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不管怎样,关卓凡认为,修颐和园,三百五十万两白银应该够了。“另起炉灶”,“新人”办“新事”,尽最大可能禁绝贪污,提高效率,也许还用不到三百五十万两。

关卓凡还有一个重要的减少成本的路子:少用木料,多用石料。

关卓凡不是学建筑的,但他却知道,中国传统建筑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一项,是大件木料。建筑的体量愈大,大件木料所费,在建筑成本中的比例就愈高。

说到建筑体量,无过于皇家的宫殿、苑囿、陵寝了。

这些建筑中,大件木料主要用于柱、梁,首先是柱,其次是梁。

问题是,京城在北方,而中国北方是不产这种可以充作巨柱的树木的。

这些树木,都生长在中国的岭南以及东南亚的深山老林。

路途遥远,交通亟乏——或者根本没有“交通”。在前工业化时代,把这些巨大的木料,从南方的烟瘴荒莽运出山来,再长途跋涉地运回京城,不知道要费多少工,花多少钱,死多少人!

常常为这么一根巨木,就得筑专用的路,造专用的船,劳役浩繁更不必说。到了京城——不一定是北京,哪怕只是金陵这种居南北之中的都城,费银已经数十万两之巨。

在前工业化时代,修一座宫殿,就把国家修破产了,是一点都不稀奇的事情。

比如,颐和园里的佛香阁,阁高十数丈。阁内有八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直贯顶部。原时空的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重建此阁,共费银七十八万两,其中相当部分,花在了这八根巨柱上面。

还有。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成本虽高,自我保存能力却低。

风侵、雨蚀、虫蛀,木头对岁月最没有抵抗力,更加经不起火灾、兵灾。中国历朝历代,倾无数国力,建成的锦绣宫阙,到如今。剩下了多少?

真是惊心动魄:除了清朝从明朝继承下来的,以及清朝自己修建的——以前各朝的,几乎荡然无存!

关卓凡认为,即便只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多留下几栋房子,建筑也应以砖石结构为主。

用石头起大房子,不是当时中国建筑所长,那么就要聘洋建筑师,用“西法”。增加西式建筑的比例。

关卓凡心目中的颐和园,是一个中西混合的建筑群,和历史上的清漪园。原时空的颐和园,都颇有不同。

在原时空,关卓凡就有个看法,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外面看着气魄,但里面的空间利用率太低。使用功能更是叫人不敢恭维。

皇帝后妃的寝宫,外面金碧辉煌,里面昏暗狭小,关卓凡清楚记得初见识时闪过的念头:当皇帝有什么好?

现在既然由我来修这个园子,就要好好过一把设计师的瘾,且看我如何将现代建筑文明注入古典宫廷苑囿。

相信御姐一定会喜欢的。

当然,虽然中西结合,毕竟还是以中为主,北京周边的石场就可以提供足敷使用的石料。部分特殊的石料,关卓凡宁愿进口,也不想求诸国内其他地方。

还是运输的问题。海运似乎途远,但单位成本却远远低过陆路。特别是,中国没有可能在短期内就建设起发达的铁路网,也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路,长途运输的费用,远远超过海运;就连时间,也未必快得过漂洋过海。

中国工匠不能制造的石件,如西洋雕塑等,可以一并同船满荷运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伏笔。

外洋供应北京的货物,当然在天津港卸船。像石料、石件这种沉重的货物,卸船之后如何尽快运抵北京呢?

咱们在北京和天津之间修条铁路吧?

单单是为了尽早入住颐和园,御姐也得支持铁路的修筑。

铁路这个东东,有了第一条,还怕没有第二条、第三条吗?

关卓凡下值,回到家没多久,翁同龢的帖子就递了进来。

关卓凡微微一笑,吩咐请进。

两个人见了面,翁同龢给关卓凡下跪请安。关卓凡很客气,请翁同龢换了便服,分宾主坐定,下人端上茶来。

翁同龢表示感谢贝子识拔,特来请益。关卓凡见他雍容儒雅,不卑不亢;骤膺大任,却既无谄媚之色,又无轻狂之态,心里也暗自称赞。于是说叔平你太谦虚了,我为国家荐贤,以后“同殿行走”,也要请你多多指教。

翁同龢表面从容,内心的感受,却真正是“喜从天降”!

人臣之贵,无逾帝师;从此登上入阁拜相之路——这些都不消说了。更重要的是,翁家现在处于一个很困难的时期,这个“弘德殿行走”,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说是“叔侄状元”,但“侄状元”翁曾源,身患极严重的隐疾——“羊角疯”,即癫痫,随时发作,是没有出仕的可能的。

翁曾源的父亲,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后获罪革职拿问。因为老爹翁心存当时做着小皇帝老师的关系,翁同书幸免一死,“发往军前效力”。迄今,已经在甘肃的瀚海戈壁中,啃了好几年的风沙了。

因此,翁同书能否生归乡梓,翁家能否重新崛起,全在翁同龢一人身上。

现在,有望了!

说起来,翁家因为翁同书的缘故,早已间接地和关卓凡发生了联系。这个“中间人”,是苗霈霖。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苗霈霖反水,围攻寿州。寿州城内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对苗霈霖主“抚”,答应了苗的诸多要求,并上奏为苗说好话。苗霈霖乃暂时撤围。朝廷只好顺水推舟,令苗霈霖“戴罪立功”。

不想苗霈霖没过多久,重新围城,终于攻破寿州,俘获翁同书等大员。

这下子事情就闹大发了。

翁同书封疆大吏,守土有责,身负和地方“共存亡”的义务,本该“殉节”的——何况你还被人俘虏了?

翁同书没有殉节,只好下狱。

为了大儿子的性命,翁心存以古稀高龄,抱老病之躯,挣扎着每天入直,给小皇帝上课,结果不堪劳累,当年就挂掉了。

追本溯源,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苗霈霖。

因此,苗霈霖覆灭于关卓凡,翁家家祭乃翁,很是痛哭流涕了一番。

也因此,翁家对关卓凡,极有好感,早生倾慕。

现在翁同龢又蒙关卓凡举荐,成了帝师,家道亦可因此中兴,对关卓凡,更加感激。那种心态,用二十一世纪的话来说,就是“找到组织了”。

翁同龢说道:“旨意里边,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的差使也派了给我,同龢不胜惶恐,一切要请贝子指点。”

关卓凡心里一笑,暗道:这件差使该怎么办,你还真得问我。

于是说道:“叔平,两宫皇太后虽然圣明天纵,不过毕竟没有读过大书,所以太晦涩的典谟训诂是不好拿来‘进讲’的。总要深入浅出,叫两位皇太后听得明白,听得有意思。不然,如倭艮峰一般,学问再大,‘上头’不明所以,又有什么用?”

翁同龢微微动容,这段话,真是字字千金!能否“启沃圣聪”,“帘眷”是厚是薄,全在这几句话里面了。

当下深深受教。同时,心里面也异常欣慰:关卓凡如果不拿自己当“自己人”,是不会说这番话的。

关卓凡又说道:“说起倭艮峰,以后‘同殿行走’,他是前辈,咱们该去拜访拜访的。”

翁同龢颇为意外,他自己原本就打算去拜访倭仁的,但没想到关卓凡也要去。

*

ps:

明天一更,放在傍晚。

后天两更。

*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考上状元后,我的太子身份曝光了醉枕江山冠冕唐皇我要做首辅大明匹夫獒唐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宠娇妻,斗地主,痞帅的悠哉日子绝境皇权:替死皇帝的逆袭之旅伏羲夫妻退婚后,我开启了万界召唤系统异世年令营绝代废材倾天下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网游领主争霸大唐之逍遥太子三国之特工皇帝大战在即,我倒卖了军中粮草无双战神之我为吕布大唐第一闲人你是明珠,莫蒙尘混在大唐做驸马改革大唐穿越南宋当皇帝穿越大秦,给秦始皇打晕塞麻袋里楚神大帝传五千年来谁着史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穿成傻子后,彻底放飞自我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我来自大明辽东丝路大亨宋士大纨绔万域之王梦境归来做才子我,大明皇子,拉上皇帝一起造反!回到东汉,做女帝蔡琰背后的男人将门大逆子农家巧媳妇本王一心求死,为何逼我做皇帝盛唐剑圣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大殷小地主大唐:我摆烂后,武则天慌了!汉末少帝悍卒之异域孤狼回到大宋做山匪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十七世纪富二代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唐代秘史衣冠谋冢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锦衣血诏道藏辑要玉符传奇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史上最强县令浴血山河笔架叉将军北宋第一狠人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万浪孤舟,沧海一粟穿越之原始之路靖康前夜:帝业重光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大明辽国公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云起惊鸿客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高门庶子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水浒之往事随风铁骑红颜:大秦霸业清宫秘史十二章