恶多端的宦官,就比如钱宁江彬;革传升官;尽罢“诸镇守内官”;开放言路,命群臣陈民间利病。
经济方面有:罢除额外的征收,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对受灾地方采取修义仓、置义田、行和籴代赈等办法;清理庄田等。这些善政对革除明武宗时期的弊端,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毕竟是假传圣旨,官员们自然是懂得都懂,所以也是让杨廷和后面有一些下不来台,因为是朱厚照亲自指派的小嘉靖,但是当时杨廷和又总揽大权。
这也导致了如今杨廷和在朝廷之中的风评并不是太好。
不过最近年关已至,杨廷和的事情确实是忙不过来了,而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朝廷缺钱。
江南这次遭受灾难,不仅是没收上来税收,而且财政还对其进行补贴,要可知道,江南可是占了全国税负的三分之一的。
而现在没收上来还不说,还得补贴他,这让大明的经济自然是迎来了衰弱,国库没有钱这也没什么办法。
要不是朱厚照当时抄家抄了钱宁江彬这些一系列的利益网,政府估计是一点钱都拿不出来。
而且还有朱厚照的丧礼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还有现在的朝臣们,以前有宁王送来的贿赂款,要知道这笔钱可是不少的,够他们肥好久的,结果今年也是戛然而止。
既然宁王这边没有钱了,那想要钱就得依靠地方官员每年都孝敬了,而地方官员的孝敬带来的问题是他们就要去更加剥削底层的百姓了。
所以现在甚至有人在暗处喊出话来:“苦一苦百姓,罪名我来担!”为了自己的升官,只要自己孝敬好了就可以直接调离升官了。
至于留下的烂摊子,下一任来的时候稍微对这些贱民们好一点,他们也就忘记了,还会直呼青天大老爷。
这也是他们官场的潜规则,至于有没有正直的人去揭发他?想什么呢?这种愣头青根本就上不去。而且揭发他,他可是给了钱的。
所以恶性循环就来了,所以宁王造反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先是破坏了国家的经济,而又因为没有宁王对京官的贿赂,导致了他们的钱得从其他的方向找了。
大家懂得都懂,不可能光依靠朝廷发的哪点俸禄吧?
当然,是有这种人,就比如说海瑞海青天,但是海瑞在官场之中可是备受排挤的。
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隆庆三年(1569年)冬季,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明穆宗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于是海瑞被改任南京粮储。
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海瑞在隆庆四年(1570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的府邸拜见黄光升,以谢当年营救保护之恩。
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做菜招待御史,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
万历十年(1582年)冬天,张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向来器重海瑞的名望,于次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
赴任途中,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已经七十二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列举明太祖朱元璋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
其它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鹍祚弹劾海瑞。明神宗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鹍祚的俸禄。
不过现在名扬后世的海瑞还在玩泥巴呢!这也表现出来历史上所谓的清官也不一定好,毕竟他们这些清官如果不接受现实,一直用孔孟之道在官场行走的话怎么可能有什么帮助?
毕竟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而海瑞这种人只能说范进非常的佩服他,但是他永远不可能学他,就连张居正都需要讨好冯保,这才能保证政策平稳的实施下去。
不然冯保可不是什么好玩意,范进不相信张居正没有发现,不过是为了更大的意图,不得不妥协罢了。
而像海瑞这种不懂妥协的人始终是在官场之中混不久的,海瑞这个奇葩都是由于名声太大了,这才混了下去。
毕竟之后都成为了清官的典范,如果有人去攻击他,不知不觉都会被老百姓骂贪官,而海瑞是清官的领头,到了最后海瑞指着皇帝说他的不是他都不敢对海瑞怎么样!
阳了,脑子感觉what了,头痛欲裂,非常难受,更新都非常困难,很艰难的写下去了,可能剧情有些垃,大家可以先不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